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100萬年前,北美洲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州像今天一樣溫暖濕潤,那里的茂密森林是眾多動物的家園。
在森林里,一群長得渾似野豬的動物正在灌木叢中尋找食物,它們是西貒(tuàn)。西貒的膽子很小,吃一會兒東西就會抬起頭觀察一下周圍有沒有危險。森林中靜悄悄的,似乎沒有什么異常。
一只異刃虎早就盯上了這群西貒,為了不打草驚蛇,它一直躲在樹叢后面耐心地觀察著。異刃虎想要接近西貒,但又不能發出一點兒聲音,這的確很難。保險起見,異刃虎每次只向前走幾步,然后俯下身子,確定沒有被西貒發現后,再向前走幾步。雖然每次只是幾步,但它正在緩慢地接近目標。
現在,異刃虎與西貒的距離已經足夠近了,它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西貒的毛發。這時候,異刃虎抓住時機,從樹叢后面一躍而起,撲向目標。西貒的反應也很快,幾乎是同時開始逃竄。

異刃虎撲了個空。它迅速轉身,追上距離自己最近的那只西貒,然后用強壯的前肢將它撲倒。盡管西貒很壯碩,但還是被更強大的異刃虎死死地按住了。異刃虎張開大嘴,猛咬西貒的背部和肩部,鮮紅的血液噴射而出。
已經逃入森林深處的那群西貒依然能夠聽到同伴的哀鳴聲。這一次,它們雖然逃過了異刃虎的獵殺,但一切只是暫時的。
西貒是一種生活在美洲的豬形動物,盡管它們長得像豬,卻不是真正的豬。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史前大型西貒的化石,能夠獲知當時的生態結構和環境信息。1981年,幾名化石獵人來到佛羅里達州尋找西貒的化石,他們很快就在一個采石場中發現了大量的西貒遺骸。
當化石獵人一點點清理西貒化石的時候,他們發現其中的兩具骨骼并不屬于西貒,而是屬于某種之前并沒有見過的大型肉食動物。化石獵人立即通知了美國著名史前肉食動物專家拉里·馬丁博士。
馬丁博士很快趕到現場。當他拿到頭骨化石的時候,竟然也感到大惑不解——這種動物的頭骨雖然具有明顯的貓科動物特征,但同時又有許多不屬于貓科動物的特征。馬丁博士將化石清理出來之后帶回了實驗室。在仔細觀察牙齒化石的時候,他注意到這種動物長著長而彎曲的犬齒,跟刃齒虎的犬齒很相似。同時,他還發現這種動物的門齒又像鋸齒虎的門齒那樣粗壯鋒利。
一張嘴中竟然結合了兩種史前大型貓科動物的特征。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見!
1994年,馬丁博士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才正式確定在佛羅里達州發現的肉食動物化石屬于一種已經滅絕的史前貓科動物,他將這種動物命名為“異刃虎”,意思是“怪異的刀刃”,名字來自其獨特而可怕的鋒利牙齒。

異刃虎是大型貓科動物,體長可達1.8—2米,體重250—400千克,比今天的獅子、老虎還要大!
異刃虎不僅體形大,身體結構也與常見的貓科動物不同。我們都知道,貓科動物一般都是前肢短后肢長。異刃虎卻恰恰相反,前肢不僅比后肢長,而且異常粗壯。
異刃虎猶如健身房里的肌肉男——包括前肢和肩膀在內的前半身厚實壯碩,肌肉發達。也正是因為異刃虎有著粗壯的身材,所以它與獅子、老虎的身長差不多,體重卻比它們重一半甚至一倍!
異刃虎之所以擁有如此健壯的體形,與它們的捕食方式密不可分。在對付獵物時,異刃虎正是靠著前肢的強大力量,將獵物按倒在地,然后發起致命的攻擊。

異刃虎的強壯身體只能算作捕獵工具,它真正的大殺器還是它嘴中的尖牙利齒。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異刃虎長著長而彎曲的犬齒,與刃齒虎長而鋒利的犬齒非常像。不過,異刃虎的犬齒更短更結實,在撕咬獵物時不需要因為擔心牙齒斷裂而格外小心,這樣一來,捕食效率便提高了。除了長長的犬齒,異刃虎的門齒尖長鋒利,邊緣還有鋸齒,也是捕食利器。異刃虎的犬齒與門齒組合成了一套“無敵切肉刀”!
基于異刃虎的牙齒組合,古生物學家還原了它捕食的過程:首先,異刃虎會靠強壯的前肢壓住獵物,然后張開大嘴撕咬獵物的皮肉。大部分貓科動物都是通過鎖喉來盡快殺死獵物的,而異刃虎的策略是將獵物咬得血肉橫飛,讓獵物因嚴重失血而喪失戰斗力。被異刃虎抓住真是太慘了:獵物會伴隨著因撕咬造成的持續失血和強烈疼痛而死去。這真是一種折磨。
盡管異刃虎是恐怖的殺手,但種群數量并不多,分布范圍也不廣,可以說是被邊緣化的超級殺手。為什么這么兇猛的肉食動物卻被邊緣化了呢?這就與異刃虎的捕食方式和獵物有關了。
異刃虎的化石最早是在西貒的遺骸群中發現的,而異刃虎生活的中南美洲又是西貒的棲息地,因此古生物學家推測異刃虎已經變成了專業的“西貒殺手”,以西貒為主食。別看西貒樣子很憨,其實并不好對付,它們不僅身體強壯,嘴中還長有尖牙,在生死攸關之際會拼死一搏。正是為了捕殺西貒,異刃虎才放棄了速度和敏捷,加強了力量和殺傷力。
或許正是因為數量太少,異刃虎在與其他肉食動物競爭時很容易出現種群危機。這種獨特的史前大貓最終在30萬年前全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