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巍
(中國戲曲學院 戲曲文學系,北京 100073)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逐漸邁入信息化的新時代,在注重文化生活,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戲曲藝術以其獨特的形式向人們訴說著中華傳統文明的故事,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戲曲的傳播途徑得到了大大的擴寬,給戲曲藝術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的戲曲表演是通過簡單的劇場舞臺進行展示,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限制了觀眾的數量和質量。而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能夠同時通過各種新型的視聽媒介進行戲曲的傳播,使得人民群眾能夠看到了解到戲曲的魅力。新媒體儼然成為一種現代傳播技術手段,這種可溝通性的傳播模式,促進了戲曲的發展,影響著新時代的戲曲藝術。
在新媒體為媒介的條件下,戲曲以各種方式進行傳播,例如微信公眾號、QQ熱點、微博,短視頻等等。以新媒體新生工具為載體進行戲曲的傳播,能夠使得觀眾以一種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了解戲曲。雖然戲曲的觀看渠道不斷拓寬,但是我們也能夠發現戲曲的傳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便是戲曲的內容質量與傳播效果的參差不齊,戲曲內容更新速度較慢,不能滿足現代戲曲愛好者的需求,引起這些情況發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現代青年人的溝通模式逐漸發生轉變,傳統語言藝術魅力與現代年輕人的認知不相符,傳統戲曲的表現形式語言已經逐漸的脫離了人們的生活,雖然這是中華民族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但是對于當今時代的戲曲藝術發展來說,缺乏一定的創新性。現代年輕人個熱衷于觀看短視頻等新興的娛樂方式來達到娛樂的目的。作為中華傳統藝術的戲曲文化已經漸漸地被人們忽視,這是我們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
戲曲慢節奏的表演,陳舊的故事題材,古樸的道具等導致戲曲的傳播范圍有限。這成為了戲曲藝術和現代人之間的代溝。新媒體的出現,為戲曲的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其影響范圍僅限于戲迷的鑒賞。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的表演以舞臺的方式展現給觀眾,引起臺下觀眾的熱烈反應,形成一個良性的舞臺效應。雖然新媒體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但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卻影響了戲曲表演的良性循環,這也成為了人們對戲曲表演無法及時反饋的消極影響,極大地削弱了戲曲傳播的魅力。
在信息化極度發展的今天,傳媒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舊媒體相互融合,相互作用,逐漸的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對于信息的傳播模式。“可溝通性”這一個新生的名詞來源于一個德國的學者,從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可溝通城市”中衍生而來,當時在信息技術逐漸發展的城市中得到應用,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信息,讓他們在不斷發展的城市中生活的更加舒適便利。他們著重研究城市的可溝通性,認為城市應當規劃設計新型開放信息交流,不斷學習多元融合,公共參與的自主安全等方面,促進人們在日常的交往公共活動當中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當下,我們以可溝通性的概念對照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既以一種新穎的方式重建人們對于戲曲的記憶,又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從寶貴文化遺產中逐漸蘇醒。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溝通與傳播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環節,而就戲曲而言,構建其文化空間是傳承文化的必經之路。新時代的網絡媒體是新興的媒介,傳統戲曲文化中蘊含的深厚歷史需要借助其高度的傳播性進行傳播和傳承。
面對當前戲曲網絡傳播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怎樣有效地借助新媒體使得傳統戲曲文化獲得新生,應用靈活高質量的傳播方式獲取生存之道是我們著重研究的內容。應用好新媒體,發掘戲曲的“可溝通性”,使傳統戲曲文化重獲新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傳承中,戲曲的出現增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戲曲的傳承貫穿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這也是戲曲具有可溝通性的重要表現。在當今時代,年輕人無法理解老年人沉溺于戲曲,這二者之間出現了一定的斷層現象,究其根本是人們生活娛樂方式逐漸趨于多樣化,人們欣賞傳統戲曲的能力逐漸減弱,在市場中,傳統戲曲失去了競爭力。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傳承過程中的信息連接的斷層。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加強戲曲與當今時代的聯系,主要采取的手段是通過對于傳統的藝術作品進行改革和創新,以一種更受大眾歡迎的娛樂行為和方式進行戲曲的傳播。例如在國家京劇院上演的現代京劇《紅軍故事》,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堅定了民族文化自信,通過這三個紅軍行進過程中的小故事,展現了共產黨人高尚的革命精神和溫暖的人格力量,正是這樣一種與現代文化相接軌的方式,將京劇藝術魅力與新媒體手段結合,進行廣泛傳播。用傳統的藝術手段表達了對黨祖國和人民的美好祝愿。將京劇與現代藝術結合的方式還有很多,例如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霍尊的《北京一夜》等,這些藝術作品的產生,逐漸揭開了現代人面前的戲曲面紗,戲曲文化只有逐漸跟上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廣。
戲曲的表演形式從舞臺轉到了網絡平臺,這一轉變對戲曲表演者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戲曲以新興的媒體方式傳播,給不同階層的戲曲愛好者提供了觀賞戲曲的機會,通過新媒體的線上互動和反饋機制,有效地將傳統戲曲藝術融入到了現代人的生活當中,為戲曲愛好者提供了全新的體驗,也進一步的促進戲曲文化的繁榮發展。
新興的大直播平臺和自媒體平臺逐漸引入戲曲文化,使得戲曲愛好者能夠以更加便捷的方式進行戲曲欣賞和交流,合理化的利用直播平臺實時進行轉播,避免了因時空差距而造成的溝通不便。同時直播彈幕的形式縮短了戲曲演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觀眾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上傳表演片段,使更多人關注戲曲的發展,通過新興的傳播方式,使得戲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促進公共交往,使得傳播更加廣泛。
戲曲文化本身具有非常濃厚的中華民族優秀的結晶,這不僅僅是一場舞臺表演,更是人們的精神寄托,通過戲曲文化,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勞動生活,這對于歷史研究和文化研究都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積極的開發戲曲作品,努力做到意義共享,緊跟時代潮,才能夠將我們留下來的優秀文化繼承發揚。可以適當的將傳統文化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可以舉辦戲曲大賽,組織部門同事進行戲曲競賽以及開展戲迷見面會,為戲迷提供平臺進行展示,節目拉近戲曲愛好者和戲曲加之間的距離。通過新媒體手段,廣泛推廣戲曲文化,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共享,從而吸引更多的網絡用戶關注和推動戲曲的發展,擴大戲曲文化在青年人之間的影響力,擴寬興趣傳播的可溝通性,提升戲曲文化藝術感染力。
在傳統的中國戲曲歷史上,其節目演出時間相對自由,短則30分鐘,長則超過兩個小時。當今社會,人們伴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于戲曲文化的欣賞,沒有辦法給予時間和精力,傳統戲曲的慢散優等特點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絆腳石。傳統戲曲的優美體現在中國色彩的化妝與服飾,以及戲曲文化獨具中國特色的演劇方式。這些都是現代人需要學習與傳承的精髓,為了滿足人們對于中國戲曲藝術的追求,能夠充分適應人們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戲曲行業也要進行創新和改革,使用碎片化的模式進行傳播。以大眾更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采用碎片化的模式進行經典橋段的傳唱,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能夠吸引到人們的眼球,擴寬了人們與中國戲曲的接觸面積,有利于中國戲曲在新的市場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總而言之,在戲曲傳播的道路中,新媒體的作用應當逐漸體現出來,才能夠使戲曲傳播的可溝通性能夠實現。戲曲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結晶,現代人應當注重保護傳統文化,我們可以通過借助新媒體等手段,促進戲曲藝術突破傳統模式,加強戲曲藝術與現代觀眾之間的聯系。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對戲曲藝術產生沖擊,而且也給戲曲藝術的發展帶來了生機。把握好新媒體對戲曲傳播和推廣的強有力作用,在此基礎上,戲曲工作者也應當努力提高自身藝術水平,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更加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努力為戲曲的發展尋求更加快捷有力的傳播方式,拓寬戲曲藝術的發展道路。要充分了解現代人的需求,創建立體化的傳播網絡,積極的生產優秀的短視頻作品,有效地推動新時代下傳統戲曲的良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