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政策和制度已經肯定了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夯實資本參與收益分配正確性的理論基礎,使正確性成為民間普遍共識、常識,進而形成一致的價值觀,是理論界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而肯定資本的勞動要素屬性是最有說服力的道理。
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2020年10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內容包括38條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發展的政策,再次體現了國家支持民營資本發展的決心和誠心。政策和制度已經肯定了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冰釋理論難題,夯實資本參與收益分配正確性的理論基礎,使正確性成為民間普遍共識、常識,進而形成一致的價值觀,是理論界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中國的強國之路任重道遠,民營經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事關成敗,民營經濟的存續期或許是上百年,或許是幾百年,同一屋宇下,是攜手同行命運共享,還是在埋怨中別扭的過日子,這是一個事關民生幸福的大問題。
一、資本成為體力勞動主體是歷史發展趨勢也是追求目標
據多家網站報道,有英國大學研究預測,到2061年,人工智能將可完成所有人類任務,到2136年將取代所有人類職位,比如:預測2057年可以做外科手術,2060年可以研究數學;“每經網”報道世界經濟論壇也有一份發表的報告說:到2025年,超過一半的當前工作任務將由機器完成,而今天只有29%;2020年10月17日,央視財經報道,天津港實現無人自動化全流程作業,助力京津冀企業發展;有多家媒體報道稱貴州省科技廳從2019年開始啟動科技地標項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無人工廠、無人礦井、無人運輸等“智能+”科技項目,無人礦井方面,2022年實現“井下無人地面無煤”。人工智能有能力完成所有人類任務雖有夸大之嫌,但是不遠的將來智能機器成為體力勞動主體是可以預見的事實,特別是第一、第二產業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應該是最早被替代的工作。無人播種,無人駕駛,無人礦井,無人工廠。這些無人生產領域沒有勞動力,卻源源不斷生產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勞動產品,無人的勞動領域的勞動者當然只能是資本。無人有勞動的無人勞動的客觀存在使勞動價值論面臨一個挑戰:要么承認智能機器具有勞動的能力,承認智能機器的勞動是勞動的源泉,這樣我們消費的產品仍然可以叫做勞動產品,從而保證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地位;如果否認智能機器具有勞動的能力,我們會面臨這樣的尷尬,糧食不是勞動種的,衣服不是勞動縫制的,房子不是勞動蓋的,飯也不是勞動做的,刀耕火種是勞動,人掄著鋤頭種地是勞動,換成無人播種機種出來的小麥就不是勞動產品了,人輪著鐵錘打的鐵是勞動產品,沖壓機鍛造的產品卻不是勞動產品,因為這些產品都是智能機器獨立生產的,不承認是勞動產品當然也就無從談起內含勞動價值了,傳統的勞動價值理論也失去了對社會客觀現象解釋的能力,勞動創造世界的傳統觀念也面臨挑戰,所以承認智能機器具有勞動的能力是一種最合理的理論選擇。勞動手段形態資本是機器的哲學名字,機器是資本的肉身,所以本文中把機器的勞動直接表述為資本的勞動。
實現了“上午打獵,下午捕魚, 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自由發展的社會不是沒有了體力勞動的社會,而是把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未來生活質量越高,對勞動的需求越多,如何解放?是機器替代了人類從事全部的體力勞動,從環衛清潔到外科手術及制造航天飛機,所有的臟活累活統統由機器去干。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機器替代了人類的體力勞動是消滅階級的前提條件。
實現了“上午打獵,下午捕魚”自由發展的社會不是沒有資本的社會,而是資本多的可以像空氣一樣忽略不計的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不是房子、票子、車子的極大豐富,是創造財富能力的極大豐富,是資本的極大豐富,這是空想與實干的區別。我們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作為終極目標,巨量的資本是實現每個人自由發展的物質前提條件。資本成為體力勞動的主體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歷史進步的腳步,也是人類孜孜不倦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
二、資本的勞動要素屬性辨析
(一)資本的勞動具有勞動定義和勞動要素定義的全部特征
傳統勞動的定義是:勞動是人們使用勞動資料,改變勞動對象, 使之適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 是勞動力的表現和使用。資本的活勞動具備傳統勞動定義的全部特征:資本的活勞動就是使用勞動資料、改變勞動對象、有目的的創造財富。資本也具有傳統勞動要素定義的全部特征:資本具有貢獻活勞動的能力,貢獻的是活勞動,參加的是勞動過程,可以區分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分割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可以按人類意愿創造新的使用價值,具有創造財富的能力。
(二)資本進化的具備了“勞動力”的屬性
科技及生產力的發展不僅使資本進化出了貢獻“活勞動”的能力,還使資本進化的具備了“勞動力”的屬性,現實中,機器形態資本和勞動力的屬性特征、勞動貢獻過程和原理基本相同:第一、智能機器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雙重屬性,智能機器的使用價值創造了新商品和新價值。第二,機器形態資本價值的補償形式與勞動力價值補償形式相同,機器的價值與勞動力的價值一樣是一個定量,就是它的購買價格或者制造成本,如100萬元,假設機器使用壽命10年,機器的價值在10年中以折舊的形式從新產品價值中逐步得到補償。第三、智能機器的使用價值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一樣是一個變量,每天可以使用8小時,也可以每天使用16小時,機器使用價值的變量性質使機器具備了創造剩余價值的能力,機器的使用價值可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如機器每天開動8小時,4小時是必要勞動時間,其余4小時是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生產剩余價值。第四、人類制造的機器可以使用人類制造的其他勞動工具。
(三)資本與勞動力具有同質的商品屬性
勞動力是一種特殊商品,資本也是一種特殊商品,說資本與勞動力具有同質的商品屬性,不是否定以人為本,而是在勞動領域二者的性質相同。勞動者乙工作20年,花費100萬養了一個兒子,勞動者乙凝結在兒子身上物化勞動的價值就是100萬元,兒子長大進入勞動領域被叫做勞動力商品,養兒子花費的這100萬元哲學上有名字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者甲無兒無女,工作20年存款100萬元買了一臺自動繡花機,勞動者甲凝結在繡花機身上的物化勞動的價值就是100萬元,“繡花機”就相當于勞動者甲用物化勞動養的“兒子”,勞動者乙的兒子叫勞動力商品,繡花機叫機器商品,二者都是商品。勞動者乙的兒子操作勞動者甲買的繡花機勞動掙了2萬元錢,假如繡花機的工作壽命是5年,兒子勞動壽命40年,甲乙各自應該獲取的報酬是多少哪?以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標準分配,兒子的勞動壽命是繡花機的8倍,繡花機應該獲取8/9即1.78萬元,兒子應該獲取1/9即0.22萬元,這是一個公平合理的分配比例。站在甲、乙的生命階段看付出,繡花機凝結的是甲的物化勞動,兒子凝結的是乙的物化勞動,甲乙獲取報酬的原因都是因為貢獻了各自的物化勞動,單從商品的角度看待,繡花機的屬性與勞動力的屬性在創造增值價值活動中是相同的,所以甲乙同樣應該獲得剩余價值。
三、經典理論關于機器的勞動屬性論述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固定資本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節( 國外學者稱為“機器論片斷”)中寫道:“機器則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它通過在自身中發生作用的力學規律而具有自己的靈魂……科學通過機器的構造驅使那些沒有生命的機器肢體有目的地作為自動機來運轉,這種科學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識中,而是作為異己的力量,作為機器本身的力量,通過機器對工人發生作用”。“在這個轉變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這同新發展起來的由大工業本身創造的基礎相比,顯得太可憐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一般財富發展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發展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立的形式”。“正如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大工業所依據的基礎——占有他人的勞動時間——不再構成或創造財富一樣,隨著大工業的這種發展,直接勞動本身不再是生產的基礎……”以上論述表明,馬克思對“大工業”自動化機器體系的勞動屬性的認識和肯定是非常明確和清晰的。
四、經典理論對發展民營經濟與消滅私有制
二者之間理論邏輯的科學闡釋
發展民營經濟與消滅私有制二者之間并不矛盾的理論邏輯關系馬克思早有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重要結論,學界簡稱“兩個必然”,“兩個必然”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 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 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 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決不會出現的”,學界簡稱“兩個決不會”原理,“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科學原理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用“兩個決不會”原理指導當下就是: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種生產關系,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 當它還沒有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以前,當它還能促進生產力向前發展的時候,是決不會、也不應該滅亡的。“兩個決不會”原理說明民營經濟存續期限是客觀的,由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決定,不是以生產力發展到某種程度為標準,不是以“發達”程度為標準,是以它不再容納和促進生產力發展了為標準,人為主觀設置消滅民營資本的時間就違反了“兩個決不會”原理。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的第十九個問題答道:“這種革命能不能單獨在一個國家發生? 答:不能。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緊地聯系起來,以致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國家發生的事情的影響……。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恩格斯非常明確的說明了共產主義的實現應該是:世界各國集體同步;而單一公有制是與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以,共產主義實現條件成熟時的另一個社會外在表現是:世界各國私有制紛紛同步離場。我們把經典理論著名的三個論斷放在一起學習,是因為這三個論斷之間的理論邏輯關系清晰、科學的闡釋了發展民營經濟與消滅私有制的理論邏輯:“兩個必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結果實現時應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中國民營經濟與世界民營經濟集體同步離場;二是符合“兩個絕不會”原理。
五、誰的資本多誰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2017年12月特朗普把美國企業的所得稅從35%直接降到20%,降幅達42%,美國民眾沒有認為給資本家降稅加重了剝削,隨后世界各國紛紛跟進掀起降稅熱潮,如印度2019年企業所得稅由此前的30%降至25%左右。降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民間投資和吸引境外資本流入,世界各國為了鼓勵民間投資計策百出,無一例外張開雙臂擁抱資本,因為大家都認識到,誰的資本多,誰就發展的快,誰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一)資本是不可或缺的
生產力的發展,套用一句諺語,資本不是萬能的,沒有資本是萬萬不能的,先進的生產力是數量極度巨大的資本壘出來的,存量生產力表明過去投入的存量資本,新增生產力需要新增資本,發展生產力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保障資本像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樣滔滔不絕奔涌而來。單一公有制制度關上的是民營資本流入生產力領域的閘門,公有制+私有制大于單一公有制就像數學公式一樣科學,公有制可用于投資的財力始終有限,拒絕民營資本,“這有些像農民種地澆水,資本是水,生產力是地,有水的河(民間資本)不讓用,允許使用的河(國有資本)水有限,結果是無水可用,最終地荒了”。近百年來世界先后有前蘇聯、東歐8國、朝鮮和改革開放前的我國等國家經歷了單一公有制實踐,短缺經濟是這些國家都沒能突破的瓶頸,當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大家可以瀏覽莫言先生的文章《糧食》和《忘不了吃》。和平盛世時間越長,老百姓手中的錢越多,民間投資潛力越大,其潛力無可替代,棄之不用,要民營經濟離場就是自斷糧草,自斷水源,結果不言自喻。
(二)資本是生產力中絕對不可替代的要素
資本的不可替代性是絕對的,其他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的不可替代性是相對的,如增加智能機器的使用量可以解決“用工荒”難題,而勞動力解決不了“投資荒”問題,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資本是營盤,其他要素是兵。可以說資本本身不是要素,資本只是各要素的符號,也可以說資本是一切要素,一切要素都可以抽象為資本,投入資本就等于投入了一切要素,沒有資本,什么要素都不會有,有了資本,什么要素都不會缺,資本可以購買知識、科技、土地、生產資料、勞動力等一切要素,有了資本,就像有了錢到飯店隨意點菜一樣,要什么有什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科技是什么,科技是奇思妙想,想法不是生產力,想法變成圖紙,圖紙變成機器,科技成為機器以后具有了勞動能力才成為了生產力。資本是科技的肉身,比如,瓦特發現壺蓋被蒸汽頂了起來,萌生了蒸汽機的想法,資本使蒸汽機想法成為了蒸汽機機器,蒸汽機才是現實的生產力。把資本定性為非勞動要素,這就像是一部電影中的男一號,這個男一號從頭演到尾,貢獻第一,評職稱和拿工資的時候卻被說成不是演員,是幫忙的,榮譽表揚都沒有,這樣打擊資本與鼓勵資本死心塌地做貢獻的目標導向不一致。
六、資本收益的合理性與學界的理論難題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使中國走上強國之路,但是對民營資本的感情,長期以來理論似乎陷入了兩難困境,勞動價值論一元論和非勞動生產要素(主要是資本)參加收益分配的合理性這兩個命題間的矛盾,至今沒有找到傳承與創新完美融合的路徑,兩個命題和則兩利,不和兩傷,雙方都能找到批評對方的理由,分歧的存在就是對政策權威性的消弱。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是從制度上規定了資本收益的合法性,然而“資本收益的合理性”是一個理論界長期沒能解決的問題,雖然有很多人、有很多文章試圖從按生產要素的貢獻來論證資本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合理性,但是只要資本在剩余價值創造中被定性為“幫忙的身份”,參與收益分配就難以做到理直氣壯,資本收益的合理性問題隱含著存在合理性問題,實踐需要勞動價值論一元論和非勞動生產要素參加收益分配的合理性這兩個命題都堅持,理論界冰釋難題的使命責無旁貸。“民營經濟離場論”能掀起輿論的風波,提醒我們矛盾一直存在,既然回避不了,那就越早解決越好。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日新月異,生產關系的發展自然會產生一些新的訴求,勞動價值一元論面臨挑戰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發展新的合理訴求對其提出的挑戰。誠如肖殿荒先生在《勞動價值論面臨的第三大難題與出路》一文中指出的:“長期以來人們似乎陷入了兩難困境: 要么放棄只有勞動創造價值命題,要么否認非勞動要素收入的合理性,不可能同時闖過兩道關卡,這正是目前勞動價值論面臨的根本挑戰: 既要堅持勞動價值一元論,又要說明非勞動要素收入的合理性,……,經濟學界接受考驗的思路可以概括為三種模式,……,傳統模式即‘勞動創造價值一元論+ 非勞動生產要素收入不合理剝削論,……,不少人走向反面,放棄了勞動價值一元論,訴諸‘價值創造多元論+非勞動生產要素收入合理論,……,為了迎接挑戰,更多的人退守‘勞動創造價值一元論+ 非勞動生產要素收入按貢獻(及所有權)分配論”。為了破解所謂第三大難題,本文提出了第四種思路:“勞動價值一元論+勞動源泉多元論”,通過論證資本的勞動要素屬性,肯定資本獲取收益分配是“自食其力”,在堅持勞動價值一元論的基礎上,說服人們放下剝削的思想和情緒。
七、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沒有解決資本收益的合理性問題
“按生產要素分配, 是指憑借要素所有者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 按要素所有者在生產過程中所投入要素量的多少及其對生產成果的貢獻給予相應的報酬”。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正確性及必要性已被社會普遍接受,沒有收益資本不用消滅也會自行滅亡,可是,生產要素分配理論(下簡稱生產要素論)沒能突破剝削定義的拘束,因為生產要素論仍把資本定性為非勞動要素,在勞動價值論定義下,非勞動生產要素無論如何總是不創造新價值, 照此推論,資本自身不創造新價值,自然也就只能占有勞動要素創造出來的新價值,資本沒有擺脫“無償占有”的身份,也就沒能擺脫剝削者的成見,傳統角色定位沒有實現突破,后面的論證無論如何努力,合理性上也沒有找到阿基米德支點,這就是第三大難題的癥結所在,也是突破第三大難題的唯一入口,生產要素論的說服力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八、廣義勞動價值論沒有解決資本收益的合理性問題
有部分學者認為狹義勞動價值論應該擴展為廣義勞動價值論,把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從第一、二產業擴展到第三產業,從物質生產勞動領域擴展到非物質生產勞動領域, 試圖破解勞動價值論面對的難題,廣義勞動價值論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這解決不了資本的“剝削問題”,本來傳統理論認為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不創造剩余價值,所以第三產業的勞動者也就無從遭受剝削,廣義勞動價值論中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既然創造了剩余價值并且被資本家拿走了,那么第三產業的勞動者也就成了被剝削者,把勞動力的活勞動范圍擴大到廣義勞動價值論,不過是把剝削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擴大到了第三產業,把剝削從物質生產勞動領域擴展到非物質生產勞動領域,沒有解決資本的剝削問題,沒有解決資本收益的合理性問題,廣義勞動價值論的意義因此也就打了折扣。
九、肯定資本參與收益分配是自食其力冰釋剝削的思維慣性
關于剝削問題,我先后發表過《剩余價值公平分配之日消滅剝削目標完成之時》,《生逢消滅剝削勝利的時代》,《從理論及道德上肯定民營經濟的客觀存在》等多篇文章,認為:剝削理論是馬克思對那個舊年代工人階級整體赤貧社會現象的科學理論總結,剝削理論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一經問世立就成為對敵斗爭的有力武器,使工人階級斗爭占領了道德制高點。今天我國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生逢國泰民安的盛世,不能赤貧的日子用剝削理論闡釋,富足的日子也原樣照搬剝削理論,這不合邏輯,如今我國80%的城鎮就業人口在民營企業工作,“生逢消滅剝削勝利完成的時代”的結論更符合今天的社會現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是我們的理論方向。
(一)剝削的思維慣性需要理論創新來改變
網上有人開李X誠的玩笑說“李超人”是“出逃人”,還列舉了一批“出逃人”名單,富豪轉移資產是一件對經濟傷害很嚴重的事情,好比一個人奮力前行,卻有一個大大的傷口像管涌一樣在流血,玩笑背后殘酷的現實是生產力的巨大犧牲,讓這批“出逃人”成為“回家人”,是祖國強大的需要。貧賤夫妻百事衰,幸福生活的前提是發揮所有要素的積極性首先富起來,民營經濟發展事關人民福祉,事關生產力發展成敗,二者有因果關系,理論和輿論應該引導人們放下剝削的情緒而不是相反。新時代背景下,論證資本的勞動要素屬性,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營商環境,不是為了給民營經濟吃定心丸,是實現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是對馬克思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遵循。
今天資本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猶如食物般的不可或缺,在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正確性已經被實踐肯定的背景下,民營資本獲取收益引發的不適感卻始終存在,因為在剝削問題上理論界始終閃爍其詞,語焉不詳,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與剝削理論的止步不前形成表面上的矛盾,認識和行動的分歧造成感情上的搖擺不定,資本參與收益分配是自食其力還是以“幫忙身份”獲取的感謝費,要不要洗白資本剝削的烙印,應該不應該洗白資本剝削的烙印,能不能洗白資本剝削的烙印至今認識并沒有統一。我國政府鼓勵民間投資政策的力度越來越大,民營經濟也有“56789”的貢獻和贊譽,然而,能力強貢獻大可以做收益合理性的理由但不充分,資本更需要理論及道德的肯定,資本背負剝削的標簽與其作用有明顯的違和感。論證資本的勞動要素屬性,用與時俱進的思維認識資本,目的就是改變對資本剝削問題的認識,取得民眾價值觀上的認同,只有價值觀認同了,制度才有牢固的基礎,沒有價值觀的認同,輿論難免有時會起波瀾。
(二)資本就是一個供人使用的工具
資本就是受人操控、供人使用的一個工具,可以是剝削的工具,也可以是價值增值的工具,剝削定義的是一種剩余價值分配方式,消滅剝削的實質就是消滅這種分配方式,不能把消滅剝削與消滅資本劃等號,所以勞資關系的核心不在于資本的存在,在于剩余價值的分配,勞動力投入活勞動是為了價值增值,投資人投入物化勞動也是為了價值增值,二者目的相同無所謂高尚與自私。
資本在萬惡的舊社會被舊資本家、舊地主當過剝削的工具,但是這不是資本的本質,不是資本的出身,也不是資本的基因,是資本起過這樣的作用,就像“槍”可以做壞人侵略的工具,“槍”也可以做好人保家衛國的工具一樣,資本在歷史上曾經充當過剝削工具,不代表世世代代都是剝削工具,以前是剝削工具,不代表必須是剝削工具,作用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用變了,功效就變了,可以由壞變好,也可以由好變壞,工具的作用是可以洗白的,剝削問題不解決,資本在道德面前永遠抬不起來頭來。
十、勞動源泉多元論補充勞動價值論一元論
冰釋剝削與收益合理性理論難題
勞動價值論作為偉大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不僅僅揭示了商品經濟和剩余價值生產的秘密,也是社會價值觀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交換是表象,勞動交換是實質,如果沒有勞動價值作為聯系的基礎,就像沒有了千克、千米一樣的衡量單位,失去了交往的準繩,等價交換原則是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尺度、評判的標準。有部分學者把勞動價值論理解為僅僅是揭示剩余價值和剝削的理論,這就誤讀了勞動價值論的偉大意義,嘗試否定勞動價值論就是嘗試動搖社會價值觀的基礎,所以,勞動價值論一元論必須堅持,可以發展,沒有替代。
勞動源泉多元論是指勞動力的活勞動和資本的活勞動多種活勞動主體共同構成勞動的源泉;勞動源泉多元論承認資本具有貢獻活勞動的能力,把“人類的活勞動”是剩余價值創造唯一源泉改良為“活勞動”是剩余價值創造唯一源泉,即剩余價值的源泉是“一元”的——活勞動,活勞動的源泉是“二元”的——勞動力和資本,以此補充詮釋傳統的勞動價值論一元論,如此,既堅持了勞動創造價值的基本原理,堅持了勞動價值一元論,堅持了“活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又為勞動價值論解讀新時代新問題注入了活力。學界有多種版本的價值創造多元論,比如,薩伊的效用價值理論就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和土地這三個生產要素“ 協同創造”的,并且認為資本、土地、勞動力的費用決定了價值。本文的勞動源泉多元論與價值創造多元論有質的區別:一個認為資本的勞動創造價值,一個認為資本的費用決定價值;一個堅持勞動價值一元論,一個認為價值創造的要素是多元的。價值創造多元論相當于認為家里可以有多位主人,也就否定了一元論,勞動源泉多元論相當于認為家里的主人只能有一個,勞動是唯一創造價值的要素,是堅持了一元論,但孩子可以有多個,貢獻勞動的要素可以有多個,因為有血緣關系為前提,保證了家庭的完整和性質不變。
把資本是勞動要素的觀點嵌入勞動價值論學說,和則兩利,不僅傳統勞動價值一元論所有理論體系,商品生產的原理、勞動力的兩重屬性、勞動創造價值、剩余價值規律、等價交換原則等等都能得到完整的堅持,而且勞動價值論一元論和非勞動生產要素參加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之間的矛盾這個所謂第三大難題不復存在,資本收益的合理性面臨的困惑也能得到合符邏輯的理論解釋,勞動力與資本之間也不存在對抗性矛盾,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我們的奮斗目標,唯一需要改變的是對資本的認識,這樣的理論補充有利于化解埋怨,冰釋矛盾,有利于我們社會的發展。
我們是在參加一場強手如林的比賽,這是一場輸贏巨大的比賽,輸了我們將成為別人手中的橡皮泥,贏了我們才有資格選擇與別人和平共處,贏了我們才有資格選擇有尊嚴的活著,民營經濟是這場比賽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之一。賽場上有些國家憑借資本優勢制裁、封鎖我們,我們擁有更多的資本才有打回去的力量,放棄資本等于放棄武器,赤手空拳與武裝到牙齒的強手比賽,只會給對方創造更多贏的機會。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是經實踐檢驗正確的發展道路,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實為其唱贊歌,我們應該把贊歌唱給每個人聽。
(作者單位:工商銀行 北京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