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敘述方法和體系結構

2021-04-07 10:39:27孟捷
人文雜志 2021年3期
關鍵詞:市場經濟馬克思特色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敘述方法?《資本論》?板塊型結構?起點范疇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21)03-0001-09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2017年以來,幾本有代表性的教科書相繼出版,其中包括張宇、謝地、任保平、蔣永穆等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下簡稱高教版教科書),逄錦聚、景維民、何自力、劉鳳義、周云波等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通論》(以下簡稱經科版教科書),以及洪銀興主編的《新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程》(以下簡稱人民版教科書)。其中高教版教科書還相繼發行了第二版和第三版。①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科書的編纂?既有教科書在體系結構和理論內容上有哪些好的經驗、又有哪些不足?《資本論》的敘述方法和相關理論在何種程度上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借鑒和利用?都是值得反思和探究的重要問題。

本文首先探討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敘述方法和體系結構相關聯的問題,并與《資本論》乃至馬克思經濟學的“六冊計劃”開展了比較。這種比較在學界是較為流行的做法。大家都承認,《資本論》(以及六冊計劃)的敘述方法和體系結構,代表了辯證方法的最高成就。用馬克思自己的話來說,《資本論》的論述在細節上難免會有缺點,但從總的結構上看,則是一個“藝術的整體”。②不過,學術界在將《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相比較時,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主張,應該以《資本論》為標準,評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敘述方法或體系結構上的成熟程度,盡可能地模仿《資本論》的體系結構和敘述方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對象上與《資本論》有明顯差別,不能照搬《資本論》的體系結構和敘述方法。

在上述探討的基礎上,本文結合既有教科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作了進一步考察。現有幾種代表性教材所采納的體系結構與《資本論》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后者是一個有機結構的話,前者則是一個“板塊型結構”。采用這種板塊型敘述結構有其合理性,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特點。在筆者看來,進一步完善教科書的編纂,需要利用并改進這種板塊型結構,更好地呈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借鑒和運用《資本論》的范疇和原理,以充實這一內容。

一、《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編纂,需要反思和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乃至六冊計劃所代表的馬克思經濟學體系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涉及如下層面:兩者在研究對象上的區別和聯系;兩者在體系結構和敘述方法上的區別和聯系;兩者在理論傳承和發展中的關系。在下一節,我們將討論第三個問題,這一節先就前兩個問題開展討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范疇、經濟規律、經濟政策和經濟戰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經濟學在各自的研究對象上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兩者存在下述差別。

其一,《資本論》所考察的是一個業已成熟的經濟社會形態。18世紀工業革命后,這一經濟社會形態最終確立了自己的生產力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面臨的對象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前于《哥達綱領批判》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不發達階段,這個階段不僅面臨著為新生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確立自己的生產力基礎的任務,而且還面臨著完成工業化這一“前現代”的任務。在這一階段,先進生產關系和落后生產關系,公有制生產關系和非公有制生產關系同時并存,通過制度變革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是此階段的根本任務。

其二,《資本論》旨在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運動規律,這些規律適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同歷史階段。以法國調節學派和美國社會積累結構學派為代表的現代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在日本宇野學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應該在這些一般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歷史制度形式,考察這些規律在不同階段的具體實現機制。為此,上述兩個學派也將他們自己的理論稱作“中間層次的分析”,即與《資本論》相比,抽象水平更低,但和經濟政策理論相比,抽象水平又更高。這一觀點事實上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區分為抽象水平依次遞減的三個層次,即以一般規律為對象的原理論、結合歷史制度形式對上述規律的實現機制開展分析的階段論,以及經濟政策和經濟戰略理論。對調節學派和社會積累結構學派上述見解的介紹,可參見孟捷、高峰:《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波:從戰后“黃金年代”到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16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涉及所有這三個層次的理論,并以第二和第三層次的理論為主體內容。經科版教科書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見逄錦聚、景維民、何自力、劉鳳義、周云波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通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2頁。這個定義全然模仿了《資本論》,事實上窄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將歷史制度分析和政策理論都排斥在外了。

其三,在《資本論》里,馬克思所考察的是一個純粹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基本上沒有涉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雖然馬克思在其經濟學寫作的六冊計劃里曾有研究國家理論的打算,但該計劃并未完成,除了一些方法論提示,馬克思并沒有交代六冊計劃中的《國家》冊究竟包含哪些具體理論內容。關于六冊計劃的研究,可參看湯在新主編:《〈資本論〉續篇探索——關于馬克思計劃寫的六冊經濟學著作》,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年。此外,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大概也很難想象自凱恩斯主義興起后,國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所發生的重大變化。筆者曾提出,自18世紀以來,關于國家和市場的關系,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理論范式,即以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市場經濟理論10,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市場經濟理論2.0,以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代表的市場經濟理論3.0。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起著極端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與凱恩斯主義類似,國家起著克服市場失靈、引領市場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國家還代表著一種與市場不同的協調經濟和配置資源的機制,決定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及其發展的方向。筆者曾分別以內生性作用和外生性作用的概念,來表達國家的這兩種經濟作用的差別。孟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家理論:源流、對象和體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在《資本論》里,馬克思通過由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總過程所構成的三卷結構,再現了其內部生產關系具有同質性的資本主義經濟這一有機整體。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并不是這種意義的有機整體,其中存在著市場和國家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資源配置和經濟協調機制,以及它們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人民版教科書討論了類似問題,并對馬克思下述見解的適用性提出了異議。馬克思說:“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7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并存發展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混合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主要內容,在此背景下,人民版教科書認為,公有制經濟關系就不可能成為掩蓋其他所有制關系的“普照的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既研究公有制生產關系,也研究非公有制生產關系。洪銀興主編:《新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程》,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在研究對象上的差異,意味著前者不可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后者的敘述方法,而只能在局部,即在相對有限的內容上運用這一方法。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在研究對象上的差別和聯系,有助于我們辨識和評價學術界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敘述方法和理論邏輯所提出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有兩類:其中第一類傾向于淡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在研究對象上的差異,主張前者的敘述方法和體系結構應與《資本論》或六冊計劃基本保持一致。例如,劉明遠曾提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一直沒有解決如下兩個難題:第一,沒有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范疇達成共識;第二,沒有遵循馬克思的敘述方法,以范疇的辯證發展的方式敘述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因而未能形成一個令人滿意的理論體系。劉明遠:《馬克思經濟學體系對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意義》,《當代經濟研究》2018年第3期。近年來,顧海良、榮兆梓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一書,試圖援用《資本論》三卷的體系結構;程恩富、馮金華、馬艷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教材,試圖借鑒六冊計劃的體系結構(該書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容);此外,顏鵬飛認為,應該借鑒《資本論》,以所謂“變形商品”為起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顧海良、榮兆梓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程恩富、馮金華、馬艷等主編:《現代政治經濟學新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顏鵬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內蒙古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在顏鵬飛看來,由于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商品不再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商品,而是他所謂的變形商品。然而,對于這種變形商品的具體規定,他并未作深入討論,也沒有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敘述體系的完整框架。

與第一類觀點相反,第二類觀點主張,《資本論》或六冊計劃的體系結構并不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其理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國家扮演著制度變遷推動者的作用,直接塑造了市場經濟的形成,為此,根據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國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敘述邏輯里應居于起點的位置。邱海平是這一派見解的代表之一,他還認為,與馬克思的六冊計劃不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國家理論不應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關系——資本、土地所有制、勞動——得到闡述后再加以論述,而應先厘定國家理論,然后再對所有制結構、勞動、對外經濟關系等問題開展討論。邱海平:《論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及邏輯起點——基本唯物史觀對于中國現代歷史適用性的思考》,《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3期。林光彬也持有類似的見解,見林光彬:《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構:回顧與展望》,《當代經濟研究》2020年第9期。

邱海平的上述見解包含著合理的因素,后文還會論及這一點。但是,他將《資本論》的敘述方法理解為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資本論》的敘述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是一種在思維中再現具體整體的方法,依照這種方法,經濟范疇和規律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在敘述過程中的先后次序,不是依照歷史發生的順序,而是參照它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來安排的,用馬克思的話來說:“把經濟范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作用的先后次序來安排是不行的,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他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同看來是它們的合乎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展次序的東西恰好相反。”[德]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頁。將《資本論》的敘述方法理解為邏輯和歷史相一致,濫觴于恩格斯,經由盧森貝的《〈資本論〉解說》和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并被奉為教條。數十年來,馬克思主義者對這種解釋的批判綿延不絕,在國外,著名學者如盧卡奇、阿爾都塞、見田石介等均批判過這一教條,國內學者也相繼對其提出過批評。參見拙文對此問題的進一步探討,孟捷:《對邏輯和歷史相一致原則的批判性反思——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若干爭論問題為參照》,《財經問題研究》2019年第1期。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我們可以找到馬克思的一些論述,它們解釋了六冊計劃背后的方法論思想,即解釋了國家冊何以在馬克思的整個經濟學體系中居于相對靠后的位置。在16—18世紀,現代民族國家——所謂重商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被重商主義國家視作“國家實力和國家優勢的基礎”,且這一發展也“不是沿著所謂自然的道路而是靠強制的手段來達到的”。《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84~885頁。在討論上述問題時,馬克思對所謂“資本的形成史”和“資本的現代史”作了區分,前者對應于重商主義階段,后者則指的是資本主義已經確立后的經濟運動過程。資本的形成史需要造就資本存在的條件,重商主義國家恰恰就是“資本存在條件的創造者”。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10、456~457頁。在馬克思看來,資本的形成史,以及作為資本存在條件創造者的國家,并不是六冊計劃抑或《資本論》的考察對象。馬克思提出:“資本生成、產生的條件和前提恰好預示著,資本還不存在,而只是正在形成;因此,這些條件和前提在現實的資本存在時就消失了,在資本本身從自己的現實性出發而創造自己的實現條件時就消失了。”⑥所謂資本本身從自己的現實性出發而創造自己的實現條件,對應于馬克思所說的資本的現代史,六冊計劃所涉及的,便是在此時形成的國家——這是因應已經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需要、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實現條件而再形成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歷史上,自由主義的“守夜人”國家、凱恩斯主義的福利國家等等都可以看作通過這種再形成而產生的國家。

上述方法論思想決定了六冊計劃的結構以及國家冊在其中的位置。在六冊計劃里,國家理論是在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關系——資本、土地所有制和雇傭勞動——得到闡述后才提出來的。這種結構安排事實上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運用:對于一個成熟的經濟社會形態而言,上層建筑的性質和功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并服務于經濟基礎的需要。

馬克思的上述看法對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是合理的,但在涉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情況就不盡相同了。正如前文論及的,馬克思的考察對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差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黨和國家代表著與市場協調不同的另一種協調經濟或配置資源的機制,這一制度特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結構中必然要有所反映。基于這些考慮,我們對邱海平等人所表達的上述第二種觀點持一種批判和兼容皆有的態度:一方面,我們所認同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國家的確可以在某種意義上提前出現(參見后文的進一步討論);另一方面,與邱海平等人不同的是,我們認為,國家的經濟理論不可能在敘述過程的開端或開端不久便得到完整的闡述。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不僅代表著一種有別于市場的經濟協調方式,而且會因應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擔負起克服市場失靈和創造新市場的任務。此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協調和資源配置機制,通常是和市場機制相結合而發揮作用的。因此,國家理論不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關系被闡明之前,而只有是在這種關系被闡明之后,才有可能獲得系統的論述。

二、現有教科書的結構與內容:一個批判性考察

2017年以來,幾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相繼問世,它們代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新成果,為我們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結構和理論內容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現有幾種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基本上都屬于“板塊型結構”。以高教版教科書為例,整個理論體系被依次劃分為制度、運行、發展、開放四篇,即四大板塊。其中,制度篇討論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經濟制度,如基本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等;運行篇討論了微觀、中觀和宏觀各層次的經濟運行,微觀部分涉及企業和居民,中觀部分涉及區域經濟、產業經濟等問題,宏觀部分則涉及馬克思的宏觀經濟學分析和國家宏觀調控;發展篇討論了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戰略、城鄉協調發展等問題;最后是開放篇,討論了開放經濟問題。人民版和經科版的分篇略復雜些,但也包含了上述結構,只是在這四篇的基礎上又有所增添。

各版教科書的板塊型結構有如下特點:

第一,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討論,即制度篇,均安排在經濟運行篇之前,且事實上享有敘述起點的地位。高教版將制度篇直接置于全書各篇之首,即敘述的開端。經科版在制度篇之前,安排了獨立的一篇,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篇內容類似于高教版里的導論,因而其制度篇事實上也是敘述的開端。人民版在制度篇之前增設了一篇,題為經濟新時代,內容大體是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沿革,重點在于新時代,也可看作緒論性質的闡述。

將制度篇置于全書主體內容的開端位置,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不僅承擔著克服市場失靈和創造新市場的任務,而且代表著與市場不同的另一種協調經濟和配置資源的機制。制度篇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其內容構成有三項,每一項都呈現為二元結構,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這種二元結構恰好反映了國家和市場作為兩種協調經濟和配置資源的機制相互結合的特點。將制度篇置于全書主體內容之首,實質上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范疇,是包含上述二元結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在六冊計劃里,馬克思以《資本》冊(實即后來的《資本論》)為開端構建了他的經濟學體系。這一體系結構的確立,預設了以資本為主體的市場是協調經濟和配置資源的唯一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既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協調經濟和配置資源的機制,就不能機械地模仿六冊計劃來安排理論的敘述結構。在起點引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意味著在引入非公有資本的同時,也引入了社會主義政黨—國家和公有制。這樣一來,如果說在馬克思那里,貫穿整個理論體系的主線是資本的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就不是一根主線或一條主旋律,而是兩重旋律的變奏了。

第二,各版教科書都設置了經濟運行篇,內容大體涉及微觀、中觀和宏觀運行。經科版將運行篇拆分得更細,即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篇。人民版則在運行篇里略去了中觀部分。在筆者看來,運行篇是最有可能系統借鑒和運用《資本論》的敘述方法和理論邏輯的地方,然而各版教科書在這方面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是,《資本論》的核心理論即剩余價值論,在現有教科書里幾乎沒有得到運用。運行篇對《資本論》理論的利用只限于個別理論,如價值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

第三,在現有教科書的板塊型結構里,國家的經濟作用一般會出現兩次,以高教版教科書為例,一次是在運行篇,另一次是在制度篇。制度篇有一節討論了政府的作用,但這一討論相當簡略。國家理論較為充分的展開,是在運行篇,即在討論宏觀調控時完成的。在筆者看來,現有教科書將國家理論主要置于運行篇論述的做法,沒有突出國家作為一種與市場有別的經濟協調方式的意義。一種可能的改進方案,是將國家經濟治理與市場經濟自身的宏觀運行分篇論述,以突出國家理論的重要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版教科書里,運行篇的宏觀部分通常只介紹馬克思的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沒有系統借鑒和利用馬克思關于利潤率動態和資本積累內在矛盾的論述(剩余價值生產和剩余價值實現、生產擴張和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等等),而恰好是這些論述構成了馬克思對現代市場經濟的宏觀病理學分析。這樣一來,在現有教科書的敘述邏輯中,從社會資本再生產過渡到宏觀調控,就缺少一個必要的中介性理論,其任務是解釋市場失靈的根源及其表現形式。近年來,筆者一直主張,應該充分借鑒和利用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病理學的分析(可以視作馬克思的市場失靈理論),以此為前提構筑一個關于國家的內生性作用的理論。這種內生性作用是與外生性作用相對而言的,前者指的是國家克服市場失靈的作用,后者指的是國家作為公共產權和公共利益的總代表,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有計劃按比例規律等所發揮的作用。孟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的國家理論:源流、對象和體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現有教科書沒有對國家的這兩種作用加以分疏,且淡化了發展一種內生性國家理論的重要意義。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作用應該在一個獨立的國家篇內加以論述。

第四,現有教科書均設有發展篇,雖然各版發展篇的內容不盡相同,但大體都包含經濟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城鄉、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等內容。發展篇的設立,大體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要討論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理論;其二則體現了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先進的和落后的生產關系常常是并存的,相關內容難以和運行篇合并在一起,以范疇推演的方式得以呈現。這就造成這一篇的特色是將經濟政策理論與屬于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并于一處。能否將這兩部分理論內容適當分篇安排,值得進一步思考。

以上討論了現有教科書在敘述方法和體系結構上的特點,就具體內容而論,各版教科書也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1.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現有教科書在說明這一問題時,沒有充分利用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資源,而是片面地以價值規律解釋市場的這種作用;2.與前一問題相關聯,現有教科書在微觀部分基本沒有對企業的生產過程及其二重性開展分析,沒有對這種二重性的主要方面即價值創造過程開展分析,更沒有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生產過程開展比較。馬克思經濟學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注重對生產過程及其二重性的分析。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削弱了這一傳統。張聞天針對蘇聯教科書的弊端指出:“(蘇聯)教科書對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矛盾實際上沒有分析。強調了勞動是直接的社會勞動,二者是非對抗性勞動,就萬事大吉。而不談二重性同所有制的關系,不談工農之間、個人、集體和全民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一概不談。可以說是無矛盾論的典型!”張聞天:《張聞天社會主義論稿》,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第227~228頁。以高教版教科書為例,在談及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動時有如下表述:“國有企業的效率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國有企業為其所有者實現最大化利潤,二是用最少的資源為社會提供最多的產品或勞務。前者是企業微觀功能的財務層面,表現為企業的財務效率;后者則是企業微觀功能的技術層面,表現為企業的技術效率。”張宇、謝地、任保平、蔣永穆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21頁。至于這兩種功能、兩個效率的關系如何,彼此之間是否可能發生沖突,沒有再作進一步的考察;3.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13~15、56~60頁。在各版教科書中,只有高教版在目錄列入了這一問題,但也僅僅設立了一目,沒有辟出足夠篇幅對黨的領導作更充分的論述,更沒有將黨的領導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形式來分析。高教版教科書第一版的第三章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轄的第四節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政府和市場關系”,其第四目題為“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見張宇、謝地、任保平、蔣永穆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81~83頁。在高教版第三版里,這一目被取消,同時在第一章新設了第四節,其中第四目題為“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張宇、謝地、任保平、蔣永穆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筆者曾提出,社會主義政黨—國家是改革以來最為重要的經濟制度形式之一,見孟捷:《農民工、競爭性地方政府和社會主義政黨—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學話語》,《東方學刊》2019年第1期。

限于篇幅,上述問題不能一一展開討論,這里只選取第一個問題略作分析。在《資本論》里,馬克思深刻地闡述了以資本為主體的市場在資源配置和資源創造中的作用,這些闡述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剩余價值論為核心內容。現有教科書在討論相關問題時,一般都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歸結為價值規律的作用,刻意回避剩余價值規律。以高教版教科書為例,該書在第二章第三節設了一目,題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中寫道:“為什么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因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其基本的經濟規律就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生產要素的流動,調節著社會生產,促使人們節約勞動時間,實現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按比例分配。”張宇、謝地、任保平、蔣永穆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77頁。另見人民版教科書的類似表述,洪銀興主編:《新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程》,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10~211頁。

將社會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歸結為價值規律的作用,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參見卓炯在下述文章里對當時學術界主要觀點的評析,卓炯:《論商品經濟》,《經濟研究》1962年第10期。卓炯和孫冶方等人都錯誤地認為,即便在共產主義社會也存在價值規律。這類觀點大多假定,價值規律是適應于包括簡單商品生產在內的所有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或言之,價值規律隸屬于商品經濟一般,剩余價值規律則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殊規律,因而在解釋社會主義經濟時,就排斥剩余價值規律,試圖用價值規律來解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資源配置問題。然而,在馬克思那里,價值規律符合其概念的發展——其標志是商品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充分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為前提的,價值規律不能脫離剩余價值規律以及作為其外在表現的競爭規律單獨存在。在《資本論》第一部手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馬克思明確指出:“在理論上,價值概念先于資本概念,而另一方面,價值概念的純粹的發展又要以建立在資本上的生產方式為前提,……因此,價值規定本身要以社會生產方式的一定的歷史階段為前提,而它本身就是和這種歷史階段一起產生的關系,從而是一種歷史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5頁。價值規律只有在勞動力商品化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才可能存在,那種將價值規律看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規律,卻將剩余價值規律等其他規律一概排除在外的做法,在理論上是難以自洽的。

將剩余價值規律排斥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外的做法,可以溯源到斯大林,他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里主張,社會主義社會已經不存在剩余勞動范疇。張聞天在評論這一問題時深刻地指出:“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不但對勞動和產品的分析非常簡略、馬虎和零碎,對剩余勞動的分析,也是如此。……《資本論》關于剩余勞動的分析,對它似乎并不存在!剩余勞動問題如不講清楚,許多其他問題也是講不清的。”“現在社會主義經濟學者不研究剩余勞動價值,因而也不重視社會主義的資金積累規律。”張聞天:《張聞天社會主義論稿》,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第236~237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家如卓炯、蔣學模等都提出,剩余價值范疇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其一般性的一面意味著,剩余價值可以運用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卓炯為例,他提出,馬克思將剩余價值看作剩余勞動的物化,就像價值是勞動時間的物化一樣。馬克思:“把價值看做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做只是剩余勞動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頁。這意味著,只要有剩余勞動,只要是市場經濟,就必然有剩余價值。他還寫道:“如果把價值和剩余價值從資本主義制度解放出來,那么,馬克思的《資本論》體系就可以完全為社會主義服務,成為當前經濟改革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思想武器,并把馬克思的經濟科學推向前進。”卓炯:《對剩余價值論的再認識》,《學術研究》1980年第5期,轉引自《卓炯經濟文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年,第127頁。筆者在下述文章里較為深入地討論了剩余價值之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適用性問題,見孟捷:《剩余價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思想史的考察》,《學術月刊》2021年第2期。

有趣的是,在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歸結為價值規律作用的時候,為了自圓其說,人們往往會擴大價值規律的外延,將屬于剩余價值規律的內容也塞進價值規律。例如,企業推動生產率進步,會將個別價值壓低到社會價值以下,這往往被等同于價值規律,而這實際上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規律的組成部分。卓炯:《論價值規律的偉大意義》,段若非編:《經濟體制改革理論問題探討》,北京工業學院出版社,1985年,轉引自《卓炯經濟文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年,第256頁。另參孟繁炳:《論提高經濟效益的理論依據》,《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在馬克思看來,一旦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以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形成,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就成為居于主導地位的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生產力進步與剩余價值的增長是互為前提的,這意味著,提高生產力是為增加剩余價值服務的,而增加剩余價值也必須依靠生產力進步來實現。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理論事實上是歷史唯物主義在政治經濟學中的具體運用,馬克思利用這個理論解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正當性。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深刻的矛盾或弊端的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機制遭到了破壞。

在馬克思經濟學中,上述意義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具有“參照系”理論的性質,其作用在于提供一種規范,借以評價現實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和資源創造中的效率。筆者曾提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對市場經濟動態效率的解釋,不僅適用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只要我們剝去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外殼,這一理論也可拓展為對市場經濟一般在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上的作用的解釋,換言之,該理論也可用于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動態效率。這是因為,第一,在《資本論》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以個別企業之間的充分競爭為前提,過往40年的實踐表明,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和私人企業一樣,積極而富有成效地參與這種競爭;第二,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中,過度剝削不再是獲取剩余價值或利潤的主要途徑,剩余價值或利潤的增長主要建立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這個特點和公有制企業的目標模式是相契合的。”孟捷:《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現代市場經濟——邁向以〈資本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一般理論》,《政治經濟學報》第1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更加充分地借鑒和利用以《資本論》所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是提升教材學理性的關鍵所系。不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在某些重要問題的研究上也會有相對滯后性。這一現象的存在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植入提供了可能。一個典型案例是在討論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質量時,流行政策話語采納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全要素生產率學說,個別教科書也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洪銀興主編:《新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2~215頁。全要素生產率是以新古典總量生產函數為前提的,正如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謝克指出的,這一生產函數實際上是由國民收入會計恒等式變換而來的,是分配關系的某種體現,并不能代表生產的技術過程。以生產函數為前提的全要素生產率也不具有通常賦予這一概念的含義。A.Shaikh,?“Laws?of?Production?and?Laws?of?Algebra:?the?Humbug?Production?Function,”?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6,?no.1,?1974,pp.115~120.全要素生產率這一案例,提醒我們要審慎看待政策話語與學術話語之間的微妙關系。筆者在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上述兩種話語之間的關系時曾提出,政策話語的變遷,通常是為了回應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這一點也決定了,政策話語的生產有時無暇顧及理論邏輯的完備性,引入一些在學理上不太恰當、不太成熟的概念。孟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理化的若干問題——兼評張宇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報》第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要避免類似現象的出現,首先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質量的問題上,必須深化對馬克思勞動生產率學說的研究,尤其是關于勞動生產率的定量測度及其增長源泉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在這一問題上開展了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績。馮志軒、劉鳳義:《馬克思—斯拉法框架下的全勞動生產率增速測算》,《世界經濟》2020年第3期;榮兆梓、李亞平:《全勞動生產率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增長方程》,《上海經濟研究》2021年第1期。

三、結語

近年來,伴隨一系列教科書的問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現有教科書在呈現相關理論內容時,基本上都采用了本文描述的板塊型結構。初看起來,與《資本論》和六冊計劃的體系結構相比,這種板塊型結構顯得較為粗糙,范疇推演的邏輯嚴密性較差,但基于前文論述的理由,這種結構其實更適于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容。

進一步完善教科書的編纂,要利用并改進這種板塊型結構,同時也要充分借鑒和運用《資本論》的范疇和原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理化。《資本論》所考察的許多范疇和規律,包括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規律,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也反映了市場經濟的一般性,經過適當的處理和加工,也可運用于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如果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的關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難以適用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計劃經濟的話,那么,對于我們當前正在大力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習近平:《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再認識》,《東南學術》2001年第4期。

將近60年前,張聞天在評價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曾提出:“教科書對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矛盾實際上沒有分析。……可以說是無矛盾論的典型!”他進而指出:“我覺得國內學者,在這個問題上,還未解放。”張聞天:《張聞天社會主義論稿》,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第227~228頁。毛澤東在評價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也指出,這一教科書的“寫法不好,不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出發,來研究問題,不從歷史的敘述和分析開始自然得出結論,而是從規律出發,進行演繹”。《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8頁。這些論斷今天讀來仍不失其重要意義。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編纂,有賴于思想的進一步解放。這種思想解放,是將《資本論》所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豐富理論資源以創造性的方式運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前提。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韓海燕

猜你喜歡
市場經濟馬克思特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特色種植促增收
今日農業(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市場經濟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管理
市場經濟
中醫的特色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完美的特色黨建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操视频在线|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色综合成人|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日韩| a亚洲天堂|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日本91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黄色成人| 日韩a级毛片|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女人天堂av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91亚洲视频下载| 91热爆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成人蜜桃网| 久久久久久久97|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精品制服| 亚洲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综合香蕉|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91青青草视频| 爱做久久久久久|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国产91小视频| AV网站中文|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