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宇
自改革開放之初,買賀卡、寫賀卡、寄賀卡一直都是我的一項主要的工作安排。
當時市場上供應的賀卡相對于一個人的月收入來說是比較貴的。那些畫面漂亮、印刷精致一點的,特別是那燙了金、描了銀的往往都要五六元一張甚至更貴。當然便宜一點的、一二元一張的也有,但其質量往往就不敢恭維了。最令人尷尬的是這些卡上大都會印上幾句英文,但這些英文常常不是拼寫錯誤,就是言語欠妥。因此,我大都會不惜體力,在跑上好幾家店進行挑選的基礎上,咬咬牙選擇買那些較貴的。
買好卡后,如何針對各個不同的寄贈對象寫上適當的賀詞又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情了??赡苁切愿袷谷?,不甘平庸的我會花上整整一個周末,趴在寫字臺前,以一種近乎偏執的態度,為每一位寄贈對象“量身定制”屬于他/她的賀詞。因為我覺得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最大的誠意和領略到我“不俗”的文筆。而我自己就曾為一個朋友寄贈給我的賀卡上的一段專門為我而作的文字激動得想馬上見到他。
然而這一切卻在近年來因微信、手機短信、QQ等現代通訊方式的出現而受到根本性的顛覆,特別是用手機微信的方式,你甚至都無需坐定下來,在行進的路途中,在急馳的地鐵里,在邊與人說話時,你隨時都可掏出手機、啟動你的拇指,輕按回復、發送或轉發便可在瞬間完成原本那相對“宏大”的工程。
可是,和上面我所說的做法相比,如今你所收到的代替賀卡的短信息內容可能只是一個對方剛剛收到別人給他的、又隨手轉發給你的東西。這又何嘗不像你吃到嘴里的東西是已經經過好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咀嚼過的?
多年來,我也積累了數百張別人寄給我的賀卡,重讀那些風格各異的留言和真誠熱情的祝福,睹物思人,感慨歲月流逝,真情卻永恒。這恐怕也是冷冰冰的手機所無法帶給我們的一種心靈體驗吧!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