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月
(新疆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9000)
從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部落是社會存在的一種形式,或是在特定區域的社會形態。本文從部落內含方面談論部落一詞的意義、部落的構成、部落內部等級的劃分等,對“部落”一詞做分析和釋義。
部落一詞,在英語中,《牛津詞典》指出,部落是源于希臘的Tribes,是部族,宗族,地區,特指古羅馬城邦三個宗族集團,即現在我們所熟知的Latins,Sabines,Etruscans。《牛津詞典》同時也指出,部落是一群組成了一個當地社會的人的群體,他們宣稱其屬于同一個祖輩或是祖先。《社會學詞典》講到,部落,是社會組織中的“秩序”,包含數個當地團體和集體,如村落、部族、氏族,他們居住在一個共同的區域內,說同一種語言,有共同的文化,他們之間依賴的是一個共同的原始信念和親族關系。
在西方文學中,有時這樣介紹部落的概念,部落是代表了本地的一個社會,由最原始的親族關系和文化在部落重占據主流位置,這里把最原始的親族關系置于其他元素之前[1]。也有一種西方思想評論到,部落是歷史停滯的一種存在形式,部落不接受發展,根據這種觀點,部落是一個傳統的結構[2]。
阿拉伯語語言學者在介紹部落這個詞語時,這樣定義:部落是屬于同一個父輩或者先輩的的一個群體。比如阿拉伯人的部落,和他們部落的所有人。阿拉伯人的部落,是從各個部落中選一個頭目以便來召集部落和這個群體。部落這個詞還可以用來表示出于同一植物或動物物種,阿拉伯人有一句話說,“我看到了鳥群的部落,其實是說他看到了他的朋友們”,每一個門類是一個屬類(部落),那么烏鴉是一個“部落”,一棵樹的每個枝條就組成了一棵樹的“部落”[3]。
在介紹阿拉伯人的部落時是這樣描述的:是真實存在或是想象中的同屬于一個共同的根源的一個群體的人,以及他們認為其屬于一個比較尊貴的父系或是祖系。至于部落的制度特點,則是這樣介紹:分散為多個獨立的人類群體的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生活方式,其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血源相關聯,無論這個血源是真實的抑或是想象的。因此,我們注意到,“部落”這個阿拉伯語詞,如果是從專有名詞的意義來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個主要方面:
(1)指的是建立在以父系宗族關系為基礎的一個宗族集體,在此就說明譜系學也是這個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2)“部落”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依賴高貴的阿拉伯血統,即出自“噶哈坦或是阿德南”的社會地位。那么,來自于父系家族的血系,在過去和現在一直都是承認一個人部落地位的關鍵。[4]
部落被認為是伊斯蘭出現之前,阿拉伯社會存在的一個主要的社會組織單位,存在于廣大沙漠和村落,也存在于各大城市和城鄉定居點。一個部落包含多個內部團體,按照大小順序分別是:宗族(家族),種族的分支(),部族的分支(部族分支居住點,部族(),家族的近親(一群人),這些部落群體或是部落劃分表示的是社會組織中的不同水平,而并不是對生活方式和謀生途徑的劃分[5]。而有時也會按照組織水平,對部落內部結構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做如下劃分:部落聯盟(),部落(),氏族(),家族()。這是出于學術研究的分類,從日常使用層面來說,部落()這個專有名詞可用于指代部落聯盟,也同樣用于指代氏族,這三個層級水平沒有任何區分。[6]
一個部落在社會制度方面具有自己的特點如:
(1)一個部落組成一個相互交的團體,其特點就是具有團結和對集體精神的認知,每一個人或是由多人組成的小集團在這個部中有其特定的角色或作用,也就是說部落是由角色相互補充的一個集團組成。[7]
(2)一個部落內會有多個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游牧生活人之間,和不同的鄉村與城市之間也會有不同的形式。[8]
(3)從社會層面來說,一個部落和其他所有的部落不是孤立存在的,部落之間的姻親曾經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此外,在那些約定俗成的習俗范圍內,會組織多個部落市場,以便在此進行部落的夸耀和交換彼此的物品。[9]
(4)一個部落代表的是依賴多個制度、多個習俗和多個傳統的一種社會組織,也會對部落里有能力對抗殘酷的環境和自然狀況的個人予以獎賞。
(5)一個阿拉伯部落代表的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社會個體,處理部落生活事務,通過特定的內部組織實現部落的各種利益。
部落內部是相互關聯,也要實現部落內部多種利益的統一,但是根據內部層次結構,部落會形成一個分散為多個社會板塊的組織,我們也可以將其歸納為部落的內部的階層,其包括以下一些等級階層:
部落領導層和部落長:他們代表的是部落的政治權利,是他們所在部落的發言人。
騎士或是戰士們:他們是所在部落的軍事基礎,他們常常是各個部落領導人和種族分支、部族分支領導人、和各個家庭、各個家族的兒子們。
百姓:承擔諸如牧人、種植和手藝人的勞動,他們是部落的普通大眾。
奴仆:他們是部落的奴隸,附屬于部落,與部落榮辱與共。[10]
這樣的部落內部層次劃分,充分說明,盡管部落是一個聯系緊密的個體,但是內部每個人之間彼此的作用和特點也非常突出。
根據大歷史學者哈里德結論,阿拉伯半島的部落經濟是其實是侵略或者是掠奪經濟,因此那些在部落里發揮保衛職能的人,處于部落最高位置,如果有人說“這是我的部落”,也就是說“他是部落的戰斗者或是勇士”[11]。
也門傳統部落社會的權利分配,是按照部落組織的層級的等級方式,在哈希姆部落,依賴部落長老領袖人物掌管權利,承擔這個職責的是安全事務大酋長,其次是部落長,再其后是部落里被俘后需要兩百匹駱駝的贖金贖回的貴人或者說是身價非常高的貴人,和部落的安全衛士人員。而在巴基勒部落聯盟,最高權力由部落大酋長掌握,其次是最高長官們[12],再其次是部落長老,其后是被俘后需要用極高的贖金贖回的貴人和部落安全衛士人員。至于在哈達拉毛部落聯盟則是有能力的人擔任最高權力,擔任最高權力機構的是被成為Mukadam的人[13]。
在也門,部落通常這樣定義,部落是在也門偏遠山區盛行的一個社會制度形式,部落社會具有的特點是部落成員以親戚紐帶和共有的家族血源關系而將彼此聯系在一起。他們通常生活在具有明確界限的特定地理區域內,在部落內部以和外部權威不同的獨立形式進行部落內部事務的管理,他們忠誠于那些他們選舉出來的部落領導人,因為這些領導人以他們特有的習俗方式管理他們的生活,同時,在面對外敵時他們具有的特點就是彼此的團結[14]。一個部落由多個個體、多個部分組成,這些個體和部分被稱為有姻親或血源關系(),各個部族分支或部族分支居住(),血統或門第(),數個頭目(酋長)()和多個家庭()[15]。而對于部落概念的定義,阿拉伯人本身也比較混亂,阿拉伯人堅持自己的部落宗系,西方人多不承認。
自大約公元650年至今,也門一直是部落分居的持續狀態,主要是四個部落聯合體:希木葉爾,穆茲哈吉,肯德,哈木丹,其中哈木丹有哈希德和巴基勒兩個大部落組成,居住于北部地區穆茲哈吉部落部落聯盟,有三個部落組成分別是阿薩、木拉德和哈達部落,居也門東部地區;至于希木葉爾部落居與也門南部山區和中部高原地區,自也門中世紀以來這些部落一直發揮其政治和經濟的作用和影響。近現代,也門部落構成圖也有重新的劃分,穆茲哈吉部落并入巴基勒部落聯盟,希木葉爾部落有部分融入哈希德部落聯盟[16]。
在譜系學和傳統研究學中,認為宗族紐帶才是不同發展水平的部落社會的基礎關系,但是這個一般沒有特別明確的說明和定義,在部落聯盟的組成和重組中,諸多政治和經濟因素發揮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一般是通過兄弟會制度[17]。
在風俗習慣和傳統方面,阿拉伯部落和居住在非洲中南部和美國西部的部落也有所不同,伊斯蘭教非常成功地把那些阿拉伯部落所具有的受譴責的蒙昧時期的特征予以文明化[18]。在部落內部,往往部落長老和部落成員對于中央國家的態度也是不一的。部落長老們往往通過各種策略和對其他有關小部落力量的打擊,都是為了維護和保護自己的各種利益,而這種現象往往以耗竭社會力量為代價,為部落長老帶來個人利益損害了少數部落長老們的利益。作為一種社會主要力量的部落歷史現象,應該將部落文化置于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去客觀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