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嬌鐘苡君
(1.長沙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2.湖南女子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早在2003年,西蘭卡普就走出過國門,國家民委組織的中國民族文化代表團赴法國巴黎開展“中國文化節”活動,特邀來鳳縣土家織錦村展演西蘭卡普織錦,受到了法國高層領導人和其他國際友人的一致好評。
2006年,西蘭卡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11月,央視紀錄片《中國女紅》拍攝組記錄土家族西蘭卡普織錦,向全世界介紹西蘭卡普織錦文化。
2015年,湖南衛視節目團隊就對武陵山區進行了新春走基層的節目拍攝,《直播惹巴拉》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其中關于“西蘭卡普土家織錦”一集再現土家文化的輝煌。在生活中,土家族西蘭卡普非遺文化已經嶄露頭角并散發獨特魅力。
西蘭卡普簡介土家錦,土家語稱“西蘭卡普”,俗稱“打花鋪蓋”,這是一種極其古老的民間工藝。西蘭卡普很早被挖掘出來,作為獨特的非遺文化卻面臨著發展困境。西蘭卡普從源頭上就出現了傳承人青黃不接的現狀。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再從事傳統、枯燥、耗時長、經濟效益低的織錦制作,從最致命的一點限制了西蘭卡普的發展。
再從西蘭卡普非遺文創產業來看,很多產品存在老舊不時尚的現狀,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直接導致產業發展滯后。種種現狀使我們能感受到其文化熱、產業冷的局面,引發我們從西蘭卡普的系統性保護入手進行其創新傳承的思考。
自非遺文化被挖掘,隨之經濟等各方面的沖擊,非遺文化的發展顯得尤為突出,保護就成為首要的任務。與之前的保護有所不同之處是,傳統保護大多以傳統的“博物館”式進行文字等信息的記錄,涉及的工作人員也是從事此類工作相關的專家、學者、商人,趨于當時環境下保護形式顯得單一且沉悶,保護效果并未凸顯出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生活呈現多元化形式,自然保護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也驅動保護形式應變革,合理整合資源讓各個層面相關人員各其所能,而不是以前的一鍋端形式,以此分流來減少非遺傳承堆積的壓力。各股力量合力傳承,其成效勢必更具有傳承的價值。
政府部門應該把西蘭卡普的保護提升到一定的層面,全面規范地對其非遺文化進行保護。一直以來,政府也在為非遺文化的保護作出貢獻,例如對西蘭卡普傳承人給予了很高的社會地位,也從經濟上對傳承人有了一定幫扶。國家還將素質教育堅持不懈地、有效地推行下去,用國家意識去改變人們固有的生存模式。政府的保護就像“潤物細無聲”一般潛移默化地執行著。其實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保護方式。在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的頒布,確定了用法律對文化遺產保護綜合性立法的先河,并且相關法律法規之間能夠協調配合。政府的文化遺產保護機關的一元化——文化廳是政府唯一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大大提高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政效率。這種一元化的保護模式不僅使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政工作更加協調有序,而且能夠使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規更具權威性。在日本政府部門對非遺文化都會采取法律的強制手段,我們也可以運用一部分強制形式確定對非遺文化進行相應的保護。
其實每個文化持久地傳承下去都是一個艱難且看似無味的一個過程。特別是現代經濟、文化不斷沖擊,傳統非遺文化不能保證人們的基本生存之時,傳承人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甚至是無人傳承的局面。要使西蘭卡普非遺文化順利延續下去,培養傳承人是關鍵。土家織錦技藝傳承人包括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地方工藝美術大師、地方非遺傳承人、鄉村的織錦藝人,她們擁有珍貴的傳統工藝技巧。這種技巧是一種活的文化,需要群體的活動和表述來進行傳承,呈現出“活態”的特性。可見,傳承人的傳統工藝技巧更是靈魂。確保傳承人忠于非遺文化后,沿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把傳統技藝手把手地傳承下去,不光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專研制造技藝,還要讓傳承人從小就耳融目染且沉淀下來潛心感受傳統文化。同時讓他們提升文化修養,不斷學習織造技藝和藝術學科相關知識,達到技術和藝術的高度融合,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西蘭卡普的深層涵義,確保西蘭卡普的保護,創造符合市場的創新產品,實現傳承。
傳承人的培養,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更多的還是要靠傳承人自己通過傳承技藝去激活其價值,所以應該放眼世界織造與市場需求相符合的產品,挖掘西蘭卡普的隱形價值,設計真正符合市場價值的產品。只有做到從根本上形成價值升值,才能更好的使傳承人獲利,從而自愿傳承以此達到活態傳承目的。
美國學者保羅·康納頓說過:“所有開頭都包含回憶的因素。”可見,記憶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非遺文化一直存在于人們心中,只不過人們知之甚少,非遺在記憶中只是零星式的存在。學校、博物館應該是支喚醒人們記憶的點睛之筆。
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義務教育階段應該把非遺引進課堂,作為湖南武陵山區土家特有織錦更應引進課堂讓湖湘文化被大家知曉。高校做為人才集中的場所,對文化的吸取及傳授有著積極的作用,對非遺文化保護起著推動作用。湖南的高校也應在學校開設藝術類專業課程和全校公開課程兩種形式。授予的課程目的不同,課程的內容也有一定的差別。藝術類專業課程是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生開設,旨在培養藝術人才對圖案、民俗色彩的把控能力,培養符合市場的設計型人才,以此實現活態傳承。而非藝術學生則開設西蘭卡普公共課,面向全校來至五湖四海的學生,正式通過體化實踐和刻寫實踐兩種形式在身體中積累或積淀。這樣讓平時極少接觸藝術類非遺的學生通過對非遺技藝的回憶性實踐切身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使其達到全民知曉西蘭卡普非遺文化,從認知的角度保護非遺。高校非遺作為非遺文化知識傳輸最有利的機構,理當在知識理論方面讓非遺及非遺研究成果分享給更多的人。所以為藝術設計學院開設針對全校性質的藝術類非遺文化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藝術設計學院藝術類非遺課程是可一直伴隨著學生的,且對非遺文化的學習收益也是很好的。
博物館對西蘭卡普的保護更多體現在歷史再現中。通過實物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兩種形式呈現向眾人傳遞文化的精髓。通過新博物館形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活動,增強人們對西蘭卡普的認識。
其它一些商業性質的社會非遺保護機構也可以通過文化推廣、傳習活動等互動形式來保護西蘭卡普非遺文化。社會非遺保護機構是推廣非遺文化最有利的媒介。
近年來,作為湖南知名的雨花非遺對湖南的非遺文化的保護及推廣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保護上加力、在傳承上加速,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求作為,推動各種形式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推動“非遺+扶貧”為鄉村振興助力,推動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不斷提升非遺影響力、擴大非遺美譽度,讓非遺再度進入百姓視野、真正融入當代生活。
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我們應該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系統保護。上至國家層面的宏觀調控,下至產業的微觀路徑研究,講究多層面協同共進。在產業的具體保護策略中也需從文化、產業等多角度來進行思考。采用“先進+傳統”、“文化+經濟”、“傳承+創新”的手法對西藍卡進行系統性保護,使得傳統文得以化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