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薈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 510500)
傳統文化中的民樂一般指代的就是本土化的、本民族的音樂形式,中國有著極強的民族包容性,因此音樂傳承中也需要對傳統民樂文化進行融合,在推進文化復興的基礎上形成更加符合時代、更容易使大眾接受并認可的文化氛圍,實現新民樂的有序發展。
新民樂的概念類似于新文化運動、新民族音樂、新歌劇等文化衍生內容,主要目標就是強調創新。但是針對新民樂的沒有一個切實的概念,一開始提出新民樂這個想法也是為了區別于傳統民樂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元文化的延伸發展,既不會造成特定音樂元素之間的壁壘,也能概括出新民樂中區別于傳統民樂與流行樂的概念。
新民樂并沒有強烈的界定,其中舞臺效果、樂器聲音、視聽享受、音樂素材、傳統民樂的重新演繹都可以被納入新民樂范疇之內,結合當前流行音樂的編曲模式以及演出方式,形成更加獨特且符合中國審美取向的音樂演奏形式[1]。
音樂的流行性與時代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聽眾心理以及音樂品味的變化也是推進新民樂發展的主要助力,其中經濟、政治、交通、資訊模式的發展,多民族融合、區域化風格以及宗教信仰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審美變化,當前互聯網的發展推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形成了更加結構化和多元性的審美理念,這也是時代發展提供給新民樂更大的舞臺,同時帶給新民樂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音樂形式本身是不斷變化的,是隨著聽眾的選擇而不斷衍生的。當前市場上音樂風格較為西方化,改革開放帶來了更多外國的音樂模式,古典的、懷舊的、寫實的、現代的,這些音樂通過更加便捷的形式被聽眾接納,同時出現在生活的各個地點,學校、車站、劇院、咖啡館、音樂廳,聽眾可以直接借助手機、電腦、電視進行音樂獲取,因此,音樂的類型也受到聽眾的影響,產生了多元化的視聽風格,將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形成符合時代發展面貌的新民樂形式。
傳統民樂在現代音樂傳播發展過程中缺乏市場,當前音樂發展中創新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基礎,求新求變也是音樂發展的特點,藝術形式想要發揚光大必須要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這樣才能奪取話語權。新民樂發展不論是題材、形式、傳播媒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要實現創新就要順應當前市場發展的規劃,在保障宣傳、包裝以及內容創新的基礎上,提升新民樂自身的音樂品質,使得音樂受眾面更廣[2]。
新民樂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讓不少人對于民樂發展產生錯誤估計,由于當前新民樂還處于傳統文化復興、民樂形式再發展的狀態,要面向全球化的音樂發展趨勢進行更大的市場宣傳。音樂市場對于新民樂認可是一回事,媒體也需要進行推進,在保證新民樂曝光率的同時促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到新民樂這種音樂形式,從而保障新民樂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在音樂領域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各類音樂形式,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后,人們交互溝通的壁壘不斷降低,傳統媒體開始與新媒體相融合,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借由數據的支持,新民樂開始受到更多曝光與關注,消費者在面對文化消費時也更加理性、合理,在保障多元化音樂形式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新民樂的高速發展。
從世界音樂格局上來說,歐洲音樂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交響樂、獨奏、流行樂、影視音樂等形式將音樂帶入全世界。但未來世界的格局是多元化融合的格局,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代代的音樂人也在進行著嘗試與創新,中國更需要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將本身的古老文化作為給養來發展新民樂,借由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滲透激活傳統民樂中精華的部分,面向全世界進行音樂制作,實現新民樂的國際化目標。
傳統民樂講究意境,所表達的也比較“詩情畫意”,整體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含蓄的韻味,通過曲調和配器之間的變化形成更加突出的音樂意境變化,比較顯著的就是借助樂器而產生的音樂旋律變化,比如琵琶可以演奏出溫婉的小調,又能帶有蕭殺氣氛演奏殺伐果敢的樂曲,二胡能夠演繹出悲苦的情景,也能營造激昂而又蒼涼的氣氛。由不同曲調變化根據配器的特色進行意境轉化。
但是傳統民樂自身存在局限性:
首先,在配器的選擇上,由于傳統民樂對于協奏的要求較低,各類樂器又各具特色,缺乏較強的融合性,共鳴度較低,各種樂器以獨奏見長,但是合奏成為樂隊呈現的效果卻難以達到和諧。
其次,和聲處理上是以五聲調為基礎上,因此無法根據西方的三度疊置來完成和聲的處理,表現力會極大削減。
最后,在演奏形式上傳統的民樂較為單一,厚度不夠,視聽群眾也并不擅長深思作品背后的意義,導致傳統民樂的魅力無法有效激發,難以獲得足夠的創新空間[4]。
新民樂的發展實際上是傳統民樂的一劑強心針,除了吸納西方的音樂形式與傳統音樂進行融合之外,表演形式以及演唱的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形式更加符合時代要求,內容也更加明快,在傳統民樂的基礎上形成優化創新,形成更加多元化的音樂展示形式。
新民樂主要是由傳統民樂模式之中進行取材,同時結合當前西方現代音樂中顯著的編曲方式以及配器方法進行優化演出,推出了更多形式、更多內容的多媒體展示環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廣民族音樂,利用現代的音樂制作技術詮釋音樂的形式,使得新民樂能夠符合當代聽眾的審美價值,也能夠促使新民樂獲取更多的青年聽眾,是立足于民樂發展的根本方向,將經典進行高效的傳承與創新。
新民樂具有極強的可聽性,其中的藝術表達工具以及音樂展示都開始借由西方流行性的模式,實現與影視、時尚相互融合,在保障音樂品質的基礎上實現新民樂的可聽性以及時代性并存。在配器方面新民樂顯然更加靈活,其中不僅加入了西洋古典音樂元素,更是將現代常用的電子樂器以及架子鼓都融入其中。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也開始借由電影、話劇、舞劇以及電視媒介進行傳播。在表演詮釋方面更突出現代風格,形成傳統與現代音樂模式的有機融合[5]。
新民樂發展過程中逐步融合了傳統文化藝術內容,給傳統民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發展過程中新民樂呈現出更加澎湃的生機以及活力,形成更加全面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將傳統與新時代進行深入連接。新民樂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優化更新,新民樂形式的出現也不僅僅是作為傳統民樂的傳神,而是由傳統民樂作為給養發展出的新型模式,要在保障音樂精髓的基礎上,有效杜絕盲目崇拜與模仿,既能表現民族性,又兼顧世界性。
在進行新民樂創作過程中,要注意采樣過程中原作品本身的音域、音色以及適合的配器分別是什么,將中西元素進行整合,之后再進行進一步的融合。其中可以包含流行音樂的元素,但是流行音樂的加注也是為了凸顯民族音樂在其中的主要地位,要明晰主次。新民樂本身就是對傳統音樂的再造,因此既需要能表現傳統民樂的美感,同時也要兼顧現代人的審美模式,在平衡流行與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建立起符合聽眾喜好的、可聽性極強的新民樂。
新民樂能夠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除了立足于傳統民樂的支持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新民樂本身具有強烈的創新性,在表現形式以及風格演變上都符合當前時代的發展規律,整體形成的音樂風格是符合當代聽眾音樂審美的,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推陳出新,在保障審美情感能夠順利進行轉化的同時,也能表現出中國本土文化中對于音樂本身的審美傾向,只有發揮自身特色才能在多元化的當代國際音樂領域嶄露頭角[6]。
新民樂本身除了包含漢民族的傳統音樂形式之外,其他民族的音樂形式也能夠融入其中,例如民歌、民舞等都可以融入到新民樂內,同時還要借助說唱、戲曲以及打擊樂、電子音樂做鋪墊完成新民樂制作。這些樂器以及演奏形式能夠拓寬新民樂的創作思路,在豐富新民樂創作素材的基礎上,促使新民樂融合更加多元化的元素,針對表演形式、表演技巧以及音樂內容進行改革,取得傳統民樂的精華,滲透民族精神,有效提升新民樂的創作質量。
新民樂是在傳統民樂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其中融合了西方音樂制作的模式,讓現代音樂融入其中。新民樂的主要特征就是實現了視聽模式的改革,使得聽眾的聽感效果獲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