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洋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710061)
其實對于美聲唱法來說,大部分人員并未真正地了解其價值和內涵,單純的認為其和我國傳統民族唱法是相對的,所以這就導致未能將美聲唱法的利用優勢展現出來。這就要求能夠在后續演唱中國藝術歌曲時深入了解美聲唱法,并掌握到美聲唱法會實現聲音得到統一,并確保聲音更加柔和。需要注意的是,廣大師生在追求美聲的同時,應避免過分關注對聲音的要求,而缺乏融入中國歌曲的味道。因此,采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需要注重語言、聲音、風格、基礎、技巧這五個方面,才能發揮出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價值和優勢。
一開始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在十六世紀時期意大利歌劇誕生,美聲唱法的意大利寫法為“Bel canto”,如果直接翻譯,那么其是“完美的唱法”,所謂“完美的唱法”和包括的內容主要有情感、演唱、聲音等其都是完美的表現。對于美聲唱法發展歷程的探究,最初其只是關注聲音,單純注重技巧,而在后續不斷優化過程中逐漸重視內容。在此社會背景下,確定了美聲學派,逐漸豐富了美聲唱法,同時還把該類演唱的藝術歌曲變成獨立的派別。美聲唱法和傳統一般演唱形式有著本質不同,其是利用半分力量的模式開展演唱,在進行高音演唱時,不再需要外在強烈信息沖擊,單憑依靠自然、柔美的發生手段就能完成藝術歌曲的演唱。
與此同時,美聲演唱和其他唱法存在的主要區別還體現在丹田發出氣息,這種混合聲唱法更加自然、柔美,情感的表達更加豐富。對中西方藝術歌曲分析,具有美聲唱法特色的作品也是具有多樣化的,其中只要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卡門》、《燃燒的火焰》以及《滿江紅》[1]。
因為美聲唱法的起源地為意大利,所以采用美聲唱法,其咬字發音更偏向于意大利語,和我國的漢字文化發音有著本質的區別。例如,在美聲唱法中一般情況下都是把多個元音組合進行發聲,其更加注重元音共鳴的實際效果,而且美聲演唱中還有部分音是不需要發聲的。而對于我國漢字文化來說,歷史悠久,漢字發音講究的是“字正腔圓”,尤其是要體現出漢字發音的完整性。如果在演唱歌曲時未能重視漢字的發音,那么將不利于傳承我國的漢字文化。而且在中國藝術歌曲實際演唱中關注歌曲的韻律感,這就要求演奏者應時刻重視每個漢字的準確發音,我們能夠得出結論,如果把美聲唱法實際運用到中國藝術歌曲演唱過程中,咬字發音將成為有待處理的主要問題,其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咬字不準。所謂咬字不準也是指演唱者不能夠清晰地對字頭、字尾發音,所以唱出來的歌詞較為模糊,在這一背景下演唱者會在美聲唱法中廣泛存在著“昌”、“昂”不分的問題。
第二,未能夠重視歸韻收音。存在忽略歸韻收音的行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不歸韻;二是尾音力度較大;三是收尾較早,當出現上述三種問題時,都直接體現出演唱者忽視、演唱水平較低。所以說,上述問題的存在都不利于中國藝術歌曲將情感全面體現出來,影響藝術歌曲演奏的專業性、完整度,最終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藝術歌曲演繹質量。
第三,聲調不正的問題。在采用美聲唱法演繹中國藝術歌曲時,存在聲調不正主要體現在演奏者音高起伏變化不顯著,而且如果演唱者未能重視聲調,也將會產生這一問題,這一現象在美聲唱法學習中是普遍存在的,形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意大利語其實并未對聲調開展明確的劃分,而對于漢語來說,則十分重視發音,因此意大利語和漢語所存在的發音區別也形成了美聲唱法“聲不正”的現象[2]。
在對當前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存在的薄弱環節系統了解后,我們認識到美聲唱法的發源地是意大利,所以和漢語有著一定的差異性。而對于意大利語來說,主要是由元音和輔音兩者共同形成,其對演唱者的發音要求是較為嚴格的,只有演唱者采取有效手段,準確“咬住”輔音和元音,才能達到理想演唱效果。對于漢語來說,在唱歌時會落實將漢字拆分為字頭、字腹、字尾,那么和意大利語相互對應就是輔音和元音,所以漢字的發音要多出一個字尾,換一句話說就是歸韻。
因此,要采用美聲唱法來實現演奏中國藝術歌曲,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注重傳授演奏者正確的演唱技巧,要時刻關注“字正”,再把字頭、字腹唱好的同時,也要落實歸韻,因為只有讓廣大受眾能夠在清晰了解所唱的語言后,才能體會到歌曲表達的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當在引導演唱者演唱《玫瑰三愿》這首作品時,其中第一句是“玫瑰花,玫瑰花,蘭花在碧藍桿下。”在未經過專業化指導之前,部分演唱者會采用美聲的腔調演唱,從而省略最后一個字母,那么在廣大受眾聽來有可能體會不到其中所表達的含義,不知道演唱者所要表達出來的內容是什么[3]。
藝術歌曲有著豐富的情感,所以在養演唱時有著諸多要求。對于部分西方歌曲來說,如果采用美聲唱法進行演唱,一定要用科學、專業的發音形式來落實統一聲區,并合理控制氣息,確保具有連貫、均勻性,以此來體現出利用自身共鳴腔的優勢,通過這種手段發出來的聲音才會更加自然、優美,讓受眾享受其中,這也直接體現出其應采用細膩、標準的演唱來實現全面的表達作品,將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體現出來。而在演唱中國藝術歌曲時,除了要關注上述問題外,還應具備“中國味兒”。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著自身語言風格和聲音文化,因此在采用美聲唱法時,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實現融合中國本土民族的風格、聲音文化,這就要求要落實從歌曲風格、作品內容以及語言為著手點,實現更加靈活的采用共鳴腔,根據歌曲風格來開展聲音方向調節和音色變化[4]。
我國有著各種豐富的歷史文化,所以中國藝術歌曲也有著獨特的風格和韻味,各種歌曲的風格所代表的是事物內在的精神以及外在的特征。對于韻味和風格來說,其具有聯系性,同時又有著一定區別。當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有時會要求吐字清晰,從而來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會要求有著足夠的韻味,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有聲無味”。
對于一首歌曲來說,不能夠單憑依靠曲譜來掌握其強弱和速度,同時還應堅持從歌曲的語言、意境來深入體會其所包含的韻味。當采用美聲唱法來演唱中國藝術歌曲時,一定要對演唱的歌曲細致研究和全面剖析,依據歌曲的特點、民族風格等來合理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演唱技巧。所以,在面對西方歌劇的美聲唱法時,可以合理借鑒,但是一定要避免完全照搬。因為音樂的風格是從各種發音方法來體現出來的,并通過這種手段來構造出具有針對性的聲音形象,而且藝術的價值也不是采用科學法則進行衡量的,我們要學會以一種正確的態度看待科學和藝術風格兩者存在的關系。
因此,要采用美聲唱法演繹中國藝術歌曲,要落實把科學正確的美聲唱法手段和我國民族特點、各民族語言的相互融合,通過這種模式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含義,確保具有靈感和感情的演繹,讓廣大受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使表演更加具有表現力[5]。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文化思想也逐漸解放,美聲唱法作為西方音樂文化之一,當前也被引進到各中國音樂院校當中,從而對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在我國舉辦的各種聲樂比賽也有著廣泛的中國美聲歌曲家身影,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部分中國歌唱家來說,其參與的美聲比賽一般都不是采用母語演唱,而是利用意大利語、德語等。所以說,要促進采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要讓演唱者完善自身基礎。美聲唱法在20 世紀20 年代時傳入我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蔡元培對美聲唱法在我國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在協同楊仲子的背景下共同創建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在經過一段時間沉淀后,美聲唱法才真正的在我國“落戶”。而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著,在采用美聲唱法演唱時發音以及咬字模糊不清問題越來越顯著,這將給正腔圓的美聲練習者形成各種阻礙[6]。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充分地意識到采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性。落實采用美聲唱法來演繹中國藝術歌曲會實現我國聲樂藝術的長遠穩定發展,還會給我國藝術歌曲增添魅力、豐富內涵。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依然存在著各種問題有待完善,主要體現在咬字不準、忽略歸韻收音、聲調不正等,所以為了促進采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應注重語言、聲音、風格、基礎、技巧這五個方面。與此同時,還要落實創新優化,確保美聲唱法和中國演唱特色相互融合,實現更加專業、全面詮釋中國藝術歌曲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內在情感,讓演唱更加具有表現力,真正感染聽眾,和廣大受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