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潔
(福建省將樂縣文化館,福建 三明353300)
群眾廣場舞的存在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集休閑、娛樂于一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隨之帶來的廣場舞噪音擾民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影響城區居民的工作、學習及生活,廣場舞的場地一般是在社區、住宅內空地,對大眾生活的干擾越來越大,已經遭到很多人的抵觸。因此需要管理人員既要保護大眾組織廣場舞的權利,又要保障居民擁有安靜穩定的生活環境。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以及專業知識對群眾廣場舞活動的正面組織與引導進行探究,意在提高群眾文化的發展水平。
群眾文化建設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文化對大眾的精神發展有很大的導向作用,在文化的引導下個人的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場舞作為大眾自發形成的基層文化,組織形式簡單,便于大眾學習,符合當下部分人的審美需求,普及范圍越來越廣。群眾文化生活得到豐富,大眾將精力放在廣場舞的發展以及推廣中對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而且廣場舞的發展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服裝、音樂播放設備和其他輔助裝備與設施等。
身體素養是我們從事一切活動的重要前提,廣場舞的參與者大部分是中老年群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自身的抵抗能力降低如果缺乏鍛煉身體素養會越來越差,廣場舞的出現為他們身體鍛煉提供了更好的契機,改變了過去中老年群體缺乏鍛煉機會的問題,廣場舞練習中可以起到調節呼吸、放松肌肉、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而且廣場舞作為群體性活動,參與者眾多,中老年群體在此氛圍中會更加積極,對自身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問題在當前社會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社會發展迅速,改善人們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為大眾帶來了諸多的壓力,導致大眾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幾率增大,直接影響到了個人的生活、工作,甚至對生命安全產生了嚴重威脅。尤其是對老年群體來說,受到子女較少、兩輩人生活理念不同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中存在很大一部分獨居老人,他們的健康、社交問題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廣場舞的出現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機會,能夠有效減輕他們的孤獨感。
群眾文化從群眾中產生,又反作用于群眾,對群眾的生活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廣場舞的出現為大眾娛樂文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文化工作者的引導下,廣場舞不僅只有當下的流行樂,還將地方特色曲種以及舞種融入廣場舞中,逐漸形成了政府主要引導,群眾廣泛參與的格局。地區文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大眾組織、開展廣場舞活動提供了場地,群眾可以更深入的感受基層文化的魅力,不僅鍛煉了身體,豐富了群眾文化,還對思想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廣場舞形式豐富多彩,舞蹈會的隨著音樂的改變發生變化,在活動中會依據參與者的水平靈活調整舞蹈的難度,我們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有老年人還有不少的兒童,中年上班族,組織者會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就舞蹈以及音樂內容做出調整。而且廣場舞布局限于流行音樂以及大眾舞蹈,參與者積極將當地的地方特色融入舞蹈中,這對地方文化的傳承、發展有重要意義,大眾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自信心。
群眾在組織廣場舞活動時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以參與廣場舞的群體利益為主,忽視了其他人的感受。廣場舞作為一種戶外活動,需要大面積的空間,而且為了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部分人隨意“占領”場所,甚至什么地方好選擇什么地方,完全不顧及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權益,甚至部分道德素養低下的人為了地點與人爭吵,甚至斗毆,嚴重挑戰了社會治安的穩定性。文化自覺的缺失是阻礙廣場舞長久發展的重要原因,必須要整治。
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也是導致當前廣場舞發展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廣場舞出現的初衷是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鍛煉群眾身心健康。但是總體上說大部分地區的廣場舞活動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導致亂象頻出。部分團隊會收取高額的會費,這就違背了群眾文化發展的原則。而且當前我國法律法規并未對廣場舞出臺具體的管理措施,以致一些問題無法通過合法、合理的渠道解決,導致廣場舞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社會輿論也會影響廣場舞的發展,在廣場舞出現的初期,大眾對這種新穎的文化活動形式給予很高的重視,積極參與其中,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相關的制度不完善,導致廣場舞的弊端逐漸顯現,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重點,但是筆者在研究后發現,很多新聞在報道時沒有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在評論中應用一些詆毀或者帶有譏諷性質的詞語,宣揚廣場舞沒有審美,這嚴重影響力廣場舞的生存空間,不利于廣場舞的健康、文明、有序的開展。
活動場地的隨意性是廣場舞的顯著特征之一,起初廣場舞的規模較小,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但是隨著參與者的口口相傳,規模會越來越大,內部會選舉出管理團隊,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原先的場地無法容納更多的人,團隊就會重新尋找活動場地,這些場地往往都是公共的活動區域,這就不可避免的影響其他人的正常權益。居民小區內部可能會礙于鄰里關系不會干預,但是部分廣場舞團隊將場地拓展到學校、醫院等周邊就會產生惡劣的影響。
廣場舞最大的問題就是噪音擾民,廣場舞舉辦的時間都是在晚飯后,大眾白天工作完成后,晚上時間充裕才會有時間組織大量的人跳廣場舞,但是這段時間也是很多人休息的時間,尤其是年輕人工作一天,有個可以悠閑放松的時間。但是廣場舞的音樂律動破壞了這種靜謐,廣場舞參與者認為聲音越大氛圍越好,聲音小了后排的人都聽不到。噪音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很大的社會矛盾。
相關部門要加強廣場舞的宣傳教育,讓大眾對廣場舞有正確、客觀的認識。通過電視、新媒體等對廣場舞存在必要性進行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到廣場舞對群眾文化發展的積極意義,同時還要就廣場舞活動中產生的問題予以告知,就搶占公共空間,噪音擾民等問題進行批評,積極幫助廣場舞組織以及參與者重塑文化自覺,提升個人覺悟,從而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媒體部門要發揮引導作用,聽取大眾的訴求,疏導并幫助大眾解決問題,推動廣場舞的有序開展。
國家也建立健全廣場舞相關的法律法規,就廣場舞的科學發展給予政策上的指導。基層文化管理部門以及社區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廣場舞活動的管理,例如活動的組織者應到所在社區登記備案,就場地所在地址、活動時間以及參與人等進行詳細記錄。縣市區城管、環保部門在對城市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同廣場舞組織進行協商,將場地安排在合適的地區,遠離學校、醫院等,就音樂的播放聲音進行嚴格規定,以免干擾他人的正常生活。
各部門要聯合執法,對違反規定的廣場舞群體進行嚴格的處罰,提升管理力度。成立專業的巡邏團隊,就群眾的活動進行監管。一旦發現不合格的行為要予以批評,要求按照規范進行整改。在批評教育后仍不改正的就需要就設備等進行扣押,必要時采取罰款措施,以此提高大眾的重視度。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廣場舞參與者以及組織者的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到不合規范的行為給其他人造成的困擾,對社會發展穩定造成的影響,從而提高大眾的素質。
廣場舞的存在對大眾的身體健康以及精神素養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群眾文化大力發展的今天,我們有責任將廣場舞文化發展的更好。要想解決空間問題,就需要對空間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將體育健身與日常生活區域適度分離。加強體育館的利用率,為廣場舞開展提供更科學的訓練空間。加強居民區建設以及改造規劃,為廣場舞活動開辟專業區域。
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發展,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廣場舞活動也可以利用新技術提升發展水平,例如在活動場地周圍鋪設隔音材料或者降噪產品,還可以利用藍牙耳機等產品,參與者人手一個,既解決了噪音對居民的影響,也滿足了廣場舞參與者的音樂需求。而且隨著技術的深入發展和需求的提升,還會有更多先進的技術出現。
基層文化建設一直是社會發展關注的重點,要不斷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大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群眾廣場舞是不可不加以重視引導的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在廣場舞迅猛發展的形勢下,相關部門必須提升廣場舞管理重視,采取合理、科學的方法管理、引導群眾廣場舞活動的開展,使之不僅成為人民群眾易于參與和喜愛的群眾文體活動,更應成為有利人民身心健康,有利社會和諧發展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