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曉雯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文化館橋西分館、橋西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廣東 惠州 516000)
舞蹈心理治療的英文叫做“Dance Therapy”,也有叫做“Dance Movement Therapy”,翻譯過來是“舞動治療”。它起源于美國,最初由美國舞蹈治療協會,即“ADTA”,所提出,并將其定義為一種運用舞蹈或動作過程以促進個體情緒、身體、認知和社會整合的心理療法。當前人們已將它認定為藝術治療的一個分支。舞蹈心理治療主要是運用人體的表情和動作,來幫助個體建立整體的舞蹈意識,以及正常的舞蹈行為操作功能。
從外在表現來看,舞蹈心理治療似乎與表演、柔和的舞蹈、太極、瑜伽,以及健美操等并無太大區別,甚至有人將它看成是塑形減脂的一種好方法。但在仔細分析后我們便馬上撇掉了這樣的想法,因為作為一種極具創造性的藝術療法,舞蹈心理治療更加看重個體身體舞動和情緒表達在互動中所感受和獲取到的那種身心整合與心理調整的感覺,這是很難能夠通過外在形體表現而被旁人發現的,所以看上去與瑜伽練習很相似。
比較有說服力的事例便是,通過對通過對非災區青少年因地震后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影響進行舞蹈心理治療,成功排解了他們的不良情緒,就與之類似的案例來說,它更像是一種心理學療法,只是在過程中更多的運用了舞蹈手段。
舞蹈、運動學、心理學,三者之間的相互銜接在正常狀態下體現的并不明顯,甚至被認為毫無關聯,盡管舞蹈有時候也被看成是一種柔和的運動,但是從專業運動的角度看,它似乎并不具備任何運動學特征。心理學知識有些時候會被應用于賽后對運動員的心理疏解,特別是在經歷重大比賽之后,但也僅僅是針對患有心理問題的運動員,比如斯諾克球手羅尼·奧沙利文曾經就因為心理問題而尋求過心理專家的幫助。但當我們因某種原因或基于某種目的將身體運動能力,特別是協調性,與舞蹈和心理聯系在一起后就會發現,舞蹈心理治療對實現這一目的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所以當舞蹈成為協調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運動系統后,那些舞蹈教育家和理論家們便會很大概率能夠挖掘出更多、更久現實意義的舞蹈功能,比如價值取向、認知、發展、教育、娛樂、交際等。
價值取向集中在身體與精神力兩個方面,對應著發展、改善、維持、恢復和自我實現等屬性。價值取向在促進身體健康發育、促進審美需求與情感生成、促進思維能力形成與發展、促進自主意識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價值取向在整個過程中的表現在受到一些主觀或客觀因素影響后,會朝著復雜化方向發展,如身體機能的弱化、自身優勢的不確定性、自卑感、知識貧乏、習慣及偏好等。
認知功能被視為一種具有發展舞蹈能力的知識體系,在科學的物理、心理和精神等層面的實踐與完善行為作用下,個體在舞蹈活動中可以保持和維持自身的健康,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多個維度的滿足。
發展功能對個體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健康發展均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生理能力主要包括:柔韌性、力量、速度、敏捷性、靈活性、耐力以及協調性;心理能力主要包括智力、審美、精神、認知、情感、意志以及性格。
在自我教育需要及舞蹈系統訓練需求下,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對個體的教育,其中在舞蹈文化層面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對自身能力的客觀評估;培養自身良好的健康意識與積極的情感態度;提高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及培養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等。
放寬觀察視野我們會發現,舞蹈本身是具有幫助舞蹈者放松身心、恢復生理機能與精神力功能的,所以人們通常會將它作為一種消除疲勞和釋放負面情緒的娛樂活動。從這個角度看,舞蹈是具有娛樂性功能的,滿足了充分休息、有趣的休閑活動,以及一般改善的需要。
舞蹈的多功能性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意義與價值還體現在交際層面,這與它本身的特殊表現形式也是有很大關系的。在交際功能的發揮下,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會不斷縮進,并且隨物理距離的縮進,心理距離也逐漸拉近,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有助于團結意識與精神的生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們的性格特征。
舞蹈心理療法是在以舞蹈功能為出發點,同時結合人們身心問題而被創作出來的。它其實是一個心理治療過程,也會被看成是促進個體發展,及個體與群體發展的系統,但整個治療過程需要在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的指導下去完成,所采用的主要治療手段就是舞蹈。
舞蹈心理療法的原創者之一,美國舞蹈教育家瑪麗安·查斯在她的舞蹈教學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在所有參與治療的個體中,有超過95%的個體對情緒表達更感興趣,而非舞蹈本身。于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瑪麗安·查斯在她的治療課上開始專注于鼓勵治療者去進行自我表現,或個體至今的交流,或團隊之間的互動。相對的,中間所涉及到的舞蹈技術不再以較難的形式呈現,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簡單的動作。這樣,治療者便可以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情緒表達上了。從效果上看,治療者的治療主動性和積極性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們的幸福感也得到了相應的增強。從她的治療方法中我們可以看不到,舞蹈心理療法的核心思想不是表現藝術,這在一定程度上便降低了參與標準,從而使舞蹈心理療法極具普適性。
國外不少研究結果表明,以舞蹈運動作為治療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大腦多項功能,如理性、動覺、音樂和情感。通過舞蹈心理療法對人體大腦功能的刺激,間接促進了個人智力、運動能力、藝術審美、性格特征、精神和心理狀態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改善。因此,舞蹈心理療法多功能性得到體現。但需要指出的是,舞蹈心理療法的過程并不是治療師教或要求治療者如何去做的過程,而是一個引導過程,這與舞蹈運動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鼓勵自由的運動和表現力,伴隨音樂促成身體的自由擺動,放松呼吸,著重培養治療者的自我藝術創造力。創造力作為創造新事物的活動過程,其首要基礎是充分的自我思考,可見,舞蹈心理療法也具備很強的創造性。
隨著舞蹈心理治療被納入進醫學領域,對治療師的從業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業標準也逐漸趨向科學化與規范化,特別是在專業知識和治療能力上,因為它們對治療效果有著直接影響。當前,國外對即將從事舞蹈治療師工作的人的要求是,必須要先獲得本專業碩士學位,學習期間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實習、獨立治療和監督以及體驗和理論學習,且時間必須不得少于兩年。碩士畢業后,治療師們在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與一定的舞蹈能力情況下,通過專業協會的考核以注冊舞蹈心理治療師。最后,在專業協會監管下完成必要的教育以及一定時量的臨床實習監督。
結合具體舞蹈心理治療活動,我們將整個操作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首先是準備工作,治療師通過治療前的熱身活動與治療者建立起無障礙交流與支持的關系,其中包括身體與心理,如要求治療者能夠跟隨治療師進行肢體擺動。
其次是發展,即治療師以口述的方式去引導治療者進入到自己的潛意識中去,治療者伴隨著柔和與舒緩的音樂進行開放式想象,以喚醒自己身體的感覺,從而實現自我動作創造,如發現不協調的肢體動作需要進行及時矯正。
然后是形成,要求治療者保持身體的感覺和動作的持續,通過相互溝通覺醒自我意識,領悟身體與心靈之間的聯系。
最后是總結,即對整個活動過程見解和意義的討論和總結,并準備結束。
目前,舞蹈心理治療已成為一門科學,但正如其他任何一門科學一樣,對它的研究還需要持續下去,因為在實踐過程中,治療師必然會發現更多需要追問和解決的問題。并且我們也需要注意到,舞蹈心理治療雖然具有很強的普適性,但從各國的實踐過程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會因社會環境、教育環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關于這一點,在當前的研究中已取得初步成果。
舞蹈心理療法在歐美國家獲得極大的認可和普及,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主要原因是他們具有規范、系統與科學的舞蹈心理療法理論知識與實踐方法,并成立有專業組織機構,如美國舞蹈治療協會、英國舞蹈運動心理治療協會等。但它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并且從當前研究進度和實施力度看,將長期處于起步階段,這除了與環境建設有直接關系外,比如專業組織機構缺失、資源的匱乏、規劃且科學化系統的缺少等,還與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單純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以及站在治療的立場來看,舞蹈心理療法對舞蹈功能的普及與實現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并且對舞蹈藝術的發展也是極為有益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舞蹈實現大眾化和形成科學系統的解決人類生理、心理問題的治療方式。但若將其他一些客觀因素,特別是那些對其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的因素考慮進去后我們會發現,要使舞蹈心理療法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與進一步的突破,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