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云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472000)
高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剛脫離懵懂,步入了“大人”的世界,在這個階段,學生具有強烈的叛逆意識與自我表現感,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父母、親戚等周圍人群的認可,對新鮮事物尚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對美好的事物更加向往。因此美術課程的設立,本就是為了幫助處于學生更好的認識事物,融入生活,通過對生活的留心觀察發現美、認識美、培養美,使其對生活更加滿足,對未來充滿希望。有學者指出,教育教學中設立美術課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出多少的美術大師,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現美的能力,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富足、世界的美好,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我國教育仍舊屬于應試考試制度,教師、家長及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應試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在這種教育思想上,高職學校忽視美術鑒賞課對于培養學生的重要性。美術鑒賞課是高職階段重要的藝術課程,不僅能夠降低學生學習壓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能夠從美術角度對學生的思想、審美、情操進行培養,促進學生素養綜合發展。高職學校輕視美術鑒賞課程的展開,課堂教學課時量不夠、美術教師重視程度不高,無法體現美術鑒賞課教學的價值。
美術教學應該同社會的發展相符合,當學生在創作的時候,不僅要體會到藝術的靈性,更應該在創造的內容將融入一些生活元素,但是從實際的發展情況中可以看出,教學中過分注重理論性的知識,忽視了美術實踐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師在借鑒國外教學模式的時候,往往同社會的現狀相互脫節,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對于部分學生而言,自身的學習意識薄弱,在接受能力和思想領悟方面相對而言比較差,這些缺陷對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還有一些學生在看待美術這門學科的時候,只是從一個比較膚淺的層面去猜測,并沒有真正明確的學習美術的意義、目的和價值,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們的美術鑒賞能力難以提高,美術教學價值不高。
美術學科教育價值是指美術課程教學中展開繪畫、雕塑、工藝、設計、欣賞等課程教學,培養了學生觀察、感知、設計、創造、審美、評述等能力,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另外,美術學科教學中通過各種藝術活動,如,參觀、訪問,發展了學生人際交往,樹立學生傳承和發揚藝術的思想品質,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信心與責任感,促進了學生綜合品質的形成。高職美術鑒賞課程開展,可以通過豐富鑒賞內容、創新鑒賞活動,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美術能力提高。
達爾文曾經提到:我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有在察覺那些稍瞬即逝的事物并對他們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通過達爾文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觀察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高職階段,學生對事物充滿了好齊心,也喜歡去觀察事物,但學生觀察過于籠統,難以達到對自己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有效感知的目的。通過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在觀察、體驗、感知過程中發現自然和生活中的線條、色彩、機理等美的規律,培養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分析、比較與感受,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知與觀察能力。
美術鑒賞教學開展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欣賞能力,還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美術是一種藝術,每一個人的藝術都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因此,每一個人的美術藝術都具有獨特性。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聯想,培養學生利用工具與媒體進行創設與設計的能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展開各種創意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創意和設計,培養學生將各種藝術創意和規律應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提高學生的藝術品質,豐富學生的生活內涵,促進學生創意與表現能力的發展。
美術鑒賞教學不是簡單地陳述作品的意義,也不是逐字逐句地講授教學參考書,而是在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向他們傳授欣賞作品的方法和欣賞能力。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活動,使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并在理解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與思想教育。傳統的美術教學以教師講授美術為主,如向學生講解作品的構成色彩、作者的生活背景、作者的生平故事等,再向學生講解總結性的鑒賞語言,這種教學中,學生如果不能直接感受到作品,就很難理解它所包含的內涵,也很難有效地進行美術作品欣賞。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創新美術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在課堂上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有效進行美術鑒賞,促進學生完成美術作品鑒賞過程,例如,學生在欣賞完美術作品后,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師再根據學生不懂的地方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這樣學生就能夠對美術作品內涵進行有效理解。
現階段,學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但對某些藝術作品鑒賞難免會產生一些力不從心的感覺,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作品,使學生健康地成長。
例如,組織學生欣賞一幅法國印象派畫家馬奈創作的外國古代畫《吹笛少年》,如果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鑒賞,就會有一定難度,因此,在鑒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學生帶入作品創設情景,結合作家生活背景,讓學生真正體會《吹笛少年》作品中作家的才智與自強。
另外,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多角度進行鑒賞活動,如:鑒賞作者的繪畫技法、鑒賞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使枯燥的課堂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使學生在直觀的場景中掌握知識,大大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傳統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方式落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基于課堂教材對學生展開單向知識灌輸式教學,忽視了與學生展開互動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得到激發,課堂學習興趣不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美術學科作為一門藝術教育學科,其與語文、數學、英語等應試教育學科不同,更加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啟發性,需要教師基于自己的知識文化、教學能力進行教學創新,開展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有效的課堂互動能夠活躍教學氣氛,促進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高美術教學價值。例如,高職美術鑒賞課上,學生需要對一些著名的畫作進行鑒賞,但是很多高職學生在進行美術鑒賞時只能做到表面性的分析和理解,鑒賞意義不高,這個時候教師應該積極發揮自己教學引導者作用,美術鑒賞課上與學生展開有效交流互動,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啟發,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思想內涵、情感價值進行有效分析,提高美術學科教學價值。比如,在鑒賞《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時,教師展開提問:《蒙娜麗莎》的作者是誰?這幅畫出自哪個時期?蒙娜麗莎的笑代表著什么?鑒賞課上教師基于教學內容展開提問,能夠快速帶動課堂教學氛圍,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實現探究式學習。學生在進行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走下課堂,與學生展開有效互動,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點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對美術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行感悟,提高美術學科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中引進信息技術,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美術鑒賞課與一般的學科不同,其更加注重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直觀欣賞與分析。教師在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引進信息技術,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相結合的特征向學生展開美術作品、作品背景等內容,以此來加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分析理解,深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清明上河圖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放大、縮小等技術有效地引導學生對該圖進行觀賞、分析。
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引進作品相關背景資料,以此來加強學生對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如,在鑒賞清明上河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進一些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人生經歷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使得學生與作家形成共情,促進學生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提高學生的藝術品質。
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美術鑒賞課已經不適應教育教學要求,教師對美術鑒賞課進行改革,對于提高學生美術鑒賞課價值,促進學生藝術品質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高職院校美術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美術鑒賞課程的開發,以提高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高職美術鑒賞課程開設過程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逐步提高學生的美術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