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炎
2021年1月15-17日,以“新發展格局與汽車產業變革”為主題的2021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于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召開。政府有關部門和汽車、能源、交通、城市、通信等領域的行業機構及領先企業代表積極參與此次論壇,共同探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共議新發展格局與汽車行業變革。
此次會議首次以線上形式舉辦。部分演講嘉賓精彩發言節選如下: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創新驅動、科學謀劃,全面開創“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發展新格局
“車、路、網、云”新能源汽車和信息通信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影響下,智能網聯是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實現融合的抓手,來構建數字化通信信號感知系統,打通客流、物流、信息流,實現信息與城市、交通充電設施的互聯互通。而融合發展將為5G、智能化道路、智慧城市數據、大數據管理、數據安全等很多產業提供產業融合的平臺,來共同推動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深度交叉融合,形成新型的產業生態體系。

論壇現場
要加強新能源汽車和電網的V2G的雙向互動。新能源既是一個電力的消費體,同時又可能成為電力的儲存體。實現新能源汽車和電網的能量高效互動,降低新能源汽車的用電成本,提高電網的調峰效率、安全響應能力。而促進新能源汽車和可再生資源的高效協同,有一點特別值得重視,就是開展“光儲充放”,也就是分布式光伏發電和儲能系統、充放電多功能一體化。因為我們都知道直流快充電壓過高,對電網是有沖擊的。現在特別是利用光伏和波谷電的儲能,電池二次利用來緩解高壓直流充電對電網的沖擊。
汽車和交通的跨界融合,共享出行的目標就是提升汽車和道路交通運行的質量和通勤的效率,讓有限的交通資源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流和物流的需求。因此我們首先要加快新能源汽車與智能交通管控系統的連接,優化公共服務里面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環境,形成一體化智慧出行的服務體系,來滿足人們對于安全、綠色、便捷、舒適的需要。同時,隨著物流體系的快速發展,構建綠色、智能的物流運輸體系,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創新智慧物流的形式,也能夠打造安全高效的物流運輸的服務新業態。
從能源的角度上看,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可能更多地發展可再生、水電、風電、光伏及生物質的應用是一個方向。但是作為新能源的載體,電力和氫氣具有來源多樣化、驅動高效率、運行零排放和互相可轉化的特征。燃料電池汽車可以廣泛地應用于交通、建筑、工業和更高效的儲能領域。氫能和電力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也就是說波谷儲電、波峰供電,燃料電池蓄能發電系統和抽水蓄能發電當中可以互補,特別是在供電高峰區里面建立蓄能發展、發電,這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我們目前最主要的挑戰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芯片問題。大家關注信息通信設備和手機芯片的同時,也應該關注車用的芯片,包括通用的芯片和車規級的專用芯片,在部署的時候必須統籌兼顧。
二是操作系統問題。大家都知道,既然有硬件肯定要有軟件,既然有平臺肯定要有一個基礎的軟件就是所謂的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到底怎么打造?我們在PC時代被Windows打敗天下無敵手,現在我們正在補課。手機時代除了蘋果ios外只有安卓,美國出手制裁華為,近期小米也被列進去了,操作系統將來都是一個大的問題。前面我說了,汽車走到一定階段,美國會不會出手,我們都必須早做準備,打造出一個自主可控的開源開放的汽車操作系統勢在必行。
三是安全問題。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安全性的問題,對這一點我們也應該早做謀劃。
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將會對新格局的構成產生重大影響
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實現了136.6萬輛和136.7萬輛業績,連續六年位居全球之首。在關鍵技術突破上,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已達到300瓦時/公斤,較2015年提高了52%,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本下降至0.8元/瓦時,新結構電池得到了產業化應用;驅動電機功率密度達到4.9千瓦/公斤,較2015年提高了96%,成本已降至100元/千瓦以下,與國外先進水平相當;IGBT、稀土永磁材料、電力電子系統集成等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不斷提升,主流車型達到了300~500公里甚至更高續航里程,支撐了純電動汽車百萬量級的市場規模;車用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達到4.2千瓦/升,石墨雙極板電堆的壽命達到1.2萬小時,實現了燃料電池商用車千輛級的示范運用;車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傳感器、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控制執行技術等智能網聯技術取得了突破,支撐了L2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廣泛應用,形成了L3級量產車型的開發能力,實現了L4級自動駕駛車輛在特定場景的示范應用。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會疊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使能和賦能技術高速發展,與傳統汽車技術的融合不斷加深,正在構建新一代汽車技術體系。
未來,新能源汽車將從功能性的硬件產品向軟件定義、數據驅動、泛在連接的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分布式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演變,成為實現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三網融合的重要載體。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從五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是推動綠色發展、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成為制造業強國,就要做汽車強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當今世界,制造業競爭日趨激烈,要搶抓機遇,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彎道超車。過去一年,我們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推動汽車產業逆勢而上,在規模和質量上都交出了亮麗的答卷,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大幅度增長。基于全新純電驅動平臺設計的車型成為主流,中國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占比超過了50%,部分企業產品實現了批量外銷。這些成績的取得都十分不易。
展望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對我們來講,如何優化產業布局,如何更好地保持供應鏈暢通,成為全行業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我們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克服困難。這也是未來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再上新臺階的關鍵所在。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努力推動解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堅持電動化方向不動搖
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要堅持創新引領、深化改革開放、用好強大國內市場,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加快電動化、智能化戰略轉型,提升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水平。
一是加快推進電動化。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向國際社會做出的鄭重承諾。
二是協同推進智能化。深入實施《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緊緊抓住產業智能化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強政企、行業、央地協同合作,加快構建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信息安全六大體系。
三是大力推進品牌化。依托強大國內市場和完整產業體系,積極培育和創建中國汽車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中國品牌日”活動平臺,提高中國汽車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增強品牌國際競爭力,逐步改變中國汽車出口占比長期偏低的格局。
四是協同推進國際化。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我們要把未來的汽車放在一個更大的范疇,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評估它的發展前景、部署它的未來,把穩方向

分論壇會場

戶外車展
我們仍然處在汽車產業激烈動蕩變革的過程之中,只有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未來的汽車才能把穩前進的方向。這次汽車革命不是孤立進行的,與它并行和銜接的是新能源革命和新一代移動通信,是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支撐汽車革命的是移動互聯網、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因素與汽車變革的交融互動對未來汽車的電動化、綠色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和豐富的想象空間。
因此我們要把未來的汽車放在一個更大的范疇,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評估它的發展前景、部署它的未來,把穩方向。
有關方面預計,到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產量將達到1500萬輛,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新車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將占70%。這個預測要變成現實,涉及能源結構調整、智能電網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升級、新一代移動通信的支持、產業鏈的調整和改造、標準法規的建立和調整,以及就業崗位轉移等,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政府要為未來做好頂層設計。其中每一個方面都是周期較長、牽動全社會的巨大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從一開始就把汽車、能源、信息、交通、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礎之上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法規協同,有序推進。其中打破壁壘、開放市場至關重要。如果把握得好,我想我們完全可能成為一個贏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面向碳中和的新能源汽車創新與發展
未來十年交通智慧能源生態的建設大概有兩個組合。一個黃金組合,就是分布式光伏+電池+電動汽車+物聯網+區塊鏈;還有一個白銀組合,集中式的遠距離的風電與光伏+氫能儲能及發電+燃料電池汽車+物聯網+區塊鏈。一個是分布式的智慧能源,一個集中式智慧能源,兩者結合,共同構成面向碳中和的未來智慧能源大系統。
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能源革命引發了馬車到汽車的大轉型和石油行業的大繁榮。主要的轉型期從1900年開始,大概經歷了25年。現在第三次能源革命就在眼前。我估計與上次馬車到汽車的轉變類似,今后二三十年交通裝備與能源化工相關產業將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我們共同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綠色化和以數字網絡為基礎的智能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建議先行試點建立新能源汽車碳交易技術體系
基于構建的數據報送、注冊登記、碳交易、交易結算四大支撐平臺,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全國碳交易市場體系并取得了成效,道路交通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條件已初步成熟。目前道路交通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所存在的困難主要是還沒有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價格體系,市場缺乏詳細的規章制度與法律監管,碳交易市場和價格波動較大,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國道路交通行業發展現狀的碳交易體系是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先行試點建立新能源汽車碳交易技術體系,然后推廣到交通領域。具體來看,新能源汽車碳排放與碳交易機制和體系主要包括碳稅、碳獎勵、碳抵消(或者說雙積分)、碳排放交易與積分交易四項內容。
碳中和是我國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發展戰略,交通節能減排是實現交通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開發新能源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是節能減排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車從實施產品補貼過渡到碳交易與碳獎勵,是支持和促進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健康和快速發展的必要政策。車聯網實時大數據平臺是支撐新能源汽車四位一體、綜合減排措施的必需技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