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布拉格
(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區管理委員會,內蒙古 鄂爾多斯017208)
內蒙古的長調擁有悠久的歷史,其獨特的演唱方法和濃烈的地域色彩,作為一門具有100 年歷史的藝術,是在1206 年蒙古成立后產生的。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人們繼續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深刻地展現了對草原的熱愛,蒙古人對自然的尊重。
長調的旋律悠長而平靜,意境開闊,音多詞少,氣息悠長,旋律非常具有裝飾性(前,后倚音,滑音,回聲等),尤其是“諾古拉”( 蒙古音譯)唱法形成的華彩歌唱法最獨特,長調是鄂爾多斯地區較為經典和廣泛的歌唱的形式,是鄂爾多斯人性格的具體體現,并且在不斷變化。鄂爾多斯人敬畏自然,對草原有著深厚的依戀,而民族特色則深厚、英勇、堅強而廣闊,因此在草原上唱歌的聲音音調沒有重復,而且歌曲與草地環境融為一體,古老而又高音調的音樂體驗是鄂爾多斯自我表達的一種特別形式。
游牧文化是蒙古的文化遺產,生態經濟很強,加強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保持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親密關系。傳統社會的主要概念是尊重自然,重視自然并順應自然,這觀念在長調中的表現就是通過體現本民族的特征形成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強調和諧大同的審美觀。
蒙古人非常注重長調中對真實情感的解釋,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表演,真實情感應該是最基本的標準。長調的普遍審美意識是真實的情感。除了表達情感范疇外,真情實意還包括蒙古對美的自然定義。我認為長調的演唱模式與真理和功利主義無關。長調產生的初衷是人們的娛樂活動,其目的是能夠享受生活。真實狀態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態。除了展現真實的生活外,蒙古的民間長歌創作過程還具有許多深刻的哲學:人的生死、事件的變化、宇宙定律,社會環境和自我價值。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長調不僅是傳播和交流的媒介,
而且可以引導公眾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在反映蒙古人民生活,生產的民族環境和對生活的本真的態度。
1.氣息和長音練習
長調的每個句子都非常長而不會換氣,歌曲中只有2 或4個句子,并且以3 或5 聲呼吸演唱。
2.聲音訓練
練習蒙古語的元音諾古拉,蒙古元音有2 個與前5 個元音沒有太大差異,因此實際上練習了諾古拉的5 個元音。遇到任何單詞時都可以唱諾古拉。最簡單的是ee,聽起來類似于漢語中“也”的韻母。首先練習羊的“咩咩”叫聲,間斷的抖動。這個是練習在ee 結尾音的諾古拉。直到掌握熟練后,抖動波顫音非常強且很大,并且抖動頻率是可以自己掌握。之后就可以練習不其他的元音。比如:aa,o,ii,e,u。
高音容易唱歌,但是低音很難唱歌。那些唱高音的人通常可以大聲尖,只要有意使用和控制它,聲帶就可以位于尖叫聲與正常中音之間來回切換,也是一種諾古拉。中低音并不容易唱破音。因此,控制自己的聲帶來唱諾古拉更加困難。
3.“下頜諾古拉”
下頜諾古拉就是抖下巴。這種類型的諾古拉管不累,但僅下頜單獨抖動不好,不是長調,需要跟聲帶諾古拉一起使用,因此聲帶諾古拉很重要,需要下顎動的頻率與聲帶的頻率重合,這是這種一致性的很難,它需要更多的練習。學習下頜諾古拉將使聲帶諾古拉比之前輕松,并且將大大有助于增強諾古拉的連貫性。
4.多聽和多練習
同一個抽象長調在每位歌手運用中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由于人的聲音條件不同,因此很難學習這種個性,并且需要更多地聆聽抽象長調的共性并學習唱歌技巧。聽的越多,掌握的技能也就越多。目前,諾古拉擁有50 多種不同的歌曲風格。差別不大,甚至無法用語言解釋,可以自己聆聽并掌握更多歌曲。
目前,鄂爾多斯的長調主要有三種傳承方式:
第一個長調民歌的傳承者,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他們被聘為學校的音樂教師來培養長調的接班人。
第二種是居住在鄂爾多斯的牧民歌者,而傳承長調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傳統的納達姆節和婚宴來進行的,這些人是長調傳承的主體和核心力量。
第三類是經過系統訓練的藝術學院青年學生,他們可以有效地將專業的演唱方法和民歌方法相結合,從而通過舞臺展現其鄉土民歌的魅力。
1.老一輩傳承人的相繼去世
鄂爾多斯悠久的民歌通過杰出的牧羊人世代相傳,傳承人在傳承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過去在鄂爾多斯地區,不僅有很多長歌,而且還有很多杰出的牧民歌者。近年來,鄂爾多斯前幾代人的傳承人年級老邁或者相繼去世。前幾代繼承人的去世,再加上長長調的“不可再生”特征,直接導致了傳承人隊伍的嚴重減少,這個是珍貴的民間藝術衰落的根本原因。
2.大量曲目已經失傳
許多長調民歌隨著老一輩的去世二失傳。多數牧民歌者都會選擇具有良好意義和強烈旋律的長調來學習。還有一部分長調歌曲由于宗教限制女性無法演唱的。因為牧民歌者的“選擇性”學習長調,流傳的長調的數量已急劇下降。
3.新一代接班人鏈條的斷裂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城鎮學習,以遠離家鄉,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信息技術的便利性提供了更多接觸其他藝術形式的機會。隨著流行音樂的影響,他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學習流行音樂,如今流行音樂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拋棄了傳統音樂。民間繼承是重要的繼承方式,與生活和環境密不可分。由于當前長調的傳承鏈條被打斷,牧區傳承產生障礙,傳承關系不長久,鄂爾多斯長調的繼承和發展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危機。
4.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改變是關鍵
游牧的牧民擅長地表達了內心的感受,而半農牧業的牧民則傾向于與他人交談。鄂爾多斯的長調與馬息息相關,有很多贊美馬的歌曲。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車輛取代了對馬的使用,越來越少的牧民養馬,直到有關馬的長調從舞臺上消失,被人們遺忘。
鄂爾多斯的長篇民歌雖然在繼承和保護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很多弊端,為此提出了一些建議。
1.重視保護傳承人,建立傳承基地
“非物質遺產”熱潮的興起為傳統民間藝術注入了活力,并迅速生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它們更為重要,并在長調歌曲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今,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家已成為國家和政府的“傳承人”,并負有傳承和傳播民間藝術的責任。
當前,大多數傳承人在教授長調時缺乏相對固定的繼承基地,并經常找臨時場所來教授和傳播長調。政府應建立“鄂爾多斯長調民歌協會”,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并提供物質補貼。建立民歌傳承基地,組織正規學生進行定期培訓,為民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建立一支專門的研究團隊來挖掘當地文化
近年來,許多學者和專家對鄂爾多斯地區的民歌進行了收集和分類,并發表了許多民歌論文。鄂爾多斯的長調民歌研究開展不久,盡管藝術家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還沒有發現很多民歌。鄂爾多斯的民歌資源非常豐富,必須組成一支科研隊伍,繼續在純牧區開展工作,繼續挖掘民歌資料,找到尚未發現的民歌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民歌的研究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繼承和保護民族藝術,避免民族音樂的消失。
3.培養新一代的長調民歌和馬頭琴專業人才
培養新時代的長調民歌的接班人是當務之急,挑選有才華的年輕人進行有意的培訓非常重要。人才的培養不僅取決于民間美術師的指導,還取決于學校的系統培訓,民間與大學結合才會孕育出許多優秀的人才。長調和馬頭琴是鄂爾多斯代表性的姐妹藝術。長調發演唱不能與馬頭琴的伴奏區分開。馬頭琴演奏者需要掌握傳統的3 種調音和5 種演奏方法來更好地表達長調的韻味。二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組建文藝團隊,并通過階段性的表演,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4.民歌進入教室并舉行定期比賽
學校是民間藝術傳承和傳播的重要基地,可以有效地保護和推廣長調歌曲。文化的興起必須從學生開始,小學和初中是培養孩子興趣的重要時期。尤其是使用純蒙古語授課的學校應注意民族文化,有必要將長調的民歌納入其音樂課程,只有在學生受到民間藝術的影響時,他們才能對民族音樂更加熱情。此外,定期舉行的長調民歌比賽可以有效地帶動師生的熱情,并通過比賽鍛煉自己,建立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目前,鄂爾多斯市中小學正在積極開展各種文學活動,在學校教有代表性的繼承人,促進民間美術,同時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隨著文化傳播的不斷發展,我國傳承了許多古老而古老的國寶得到了發揚和傳承,鄂爾多斯地區的長調有很強的旋律,有很強的地域性,直接展示了蒙古人的生活。鄂爾多斯長調術具有獨特的藝術美學價值和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其根植于游牧文化,草原的歷史發展,人文宗教,哲學,道德倫理等方面,同時也是草原藝術發展的璀璨明珠。借助歌手的自由和自發的創作理念,可以增強音樂的情感,即使歌詞不多,也可以通過對歌曲的詮釋傳遞感性,從而形成自然與人之間和諧的音樂享受,在美學領域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