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筱霈 黃 鑫 曾沛琪
(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1189)
民國時期是我國從封建社會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呈現出東西方文化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封建思想與開放思想相互沖突共存的特點。書籍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想和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作用,書籍裝幀的設計能夠體現出當時的藝術特色。要對民國時期書籍裝幀的藝術特色進行研究和分析,首先就要了解民國時期書籍裝幀的階段特征。
新舊交替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的階段特征之一。自清朝政府在我國的統治結束之后,中國經歷了較為短暫的民國時期。在這一時期,西方列強的侵略導致當時的社會環境動蕩不安,傳統的封建思想和社會文化已經不能夠對當時的人們起到任何的引領作用。列強的侵略在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的同時,也間接推動著當時社會文化思想的發展[1]。在這一時期,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代表著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想產生了較為激烈的碰撞和融合,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對處于這一階段的書籍裝幀藝術來說,新舊交替也就成為了當時的一個重要特征。
蓬勃發展也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的階段特征之一。民國時期是我國由封建思想逐漸轉向現代化思想的重要時期,書籍裝幀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不僅受到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當時西方社會的文化思潮和思想的影響。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民國時期我國的文學藝術作品層出不窮,相應書籍的裝幀藝術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2]。書籍的裝幀既要體現一定的審美藝術特色,又要符合書籍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主旨和內涵。因此,文學藝術作品的發展對書籍裝幀藝術的蓬勃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意識覺醒也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的階段特征之一。民國時期社會環境的動蕩不安和西方現代文化思想的引入,是直接導致當時的社會各界人士救亡圖存意識覺醒的重要原因[3]。在文學創作領域,一大批蘊含著反帝國主義、反侵略的文學藝術作品的誕生,對促進當時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國時期不僅是我國文學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民眾意識、現實主義誕生和崛起的重要發展階段。
對西方文化藝術思想的借鑒,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藝術特色的具體表現之一。民國時期是我國自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來,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最為嚴重的一個階段,西方列強在侵略過程中,將西方的文化藝術思想也帶入了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中。在這一時期,一大批愛國和思想較為開放的仁人志士已經認識到了改革和變革當時中國社會文化思潮以及社會制度的重要性。無論是西學東漸還是新式教育、新式學堂的建立,都是處在這一時期的人們為救亡圖存所做的努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民國時期,我國的書籍裝幀藝術也隨著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化而承載著當時社會的文化發展特點。
西方文化藝術思想在民國時期的書籍裝幀藝術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西方的文化藝術思想主要包括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荒誕主義等復雜多樣的藝術風格,對西方文化藝術思想的借鑒,主要體現在當時書籍的裝訂和排版方式上。魯迅是當時借鑒西方文化藝術思想進行文學創作和書籍出版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對西方文化藝術思想的借鑒主要體現在他所推薦的版畫藝術中。民國時期,魯迅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書籍裝幀設計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書籍裝幀藝術中加入西方文化藝術思想,不僅能夠更好地表達其文學作品中所承載的個人旨趣,還能夠與中國傳統的文化特點相結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特征。
對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堅守,也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藝術特色的具體表現之一。對處在民國時期的各種社會文化而言,中西方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是其所擁有的基本特征之一。盡管傳統的封建思想已經不再適用于當時的社會環境,但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仍是社會文化藝術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基。民國時期,許多先進人士已經意識到當時社會文化思想變革的重要性,他們在當時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雖然不斷進行西方先進思想的嘗試,但在嘗試的過程中也沒有忘記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進行融合。
傳統文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對于民國這一社會產生大變革的時代來說,對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堅守,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強大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民族精神和社會文化思想傳承的重要措施。
仍以魯迅為例,在這一時期的書籍裝幀藝術發展過程中,魯迅在積極借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傳統文化所展現的民族文化特色。具體來說,魯迅在其文學作品《桃色的云》一書的書籍裝幀設計中,不僅將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喜慶祥和的漢代云彩圖案應用其中,還注重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中比較習慣的、符合當時人們傳統的審美觀念的紅色和黑色來進行書籍裝幀的設計。這樣不僅能夠體現其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涵,還能以其較為簡樸的色彩運用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
前面兩點分析到的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藝術特色的具體體現,都是從書籍本身的性質和文化內涵的角度來看的。而從書籍裝幀設計的本身來說,民國時期書籍裝幀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書籍封面的內容設計上。在我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書籍出版行業中,書籍封面一直以單一的呈現文學作品名稱為主。書籍裝幀中的封面設計受到重視,最早就是在民國時期,新文學出現之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民國時期,不僅各種揭露和批判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美術作品和藝術特色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錢君匋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篆刻家和書畫家,在這一時期,他在書籍裝幀藝術的封面設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歐洲大戰與文學》和《動搖》兩部文學作品的封面設計。在對《歐洲大戰與文學》的封面進行設計時,錢君匋將外文報紙和圖案設計通過巧妙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讓整個作品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而在對《動搖》這一文學作品進行封面設計時,錢君匋則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的朱紅色為底色,以一張少女的半邊臉、一只懸掛的蜘蛛、三束花草為封面的主要圖案構成,這種設計不僅與書中提到的具體內容相符合,也能夠充分體現該書所蘊含的主題。
插圖設計也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藝術特色的具體表現之一。在書籍的裝幀過程中,插畫的設計不僅能夠體現書籍的整體設計和裝幀風格,還能夠以適合的圖案和色彩的運用來體現書籍中蘊含的主題和深刻含義。書籍裝幀藝術中的插畫設計,不僅包括插畫,還主要包括插繪。插圖和插繪的主要設計風格主要分為寫實繪畫和抽象繪畫兩個大類。寫實風格主要應用于記錄和翻譯的西方文學藝術作品和反映社會現實的書籍裝幀設計中,而抽象繪畫則主要應用在較為隱晦地表達作品內涵以及故事性較強的文學作品中。
書籍裝幀是在新文學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因而對于書籍裝幀的設計也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特征。插圖設計的代表人物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畫家豐子愷。在設計書籍裝幀時,豐子愷的插圖設計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我們的六月》一書的封面和插畫設計。而在這本書中,名為《三等車窗內》的插畫不僅是對書中內容的具體呈現,而且也能夠深刻地反映出該書和插畫中所蘊含的世俗文化和文學藝術特色。
版式設計也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藝術特色的具體表現之一。對民國時期的書籍裝幀藝術而言,版式設計處在一個發展變革比較大的階段。在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書籍的排版和裝訂主要是以從右向左的豎式排版為主要的排版形式。而隨著民國時期新文學運動的發展,民國時期的書籍裝幀排版設計主要以橫排與豎排相結合、橫式排版等形式為主。這種排版方式的變化不僅簡化了書籍裝幀的過程,還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除此之外,民國時期書籍裝幀的版式設計變化還主要體現在書籍的分欄、頁眉和頁碼位置的安排上。分欄能夠讓處于民國時期的書籍以其體現的理工科、科學知識、英文書籍等不同的類型為人們提供更加方便的閱讀方式。頁眉和頁碼則放置于正文上方的最右或者最左處,這樣不僅能夠方便人們對書籍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整理,還能夠讓版面的設計根據書籍內容的不同而更具有靈活性。
綜上所述,書籍裝幀的藝術特色對體現一個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思想變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借鑒西方文學藝術、堅守中國傳統文化根基、封面設計、插畫設計、排版設計等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藝術特色具體表現進行研究和分析,不僅能夠加深對民國時期社會文化和思想變革的了解,還能夠給現代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提供借鑒的靈感和經驗,促進我國文學和出版行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