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幫武 趙鼎銘
(湖北省荊門市中醫醫院,湖北省荊門市石化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川崎?。↘D)是一種高發于5歲以下小兒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眼結膜充血、皮疹、發熱、手足硬性水腫等[1]。KD主要病理改變是全身中小血管炎,尤以冠狀動脈(以下簡稱“冠脈”)損傷最為明顯,易引起冠脈瘤、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變,是導致嬰幼兒獲得性心臟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西醫主要采用大劑量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聯合口服阿司匹林對KD進行治療,臨床研究證實該治療方案能夠有效縮短KD患兒發熱時間,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冠脈損傷發生率[2]。同時,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3],采用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聯合中醫藥治療小兒KD,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程度及臨床綜合療效均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能夠顯著減輕患兒痛苦,提高家屬滿意度。為進一步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KD的優勢,本研究采用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減聯合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療小兒KD(氣營兩燔證),通過觀察患兒臨床癥狀、實驗室指標、不良反應及治療后冠脈損傷狀況,評價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AHA科學聲明:川崎病的診斷,治療和長期管理(2017年)指南標準》對KD的規定[4];中醫診斷參照《中西醫結合兒科學》對“溫病”的規定[5],辨證為氣營兩燔證。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6個月至6歲;患兒家屬均同意參加臨床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損傷、先天性心臟病者;合并麻疹、流感等傳染疾病者;治療前合并冠脈損傷病變者;發病初期采用阿司匹林或糖皮質激素或丙種球蛋白治療者;過敏體質及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KD(氣營兩燔證)患兒8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組41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齡(3.35±0.65)歲;病程(3.36±1.02)d;平均體質量(19.04±1.28)kg。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齡(3.39±0.68)歲;病程(3.41±1.01)d;平均體質量(19.08±1.31)kg。兩組患兒臨床資料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聯合阿司匹林治療。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032,規格2.5g),每日2 g,10~12 h持續輸注,每日1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13,規格100 mg),初始劑量50 mg/kg,分3次服用,熱退后5 mg/kg,1次頓服。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減治療:生石膏25 g,玄參、赤芍、梔子、知母、連翹、淡竹葉各10 g,生地黃、牡丹皮、甘草、桔梗各6 g,水牛角、黃芩各3 g,川黃連2 g。加水煎煮,收汁150 mL,每日1劑。服用劑量:6個月至3歲患兒,每日50~100 mL,分3~4次服用完畢;4~6歲患兒,每日150 mL,分3次服用完畢。兩組以14 d為1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積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的癥狀積分標準[6]對患兒治療前后發熱、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變化、皮疹、四肢變化、淋巴結腫大等主要癥狀進行量化積分,無癥狀記0分,輕度癥狀記2分,中度癥狀記4分,重度癥狀記6分。2)實驗室指標:取患兒治療前后空腹外周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中降鈣素原(PCT),采用散射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水平,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3)冠脈損傷狀況:治療結束后,對患兒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比較冠脈擴張、冠脈瘤、冠脈血栓等冠脈損傷發生狀況。4)安全性分析:比較統計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狀況。
1.5 療效標準 根據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超聲心電圖機相關實驗室指標的變化評價臨床療效。顯效:治療3 d內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口唇黏膜充血、腫大淋巴結、手足硬腫等癥狀大部分消失,白細胞計數(WBC)、血小板(PLT)、血沉(ESR)等實驗室檢測指標得到明顯改善,超聲心動圖提示冠脈正常。有效:治療7 d內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口唇黏膜充血、腫大淋巴結、手足硬腫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WBC、PLT、ESR等實驗室檢測指標得到一定改善,超聲心動圖提示冠脈擴張未出現加重。無效:治療14 d后患兒發熱、皮疹、口唇黏膜充血、腫大淋巴結、手足硬腫等癥狀再次出現,超聲心動圖提示冠脈中重度擴張或出現冠脈瘤。總有效=顯效+有效。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數據呈正態分布,方差齊時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校正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發熱、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變化、皮疹、四肢變化、淋巴結腫大評分均明顯降低(P<0.01),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降低程度更明顯(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下同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發熱3.91±0.52 0.11±0.04**△△3.86±0.46 0.59±0.07**眼結膜充血3.06±0.43 0.28±0.03**△△3.13±0.46 0.86±0.09**口腔黏膜變化2.86±0.41 0.41±0.05**△△2.78±0.38 1.05±0.21**皮疹2.90±0.38 0.16±0.05**△△2.85±0.43 0.78±0.08**四肢變化2.75±0.38 0.59±0.08**△△2.69±0.36 1.36±0.22**淋巴結腫大2.70±0.38 0.66±0.07**△△2.63±0.45 1.44±0.27**
2.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檢測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血清NT-proBNP、PCT、CRP均明顯降低(P<0.01),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降低程度更明顯(P<0.0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檢測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檢測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T-proBNP(pg/mL)261.22±35.93 142.31±26.15**△△259.35±37.85 201.78±30.62**PCT(ng/mL)3.38±0.46 0.27±0.05**△△3.41±0.44 1.35±0.24**CRP(mg/L)62.75±7.32 9.88±1.16**△△63.23±7.41 18.86±2.53**
2.4 兩組冠脈損傷狀況比較 見表4。觀察組冠脈損傷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19.51%(P<0.05)。

表4 兩組冠脈損傷狀況比較(n)
2.5 兩組安全性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兒均未出現任何過敏、嘔吐及腹瀉等副作用,患兒治療前后肝功能、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
KD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多認為可能與免疫失調、感染等因素有關,發病機制與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炎性細胞因子、核轉錄因子-κB、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等有關[7]。本病在中醫學上歸屬“溫病”范疇,臨床上主要從衛氣營血辨證論治,以衛氣同病、氣營兩燔、氣陰兩傷證型多見。氣營兩燔證是川崎病癥狀表現最為典型的時期,主要病機為熱毒熾盛,氣營同病[8]。具體發病機理為小兒外感溫熱邪毒,經口鼻而入,初犯肺衛,毒邪化熱入里,熱毒熾盛,隨營血流竄滯留肌肉、關節及經脈之間,或累及心肝腎諸臟,誘發病變。根據KD氣營兩燔證的病因病機特點,宜采用清熱解毒、滋陰涼血之法。黃連解毒湯出自《肘后備急方》,具有解毒瀉火之功,對辨證為熱毒證疾病的患者具有顯著的療效。白虎湯出自《傷寒論》,具有清熱生津之功,對氣分熱盛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本研究將上兩方合用,并進行加減,方中重用生石膏,其清熱瀉火、止渴除煩之功能促使胃熱清除,胃為十二經之海,胃熱清除,則十二經之火消除,再配合玄參、知母,彰顯清陽明熱、清熱生津之功。黃連、黃芩、梔子皆為苦寒之品,能清瀉三焦之火。連翹、竹葉宣透輕清,能促使氣分之熱毒宣發。赤芍、生地黃、牡丹皮、水牛角合用,彰顯解毒涼血養陰之功,能促使血分之熱毒清除。桔梗宣發肺氣,引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相互配伍,共奏解毒涼血、清熱養陰之功?,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玄參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擴張冠脈的作用[9];知母化學成分知母皂苷AⅢ對人血小板聚集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9];黃連中的小檗堿、黃連堿等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熱作用,黃連及其中藥制劑被廣泛用于血小板聚集、動脈粥樣硬化、皮膚損傷等病癥的治療[10];黃芩具有抗炎、解熱、抗流感病毒、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抗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11];梔子具有顯著的解熱、抗炎、鎮痛、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生地黃有效成分梓醇具有抗炎和保護心臟的作用[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減聯合阿司匹林、丙種球蛋白治療KD患兒的綜合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有利于促進病程縮短。CRP、NT-proBNP、PCT對小兒KD病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當機體發生急性創傷或感染時,其表達水平會顯著升高。侯維納[14]認為,患兒出現發熱癥狀同時伴有CRP水平升高,排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但無法確定感染灶時,則可考慮KD。NT-proBNP具有血漿濃度穩定性高、代謝方式單一、半衰期長等特點,主要用于反映心肌受損程度。PCT是一種降鈣素前肽物質,在細菌感染等炎性反應急性期其水平可在數小時內顯著升高,另外,臨床發現,除細菌感染外,PCT水平升高也可見于KD、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15]。劉燕等[16]研究發現,KD急性期PCT水平出現明顯升高,檢測PCT水平能夠反映KD的免疫性炎癥改變。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NT-proBNP、PCT、CRP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冠脈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減聯合阿司匹林、丙種球蛋白能夠更好地抑制外周血NT-proBNP、PCT、CRP表達,有助于減輕血管炎性損傷,降低冠脈損傷發生率。
綜上所述,采用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減聯合阿司匹林、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KD(氣營兩燔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抑制外周血NT-proBNP、PCT、CRP表達,減少冠脈損傷發生,有助于縮短KD急性期病程,促進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