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晗冰
兒童的美術學習是基于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學科認知情境、個體體驗情境和生活經驗情境發生有效聯結,進而自主習得美術知識、掌握美術技能、發展美術素養的過程。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聯結通道?下文,筆者以我區卞贇伽老師執教的蘇少版《美術》二上《相同圖樣排排隊》一課為例,談談美術聯結教學的實踐。
聯結情境是學生進行美術聯結學習的誘因,能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美術發現和創造。教師可以提供美術意義相同或類似的聯結模塊,讓學生產生聯結心向,進而完成聯結。
“相同圖樣排排隊”是對二方連續紋樣概念較為通俗、直觀、形象的表述。教學時,卞老師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融入生活情境中,從而調動學生新知學習的內在動機。在課的導入環節,卞老師通過一系列問題開啟學生的學習活動。“瞧,老師今天帶來了啥寶貝?”“再仔細看,在這個彩陶盆的內壁上你發現了什么?”“這些小人長得怎么樣?它們在干什么?”在交流與賞析中,教師通過比對生活中常見的白色搪瓷盆與原始社會的舞蹈紋彩陶盆,讓美術學習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初步感知紋樣的有序之美。而“有了這樣的小小裝飾,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就變成了美觀的工藝品”這一觀點的提煉,則讓學生在新知學習和他們的生活品位、審美水平之間建立了聯結,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美術文化滋養和情感體驗。之后,在“相同圖樣如何進行排隊”的問題驅動下,卞老師又引導學生在發現二方連續紋樣的基本特點后,去尋找更豐富的排列和組合方式,力圖引導學生建立生活問題與美術知識的聯結。卞老師在課堂作業環節中同樣將知識運用和生活體驗相聯結,通過一場設計比賽,讓學生選用一個喜愛的相同圖樣來裝飾花瓶,這樣的活動是本課所學知識的應用,體現了以美術思維解決問題的觀念。
作為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審美判斷素養是指對美術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的能力,蘊含了審美者內在的生命力和思維力。在教學中,卞老師試圖在主題內容和學生價值觀之間建立聯結。
師(課件出示長城的圖片):仔細觀察,你能在長城上找到相同的圖形嗎?它們的排列有規律嗎?為什么這樣排列?
生1:我找到的長城上相同的圖形有垛子、瞭望口、射擊口還有烽火臺。
生2:它們排列的規律就是不斷地重復。
生3:這樣排列不僅整齊,還很有氣勢。
師(課件出示古希臘陶瓶圖片):其實,這種裝飾方法不僅我們祖先在運用,古希臘人也早就運用了。仔細看這瓶頸和瓶身,有什么發現?
生4:有圖樣。
師:為什么會用這些形象來裝飾?
生5:可能是他們捕捉到獵物……
師:是的,藝術的創作靈感往往來源于生活。我們身邊的人物、動物、植物、幾何圖形都可以設計為一個單獨的圖樣,然后按一定的規律有序地排列,這就可以裝飾我們的生活。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新本領——相同圖樣排排隊。看,小樹葉整整齊齊地排好了隊,準備來跳圓舞曲了,讓我們先來熱下身,跟著音樂一起搖擺,瞧,隊形變了,兩個小伙伴說起了悄悄話,誰來接著往下排?
學生第一次嘗試排列。
師:這片葉子特調皮,愛倒立,誰來接著排?學生第二次嘗試練習。
師:誰來挑戰他?排出更有創意的隊形?學生第三次嘗試,探尋排列方式的豐富變化。
師:你最喜歡哪一種?給你的感覺如何?
師:瞧,相同的圖樣、不同的排列方式能讓我們感受紋樣不一樣的秩序美和節奏美。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卞老師引導學生在“賞析—探尋—發現—分析—歸納”的過程中,將審美趣味應用于審美判斷中,在準確把握學生美術知識聯結點、生長點和轉折點的同時,幫助學生在生活常態與主題思考之間建立起了聯結,使學生在審美判斷中打開了思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了打破學生的聯結阻礙,逐步提升學生的認識,卞老師多次通過排列游戲,由扶到放,讓學生在一次次遞進式的嘗試中探索、發現,相同的圖樣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可以產生不一樣的美感。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探究、發現、運用美術規律。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感知、思辨判斷和合作探究,引導他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中,卞老師安排學生進行了兩次層次清晰、目標明確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第一次探究是學生在初步了解若干個相同圖樣通過有規律的排列,可以產生不一樣的連續紋樣后進行的,這是經驗和新知建立聯結的過程。教師考慮如果突然讓學生進行圖樣排隊,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所以第一次嘗試,是在教師先排列出有規律圖樣的基礎上學生接著往后排再到學生獨立嘗試排出更有創意的圖樣的遞進過程中展開的。學生在“單個圖樣—相同圖樣—相同圖樣的不同排列—不同排列方式產生不同美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進行本課學習,同時產生感悟。當然,這一次的探究活動也為后續學習做好了鋪墊。
學生的第二次探究性學習活動安排在了課堂創作環節,在簡單講解、示范了魚形圖樣的折、剪、排、貼的方法后,教師問:“你知道老師為什么喜歡小魚嗎?有什么寓意嗎?”“年年有余。”“那你們想剪什么圖形,有特別的含義嗎?”在提問交流中,教師幫助學生在圖形的文化內涵和創造性間建立了聯結。隨后卞老師出示創作要求,請學生選擇一張合適的彩紙、剪一組自己喜愛的相同圖樣,然后用相同圖樣排隊的方式來裝飾手中的花瓶,這次探究帶有主題性和明確的目標。當學生完成任務后,卞老師又問:“剛才我們是用剪貼的形式來裝飾花瓶的,還有什么方法能讓它變得更美?”“添畫。”在這一問一答中,激發了學生想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這個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從情感層面去思考花瓶裝飾紋樣的排列方法,明白裝飾花瓶是人文性和情感性的活動。此處建立的經驗和情感的聯結,更多地指向知識的運用和創造層面。
總之,美術課堂中的聯結學習,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聯結中使美術學習走向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