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遜坤
(山東英才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始于20世紀初的立體主義繪畫運動對西方藝術史具有深遠的意義。立體主義是一種前衛、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表現的關鍵則是如何把日常所見三維、乃至四度空間的立體形態及物體,合理的在二維畫面上畫出?不僅要放棄“時間”、“空間”等基本概念對傳統繪畫和平面的束縛,還要重新構建物體和物體間的形象,以變形手法來表達藝術創作意圖和深層次意義。
1908年,一個名叫喬治·布拉克的年輕畫家將一些新作送交當年的巴黎秋季沙龍,遭到了由馬蒂斯、魯奧、馬爾凱、格林等人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的悉數拒絕。馬蒂斯開了一句玩笑:“那是些立方塊的堆積”。盡管最后評審委員會作了妥協,同意其中的兩幅作品參展,但布拉克憤然退出了沙龍展。就在當年的11月9日——28日,在巴黎的卡恩韋勒爾畫廊,布拉克拿出自己的27幅畫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詩人阿波利奈爾偉他的展覽目錄寫了序言。曾給野獸派取名字的批評家沃賽列斯在《吉爾·布拉》報發表文章偉展覽會作評,他寫道:“布拉克輕視形態,將一切物體、風景、人物和房屋,都變成了幾何圖形和立方體”。[5]
1908年,布拉克創作了油畫作品《大裸婦》,這件作品一經面世就引起重大影響,對于布拉克自己以及立體主義藝術思潮運動,亦或對于當時西方藝術界都稱得上是一種全面革新。布拉克創作思想引導了立體主義的主要藝術觀點、方法,他在立體主義運動中的是開創和決定性的,是開創者和實踐第一人。此后不久,立體主義便成為20世紀西方藝術史上聲勢最為浩大的一場藝術運動和名稱。
立體主義順勢帶動了抽象藝術的發展,在現代藝術領域,立體主義所表達的基本觀念、形式,對之后眾多畫風的藝術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布拉克從此開始走上立體主義流派的實踐探索之路,并與巴勃羅·畢加索一起開啟了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流派及運動。
喬治·布拉克和巴勃羅·畢加索是公認為立體主義的創始人,就影響力而言,布拉克比不上畢加索,但從立體主義藝術的初期形成和發展方面,布拉克則起到更大的作用。他們二人雖然有相同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方向,但與畢加索作品中的政治性不同,布拉克他更具法國人文藝術的傳統觀念,作品中充滿了哲學性思考,更加注重作品本身。布拉克更加樂意去探索藝術作品的純粹精神,他用田園詩人般的表達方式去呈現,他保持了對光線、線條的追求,以及對情感的誘發性質的興趣,這也是他的獨特之處。他突破了自我藝術風格創造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構圖和造型概念困擾,創造了全新的空間和時間概念,與畢加索對形的處理方法互為補充。
布拉克的創作對象相對于畢加索也有所不同,他傳承本國藝術并致力于突破印象派的藝術現狀,并且他不樂意去描繪肖像畫,而執著于靜物畫與風景畫的創作,尤其對樂器充滿興趣,他曾說“樂器的形態和立體表現是我對靜物的理解的分界線,這個位置就是筆者所說的“手的空間”。樂器是通過對手的理解來展現的,我對樂器情有獨鐘?!彼母赣H、祖父都是建筑裝潢師,受他們的影響,他的作品呈現一定的裝飾性,布拉克的畫在初期、晚期呈現出野獸派畫風的特征,他用富于科學精神、人文色彩的眼光看世界,威斯特曾說:“畢加索的鳥是向往和平的、充滿政治意味的,但布拉克的鳥只是一只快樂飛翔的鳥而已。”[2]畢加索體現的像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而喬治·布拉克,卻是立體主義主要理論創造者和創作方法的實踐者,是一位探索純粹精神的藝術家,解決了立體畫風下的構圖和造型等問題。立體主義強調物體的體積和空間,以及物質固體感,就如雕塑般的現實感和力度,通過多視點元素的變形和組合,又讓描繪的物體抽象而富有動感,猶如音樂獨有的節奏,而布拉克將物體作為新的造型語言進行創作,創造出藝術作品的同時,匯總整理提出了“物體是詩”這一理念,也讓觀眾能從他的繪畫作品中讀出詩句,聽到音樂,觸摸到藝術的靈魂。[4]
1909年是立體主義的真正開端。布拉克與畢加索使用同一種觀察方法,把多個視點觀察到的物體造型集中和整合,使物體的正面、后面、側面等各個角度下的面,同時呈現在畫面中。他們摒棄了傳統藝術形式中對光源、空氣、造型、空間等概念的表現和描繪,更是顛覆了成角空間透視,而創造了一種多維的淺透視,用各種相交重疊的面來表現物體,如方形、三角形、半圓形等。按照他們的觀點,立體主義繪畫除了要表現事物外貌,而且還向觀眾展示關于物體本身的內在。美術評論家史達尼斯·佛梅曾說:“什么是繪畫?用布拉克的藝術回答最貼切,他畫中的方寸世界,就足以闡釋繪畫的本質。”布拉克曾說:“我必須創造出一種新的美,這種美在我看來就是體積、線條、塊、面和重量,并且通過這種美來表達我的主觀感受”。[5]
1907-1911年,是立體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即分析立體主義階段,其特點表現為將表現對象分解為各種幾何形體,然后加以平面組合,或把不同視點觀察到的同一對象的不同結果,組合在同一個畫面上。物體本身的色彩也被同化處理或提純,并用一些符號語言區描寫,來展示畫面上物體的實際意義及形象。所以這個時期,他們流派藝術家們的作品幾乎如出一轍,高度相近。
1912年以后,立體派發展的第二個時期,被稱為綜合立體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特點是對綜合材料的運用。1912年和1913年期間,探索將拼貼在作品中呈現,最初時期更趨向于單純化:線條的圖案與糊墻紙或報紙的要素形成對比,我們從畢加索《玩牌者》可以看出這方面特征,這幅畫它是以寬闊、明顯不同的塊塊構成,概括了對分析立體主義和拼貼的試驗、人物的形式和流露出的情緒與個性等感覺,提示了1920年代初期偉大的立體主義的構圖。1913年之后,畢加索和布拉克主要的繪畫手段則是不斷豐富造型和空間,注重色彩、線條的運動和質感,以及表現手段的變化,包含重新采用新主題、人物個性以及整個畫面的情緒。
長期以來,布拉克還逐漸摸索立體主義中形與色的融合問題。他認為,形與色彩是相輔相成的,不會百分百相融合,顏色和形狀在一定的排列順序下,可以暗示一個特定主題,或者主題置于構圖之上。色彩也不是固定附屬于某一物體的,綠色可以在一個葉子上,看起來生機盎然,但在其他地方它同樣有美的另一面;當剝離開色彩與固有物體,物體可以表達自身的物質感,色彩則可以傳達情緒、構圖,也可以參與暗示主題或者與之脫離。他發現的形與色彩的相互作用這一問題,是一個值得一生去探索的問題。布拉克在1925年前后所創作的靜物畫系列作品就很有代表性,因為創作時期處于歐洲一戰后的恢復期,藝術同樣也呈現希望之相,布拉克也在這個時期創作了很多靜物杰作,其中《壁爐》這幅畫造型和結構非常嚴謹,既體現出立體派固有的造型動態感,畫面也呈現出一種內在的寧靜感和裝飾意味,暖褐色調的壁爐上面放有常見的樂器、水果和樂譜,氣氛安詳愉快,使用斜角式進行構圖,垂直豎立結構和抽象平面,體現了他1921-1927年的靜物畫研究成果,也反映了這一時期布拉克平靜的心態。
此外,布拉克始終沒有放棄續對“空間”的探索。他曾說道:“本質上,這是一個有物理感覺的空間。我幾乎想把它描述成手工的,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立體主義的規范,這是我所感受到的這個新空間的物化。”[3]
布拉克在畫面中對物體的追求是一種物質感,突顯了這種現實感,因此應該排除傳統的透視方法,即基于光學幻覺的繪畫空間,畫家應該理解真實的物體和空間;應該打開到繪畫表面,而繪畫主題應該排在第二位。
如何表達這種新的空間概念,布拉克最初有三種關鍵的方法:一是改變不同的觀察視角,二是使空間有形的感觸,三是采用單一的色調替換原有色彩。在他野獸派和分析立體主義繪畫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山水風景油畫,并探索了新的空間表現方法。到了后期,即綜合立體主義時期,他更加關注生活必需品的靜物畫,因為首先,他認為“物體是詩”,試圖發現對象本身的內在力量,發現探索的對象是一個方向,其次,他說,“自然是簡易的描述?!比魏问挛锒寄鼙磉_出作者的情感,而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感更接近我們的日常體驗。
應當說,立體派從最初的興起乃至于整個探索發展過程是一個成功過程,他們建立了多視點和表現事物豐富藝術的表現領域,對20世紀的藝術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中,美國詩人華勒斯·史蒂文斯這樣評價他:“布拉克那感覺變形的構圖,可以說同時是詩人、是畫家、音樂家、也是雕刻家?!贝送?,畢加索把他和詹姆斯·喬伊斯并稱為當代藝術家中“兩個最費人猜疑卻又人人都能理解的人”。這形容非常恰當,布拉克將物體作為造型語言不斷想象、創造出藝術作品的理念,讓觀眾從他的畫作中感受到詩歌、音樂和藝術本身的靈魂。立體主義的代表意義只是我們藝術史對布拉克藝術價值的評價。作為一個藝術家,這只是他藝術思想和藝術實踐的一部分;如果從其他角度去研究他的思想和創作,可能會有更多的意義被呈現出來,并不斷豐富這位偉大藝術先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