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敏
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曾說:“深度學習是學生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價值觀全面參與、全身心投入的活動;其目的指向具體的、社會的人的全面發展,是形成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李邦河院士曾說:“根據我上大學以后搞數學研究的經驗,數學根本上是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感悟蘊藏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文化,最終獲得數學概念學習的能力并感受到其帶來的快樂,這些都是學生形成數學能力和素養的必要條件。當前,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習概念,往往停留在應用技巧解題的層面,不能深入理解、應用或遷移,如此,學生的數學能力便難以得到提升,數學素養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基于數學概念對學生學習數學及其發展的雙重重要性,本文嘗試簡單論述深度教學小學數學概念的方法。
數學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學抽象的數學概念時,教師可以試著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聯系起來,設計大活動,并圍繞兩三個大問題引導學生感知、分析、比較,以歸納的方式多角度、多層面、多維度地抽象概括同類事物的本質,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如教學“平均分”,教師分兩個層次設計學生喜愛的分桃活動。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6 個桃分成兩份(1 和5,2 和4,3 和3),初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并在比較與思辨中突出平均分的內涵,建立平均分的正確意象;然后,讓學生平均分8 個桃,可以用小棒分一分或在圖上圈一圈、填一填;最后,讓學生說一說:12 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每3 根一份呢?……引導學生將動手操作、動筆涂畫、動口表達有機結合,凸顯“分”的過程,表達“分”的結果,將模糊的感知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促進他們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內涵。
在教學中,在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后,教師合理使用正例和反例,有助于學生在對比辨析中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準確把握概念的外延。如教學平面圖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底和高時,在揭示底和高的概念之后,教師設計的練習應盡可能涵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練習可以以變式的形式斜著呈現不同圖形的底和高,以反例的形式呈現鈍角三角形以鈍角的一邊為底的高,讓學生進行判斷。還可以請學生指出直角三角形與直角梯形直角邊上的底和高等。該練習可增強學生對底和高的認識,即高可以在圖形內,也可以在圖形上或圖形外,使他們深刻理解數學中的底和高的概念本質。
一個數學概念的存在需要多個知識點與概念的支撐。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想相關、相近的概念,并對它們進行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從而將它們串成知識串、織成知識網。這樣做,既便于概念結構化,也能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遷移,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去。如特級教師周衛東執教“百分數的認識”時,巧設問題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發學生聯想并促進數學概念的正遷移。

在比較中自主建構百分數和分數的關系后(如圖2),教師啟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表示關系的分數中有一種特殊的數,就是百分數,它特殊在哪里?(分母是100)百分數還有一些“親兄弟”,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學生猜想,教師板書(如圖3)。在比較與聯想中,學生了解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把握了概念形成的前因后果,深刻理解了“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這句話的內涵,自主建構并促進了數學概念的遷移。

(圖1)

(圖2)

(圖3)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歸宿。數學概念是具體和抽象的統一,學生能否合理、靈活地應用數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是檢驗學生是否深度理解數學概念的最好方法。如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元、角、分”是抽象的。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個“小小商店”,組織學生輪流扮演營業員和顧客,用真實的貨幣購買自己喜愛的商品。這種“以玩促學”的活動,將有助于學生對“元、角、分”有真實的、親切的感性認識,使其深切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自然地感受到數學概念的價值。
總之,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強調邏輯思維的訓練和抽象思維的建構。同時,教師應以理解概念本質為基礎,引導學生在辨析中建構,厘清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聯想中建構,促進數學概念的遷移;在應用中建構,感受數學概念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