孩子上學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大事,對于家住北京市東城區(qū)的張女士來說也是如此。由于自家孩子即將上小學,為了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張女士多方打探,想要把孩子送進“名校”。
2019年5月,張女士在某教育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上結識了趙某。趙某稱自己手里有西城區(qū)某重點小學的贊助指標,條件是要先交30萬元的咨詢費,辦成后再交40萬元。
張女士為孩子求學心切,沒多想便相信了趙某。同年5月31日,張女士及其丈夫與趙某在西城區(qū)某咖啡店內(nèi)簽訂了《教育信息咨詢協(xié)議》。趙某承諾,如果張女士的孩子沒有成功入學,5天之內(nèi)費用全部退還。簽完合同,張女士通過銀行轉賬支付趙某30萬元。此后,她時不時通過微信向趙某詢問辦理進展,趙某表示一切順利,讓她放心。
2019年8月底,趙某告訴張女士,因為指標太緊張了,之前找的關系辦不了了,新找的辦理人又“跑路”了,但一定會向張女士全額退款。然而趙某在轉給張女士1萬元后便再無消息。意識到自己被騙的張女士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趙某到案后退還張女士11萬元。經(jīng)查,趙某僅向他人咨詢過此事,并沒有辦理入學的能力,而是將錢款全部用于歸還信用卡欠款以及日常生活消費等。
最終,被告人趙某因犯詐騙罪,被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兩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被告人趙某被責令退賠18萬元。
西城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張巖表示,張女士與趙某結識是通過某教育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該平臺并不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更不需要與身份證明文件進行綁定。在此情況下,張女士無從確定對方的身份。張巖提醒學生家長,切莫輕信任何人沒有真憑實據(jù)的承諾,一旦對方失聯(lián)“跑路”,根本無處可找。本案中,盡管張女士具有一定的防騙反詐意識,不僅與趙某簽訂了《教育信息咨詢協(xié)議》,還一直通過微信和電話等方式跟進事情辦理進展,但最終還是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