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蕾
(黑龍江省京劇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00)
刀馬旦是“旦行”中的一個行當,所謂“旦”,是指在京劇舞臺上不同性格、年齡與身份的女性角色。而刀馬旦,主要是塑造巾幗英雄、跨馬提刀、武藝高強的女性角色,角色身份大多是元帥或者是大將,如:穆桂英、梁紅玉、樊梨花等,有時也扮演不扎大靠的人物,比如:十三妹、扈三娘等,刀馬旦需具備“大靠功”和“把子功”。刀馬旦的表演重在表現人物的威武、穩健和俊秀,體現巾幗英雄人物的英武氣質,是京劇旦行中難度較大的一個行當。
京劇刀馬旦戲曲的表演規律是“手、眼、身、法、步”(五法)的動作法則進行表演。對京劇刀馬旦演員來說,其在表演上不僅需要具備自身的條件,比如:形象、身材、肢體協調性和悟性等;還要按照一定的程式訓練來進行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是后天訓練的重點;除此之外,刀馬旦演員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即:發揮自身的肢體優勢等進行表演,這樣才能夠使自身所塑造的角色更加活靈活現。“做功”是演員運用形體動作、面目表情(包括“亮相”)等的身段表演,它是刀馬旦在舞臺上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手腳姿態、步法、形體動作、舞臺調度、腰腿和跳轉等功夫。刀馬旦的“身段兒”要求是功架穩健、招式清楚、姿態優美、一戳一站、一閃一轉、一顧一盼都要富有藝術上的感染力。
刀馬旦的武打沒有武旦激烈,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劇目當中,刀馬旦的開打依然是很精彩的。刀馬旦的“打”,是演員手持刀、槍、劍、戟、棍等器械與人對打、單人揮舞(戲曲界統稱“耍下場”),還有徒手格斗地開打。刀馬旦演員通過“打功”展示形體上的特殊技能,這也是京劇觀眾必看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演員表演到了一個段落或結尾處,演員展示“玩藝兒”(技巧)的時候,博得觀眾喝彩,把演出推向高潮。“對打”是表演戰場拼殺或比武較量的情節,要打出情感、打出節奏;雙人或多人的對打要講究嚴、連、狠、準;打的過程中還要體現刀馬旦演員對表演的控制能力,重點要打出美感,達到真實感與藝術美的統一。
在京劇刀馬旦的人物和流派風格中,《穆柯寨》是刀馬旦應工戲,身穿大紅靠,形象比較生動好看,身段上重工架,要求演員要有一定的武功根底,還要會使用眼神展示穆桂英的風度氣質,披大靠的戲需要演員以腰為支點,忌諱折腰子;當年的梅蘭芳在上海第一次壓臺,演的就是《穆柯寨》。尚小云的“尚派”在京劇《漢明妃》《梁紅玉》《雙陽公主》中演繹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長、剛柔并濟、清新灑脫”的京劇刀馬藝術。現在常見的京劇演出本《十三妹》,是“通天教主”王瑤卿廢除踩蹺后,何玉鳳穿薄底快靴、身著大紅色戰衣戰裙的一出經典刀馬戲,劇中何玉鳳的表演風格像她那一身火辣辣的裝扮一樣激情飽滿,突顯了“十三妹”爽利的人物性格,“身段兒”颯爽干凈,不“拖泥帶水”,這是一出獨樹一幟的“王派”表演風格的刀馬旦劇目。
關肅霜是一位杰出的、文武全才的京劇女演員,她演出的《鐵弓緣》是在老戲的基礎上整理修改的劇目,關肅霜的表演婀娜剛健,她以細膩的表情和堅實的武功演繹了陳秀英這一角色,她女扮男裝時的表演揮灑自如,脫盡脂粉氣,關肅霜在最后的開打中納入了“踢出手”“靠旗打出手”的特技,技藝驚人;和“男霸”開打堅實精悍、不同凡響,一些男演員也望塵莫及,不免有些剛勁有余。總之,無論技藝繁簡,《鐵弓緣》后半出陳秀英的表演還應保持刀馬本色,陳秀英畢竟是青春少女,即使女扮男裝也應是剛中有柔的表演風格更符合人物的身份與劇情。
如《漢明妃》是尚先生的拿手好戲,他大多扮演一些巾幗英雄和女中豪杰的角色,因此他的腳步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尚派腳步的起步落腳,腳跟著地比較實和穩,腳掌壓下去時,前腳掌與腳指也接著用力壓下,這時上身也要隨之略微向前傾斜一點,這是慢步的走法。在走快步(圓場)時,一般是在亮相后或是出場的時候,他用曲腿、壓步、存身、長身的跑法,也就是開步跑圓場時,兩腿都要彎曲壓快步,這時身體向前左方向傾斜,上身略扣,隨之兩腿逐漸伸直,接普通圓場跑法,上身要隨著慢慢直立,然后長身,這樣的腳步給人感覺是剛勁、挺拔、有力、沖擊力強,立度大,充滿著活力。這種腳步用在人物身上,特別是人物剛一出場時,會使人感到明快、灑脫、富有生氣,很能表現出人物的氣質。快步的走法,尤其在表現將帥出征等起霸、走邊、趟馬的程式和開打的場面中給人以有暴發力、有戰斗力,能表現出古代巾幗英雄那種勇猛、敏捷、戰之必勝的英雄氣概。
荀派的腳步看上去較隨便,步子大而且快,有些接近現代人們的走步,有時也會全腳落地。他所以要創造這種特殊的腳步是根據他所扮演的人物的需要。他大多扮演的角色是天真爛漫的小姑娘,地位平常的少女等等。他的腳步用在人物身上能體現出活潑、正直、瀟灑、熱情奔放、生氣勃勃的性格特征。
另外,他為了刻畫女孩子的特殊心理,還用了后拉腳拖腿的慢步走法。他運用戲曲程式“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表演規律,創造出具有獨特走法的腳步:欲往前走時,開步較大,兩腿拉開距離,上身和后腿往后一拉,并稍停頓一下,前腿腳尖稍微一翹,然后往前起身,起步前進,這種走法不但美,而且既帥又漂亮,能夠靈活的掌握節奏,運用自如。
“旦角腳步要學孔雀的美”,這就形象地說明所有旦角腳步的基本步法要求,也叫基礎腳步。要求頭正眼平肩放松,收腹立腰不挺胸,邁步要穩不提胯,壓掌勁在腳脖中。走起來脖頸直立,眼睛平視前方,兩肩松弛,腰部直立撐住勁,收小腹,閉住胸,起步腳邁出離主力后腳尖最多半步,開步時,身子要穩不出胯,不提胯,落腳時腳跟徐徐著地,身子隨同前移,隨腳跟落地腳掌用力壓下(也叫壓著步),全腳落地,這時起步落地的腳似鯉魚打挺狀(頭仰身有彎),關鍵是腳腕撐住勁,這樣走起來上身穩,不會忽高忽低,腳下輕而有力,訓練時需從慢到快的進行。
另外,醉步的起步時上步交叉應大些,如上右腳,要往左前方邁出半步,步檔要大一些,上步時上身右后斜一些,和上步的方向正相反,主力腿(指沒上步的腿)撐住勁,在壓步落前腳時,身子要隨之往左前斜,身子雖是后起的,但要比先起的右腳先落,緊接后腳馬上跟半步,落在起步腳的中間,分量應稍重些,支撐住上身,身子搖擺,使人有站不穩的感覺,這種腳步是酒醉的專用腳步。
圓場是哪一行當都要使用的,基本步法仍來源于青衣的基礎腳步,要領是:走時頭心向上拔,眼看正前方,上身要穩,提上中下三氣,邁步檔矩要小,起步腳落在主力腿的腳心處(也就是半腳),大腿帶動小腿緊邁,這樣圓場才能快、平、穩,跑起來似腳下有車輪在轉動著前進,腳掌用力壓步行走起來又如帆船在水面上順流而漂,從而顯示出圓場的美感。
刀馬旦這一行當沒有專用的腳步,其基本步法仍離不開青衣腳步,但必須熟練自如。在文場戲中走起來腳步速度應加快,有力,手勢一般是掐腰,按掌提甲式:在舞蹈和武打時用圓場步,腳下需熟練輕快,上身和雙臂要舞動自如。俠客腳步與青衣腳步有區別,它采取了一些男性腳步的特征。起步時腳尖向外斜,踹腳后跟,邁步稍開胯,落腳步檔大,相當于自己的一腳距,落于自身斜前方,壓步下腳要快而有力,上身隨起步的腳要斜擺開一點,開步的腳略有小畫圈的意思,走起來瀟灑。這種腳步只能起著點綴的作用,不能在全劇中老用。如:《悅來店》一劇中,十三妹自報家門一場,再接三勒馬前的一句唱后面可以走幾步。又如:何玉鳳到悅來店找安公子上場的“大鑼水底魚”時也可走幾步,用這種特殊腳步來展現人物性格。
如《白蛇傳》一劇白素貞是青衣花衫應工的角色,此角色表演上涉及面較寬,所以在腳步的運用上也就比較多,劇中前幾場(“游湖”、“結親”),就可以用閨門旦和荀派后拉腿的步法;“端陽酒變”和“合缽”兩場戲。就可使用梅派的步法,既可體現白素貞婚后的幸福美滿,也能表現端莊、大方的形態;在“斷橋”一場中可以采用程派的步法,能夠表明白素貞不顧艱難困苦追求幸福自由及身懷有孕、柔腸寸斷的情景。柔中帶剛的腳步能夠為表現人物處境、心情起烘托作用,增強和充實表演手段,“盜草”、“金山寺”兩場是全劇的武打、舞蹈場面,可使用尚派的快步走法和熟練的圓場步,即能體現出白素貞舞蹈動作的優美和武打招數的敏捷,也能表現她有經過千年修煉的一身好武藝。
腳步在綜合的戲曲藝術中雖只是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它的作用卻是很重要的,是最基本的形體基礎訓練,是戲曲表演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戲曲演員不會走臺步,或走不好臺步,就談不上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去表演劇中的各種人物。腳步是最基本、最基礎的表演手段,不能輕視或忽視它的作用。作為培養表演藝術人才的專業學校,要重視腳步這一基礎訓練,應全面、系統地訓練,為熟練地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先生,他們在腳步這一基礎功夫上都是深有研究的。他們為了表現各個劇中的各種類型人物,根據自身的不同特點和條件,創造出具有各種獨特風格的派別腳步,并不斷加以完善而流傳至今。
總之,為了能夠使自身所塑造的角色有一個升華,刀馬旦演員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內部功力,即:刀馬旦演員的自我修養,包括:思想修養、理論修養和審美修養。演員的自我修養能夠給予演員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真和美交融的創造力,達到技美、情美、藝美之境。京劇的刀馬旦藝術主要是運用京劇的表演形式演繹武藝高強、跨馬提刀的巾幗英雄,歌頌愛國主義的女性人物,具有保家衛國和正義勇為的民族精神,傳遞給觀眾的是真善美的價值觀,這是國粹刀馬旦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