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游子·貓頭鷹老師

小鳥為什么會從巢里掉下來呢?難道是因為淘氣嗎?
雀形目鳥類的巢大多數都不大。鳥類會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覓食和育雛上,不會花太多時間去建“大別墅”。如果不考慮地面巢,很多樹上的鳥巢其大小只是剛好能裝下幾顆鳥蛋而已。
誰在擠我!?
雛鳥孵化之后,迅速生長發育,體形很快就比原來大了幾倍,小小的鳥巢肯定是裝不下它們的。于是,巢中便會發生擁擠推搡,難免有小鳥被力氣大的哥哥姐姐擠出巢外。
可怕的意外情況
當巢內裝不下它們時,出巢行為就會明顯增加。在樹上繁殖的鳥類,多數屬于“晚成鳥”,即幼鳥不像小雞、小鴨那樣,破殼之后很快就能到處跑。在樹上,剛剛具備出巢能力的小鳥還不會飛,它們只在巢位附近的樹枝上活動,等著親鳥來喂食(鳥爸爸、鳥媽媽統稱親鳥)。
此時的幼鳥有可能遇到三種可怕的意外情況:離巢活動時失足落地;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和威脅時不幸跌落地面;被大風大雨吹打到地上。這些是較為常見的幼鳥掉落地面的原因。
我們首先要知道,在自然界中,幼鳥從巢中墜落是比較常見的。
親鳥通常很快就能找到這個“倒霉孩子”,會在地上繼續哺育,這個“倒霉孩子”是可以安全長大的。但是,當我們看到掉落的小鳥時,一般會愛心泛濫,覺得小鳥太可憐了,常常會有趕緊把它“救走”的心理。殊不知鳥爸爸和鳥媽媽可能就在附近眼睜睜地看著我們“搶走”了自己的寶貝,導致它們骨肉分離。
不要試圖干預自然進程,無須打破自然規律。在自然界,我們僅憑這個原則來處理問題即可。但是,城市小區可就是另一個天地了,需要我們好好評估一下現場情況再做決定。城市里有流浪貓、流浪狗,還有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蓄意傷害動物的人,幼鳥一旦掉落巢外便危機四伏。
如果我們對掉落的幼鳥視而不見的話,確實有可能讓它白白送死。救助它,或者把它送到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可能就成了一種無奈的選擇。有的鳥類學者主張這樣的觀點:發現從巢中掉落的鳥應一律視而不見,堅決不能帶回家;如若帶走則必須送到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會面對一些具體的困難: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在野生動物繁殖季節每天都會接到大量求助電話,工作異常繁忙,處于忙不過來的狀態。公共救助資源是有限的,而大多數從巢中掉落的鳥并不是猛禽或有較高保護等級的鳥類。也就是說,并不是每只受傷的小鳥都能得到救助。

難道我們就只能接受這殘酷的事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走開嗎?
不要擔心,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這些小鳥。
現實中,更多的人是先把鳥帶走,后做專業咨詢。你有可能挽救了一種瀕危動物,但也有可能“鑄成大錯”。
如果不帶走小鳥,通常在幾個小時之內,親鳥就會找到它們,繼續喂養;如果時間超過了十二小時,即使我們再把幼鳥送回原地,親鳥也極有可能會放棄——它們還要撫養其他小鳥,每天四處覓食已經異常忙碌了,對于丟失的小鳥,如果實在找不到的話就不要了……

大家糾結的可能是人類的小區情況非常復雜,如果不把小鳥帶走,它可能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命喪黃泉。但把它帶走,則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即:因為不懂飼喂方法、找不到正確的食物,小鳥最終死在了我們手里。尤其是日齡過小的鳥,非常難養活。假如帶走的剛好是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還有可能引發法律問題。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清楚了,想做一件好事,先后順序和科學評估是多么的重要!

救助小鳥,還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盡量還是讓專業人士去做吧!把小鳥帶回家的人,往往是內心充滿愛的人,不妨多了解一些救助小鳥的正確方式,科學地獻愛心!
周而復始的歲月中,我們能感受到生命在我們身邊成長和律動,也希望大家多關注我們身邊的小精靈,用科學的方式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