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園林版《浮生六記》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郭怡辰
(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4)
傳統旅游模式已無法再滿足人們需求“旅游+”的趨勢迅速發展,尤其是“文化”+“旅游”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沉浸式旅游演藝作為其中的重要分支,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產業開發特色成為了促進文旅融合向前的重要抓手之一。
園林版《浮生六記》融合了沉浸式表演與實景表演兩種藝術形式,改變了傳統昆曲囿于劇場或廳堂舞臺,以虛擬道具和場景進行演出的模式。它依托實景山水園林、亭臺樓閣,使得觀眾可欣賞表演甚至是參與到表演之中,沉浸于觀演互動的魅力,一邊聆聽昆曲的優雅曲調,一邊領略園林的詩意之美,變“走近”為“走進”,變“感受”為“參與”,變“觀看”為“沉浸”,以新穎的方式體驗著中國傳統戲劇的無窮魅力。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 年)的自傳體散文,被學者們譽為“晚清小紅樓”。其內容講述了蘇州夫婦沈復、蕓娘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生活。他們舉案齊眉、相近如賓,期望能夠“布衣菜飯,可樂終身”,卻因貧困和封建禮教壓迫飽受煎熬,終致理想破滅。
園林版《浮生六記》將演出地點定為原著中沈復夫婦避暑、賞月的場景地——滄浪亭。編劇周眠擷取原著片段加以改編,分春盞、夏燈、秋興、冬雪、春再五折。并且為了適應沉浸式的藝術表現形式,增強演出的代入感和真實性,編者還新增了王二和俞六兩位仙人下凡度人的情節,以帶出夫婦二人的生活和觀眾在滄浪亭內的觀賞線路。此外,為了適應不同的演出環境,創作團隊還設計了四個不同時長的版本(一小時全本、半小時精華版、雨天全本和雨天精華版),突破了傳統戲劇固定刻板的模式,使項目在保證藝術質量的基礎上更加符合實際市場需求。
昆曲入園林,在園林中構思,醞釀,傳播?!独デ房颊摗分杏涊d,元代文學家顧瑛于昆山西鄉建“玉山草堂”園林,在此招集四方賓客弦歌相敘,餼館聲伎,冠絕一時。園林中的昆曲表演巧借園林之景的同時,也成了園林中的美妙景色。
園林入昆曲,這其中的風花雪月、春夏秋冬成為昆曲創作中的重要素材,演化成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這一方面體現在眾多以亭臺樓閣、花草樹木來命名的戲曲題目,如《牡丹亭》、《西園記》等。另一方面,園林作為重要意象,成為戲曲藝術創作中表情達意,推動情節的重要元素。在園林版《浮生六記》中,看官們在仙人引領下,循聲前往滄浪亭的不同角落,聞妙香室、面水軒、明道堂……參與到沈復和蕓娘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浪漫人生。
建筑學家陳從周曾言,江南園林與昆曲的曲境互相依存,“曲境就是園境,而園境又同曲境”。蘇州園林與昆曲之所以能相交相融,正是在于兩者美學的共通性。
1.虛實相生,創設意境
從園林藝術來看,“園林建造往往是通過恰當的空間布局,建成層次豐富、疏密得當又耐觀耐游的景觀;景觀透過與虛空的融合‘由虛呈靈’使物象轉生為氣象,進而通過對審美想象空間的激發與開拓,促成心境契合,氣象化為意象,創造空遠靈動、含蓄蘊藉的意境空間?!睖胬送ぶ星刍乩葹閷崳e落景致卻為虛;怪山蔥木為實,水中倒影卻為虛,呈一種虛化、意化的美學特點。從昆曲藝術來看,昆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典型代表,其創作也具有典型的“虛實相生”的特點。明代王驥德說:“劇戲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以虛而用實者也。以實而用實也易,以虛而用實也難?!睉騽∥谋緞撟鞑槐亍耙话逡谎邸睆褪觥皩崱?,而是需經典型化的藝術創作手法化為“虛”。除文本外,戲劇表演也體現出鮮明的虛實結合特點即“程式化”的特點。演員在只有一桌二椅的傳統戲臺上便能上演千軍萬馬赴戰場、大風大浪渡長河等情節,觀眾需要憑借演員形神兼備的表演展開聯想和想象。
園林版《浮生六記》在保留傳統戲劇“虛實相生”的美學特點的基礎上,又結合實景演出的性質打造了更深刻的“意境”體驗。觀者被園林中的湖光山色環抱其中,與演員僅一池或一欄之隔;傳統戲臺被分解成了廊橋、亭臺等,再加上花草樹木的點綴,使得原來平淡刻板的戲臺變得多彩;情節也可根據自身需要安排在不同的景色中,利用差異化的環境營造出更加貼合劇情的審美效果。滄浪亭與昆曲,園趣與曲韻在“虛實相生,創設意境”中找到第一個共鳴點,景、音、聲、情、韻達到圓滿了和諧與美的極致。
2.天人合一,自然天成
“天人合一”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人與自然相輔相成,和諧統一。古代文人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為求心靈寄托與精神超脫,夢想游遍名山大川。而夢想并非人人都可實現,于是便以造園的方式將山川草木置于庭院之中,開辟超越塵俗的清心養慮之地,滄浪亭就是其中之一。它園外三面環水,園內則以山石為主景,連合復廊及亭榭繞圍一周。園林版《浮生六記》將園中復廊作為重要演出場地之一。廊中有墻相隔,隔墻上筑有漏花窗,內外景色可以相望,這樣的巧思既成全了園內借水成景的愿望,又隔絕了河對岸城市的喧鬧,體現了“大隱隱于市”的古人情懷。
如果說蘇州園林是“天人合一”傳統藝術精神的典型代表,那么昆曲所追求的則是“妙在水到渠成,天機自露”,“最忌無因而至,突如其來,與勉強生情,拉成一處?!痹谒囆g內容和形式上拒絕粗淺和俚俗,以自然和諧為目標。在園林版《浮生六記》中,園林化為自然的演出樂器:流水化作琴弦,山石化作打擊,花鳥蟲草化作合唱,風吹草動化作交響,再合以三五件中國樂器,便以極簡主義的方式共同來演繹出自然之聲。
“沉浸式戲劇”的概念起源于英國,前身是戲劇家理查·謝納克所倡導建立的“環境戲劇”。它強調觀眾對劇情的現場體驗,突破了原戲劇表演中舞臺和觀眾席分列開來的傳統。而相比于沉浸式戲劇這個“舶來品”,實景演出則是由我國梅帥元及其團隊創造的一種誕生于本土的旅游演藝類型。它強調以真實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為演出舞臺或背景。園林版《浮生六記》將“沉浸”元素與“實景”元素相結合,以獨特的戲劇表演形式以及被重構的觀演關系,使作品擁有了鮮明的藝術特點。
1.觀演關系的互動性
觀演關系是戲劇的核心要素之一。戲劇學者盧昂教授在《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融合》中概括到:“所謂的戲劇觀演關系主要是指演出場地(環境)的結構形式所決定的演出者與觀賞者之間的特殊的審美關系。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演出場地;二是演出者與觀賞者審美關系的性質。它的改變反映了人們對戲劇本體或核心本質的探索。”本文主要從后者,即“演出者與觀賞者審美關系的性質”入手研究園林版《浮生六記》中的觀演關系。
在傳統戲劇中,舞臺上的演員往往是演出活動的主導角色,觀眾則作為單純的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使得戲劇感染力總是在情感傳遞中不自覺流失。而在沉浸式表演中,觀眾變被動為主動,觀演區的格局在更平等的交流中消融。這種消融使觀眾與演員能夠更好地在互動中交流情感,也更易于觀眾對故事內容和演員表演產生共鳴。
2.想象空間的擴展性
沉浸式實景表演能夠以全感官調動的方式幫助觀眾在演出空間中進行感官整合,為展開想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這在于“空間不只是一種物質性存在,也是一種文本式的藝術作品。由于自身的‘場’性,空間對人的影響無法通過符號來傳遞,必須通過整體性的身體體驗來傳達?!?/p>
當園林版《浮生六記》在空間中呈現,就擁有了空間的現場性,它不再局限于調動觀眾的視、聽覺,而是將目標擴大到視、聽、觸、甚至味覺。當沉浸于演出中的人們發現自己真實所處之地,與心靈所處之地產生差異時,便會產生強烈的興奮感和刺激感,留下深刻的想象回憶。人們借由想象走進并慢慢沉浸于沈復和蕓娘志趣相投、柴米相依、真心相守的感人世界,在腦海中不自覺的形成相應的時間觀和空間觀。然而,想象和真實的差異又讓人感受到認知斷裂,這種難忘的體驗深深印刻在人們心中,如孔子聞《韶》樂后“三月不知肉味”。
3.藝術表演的自由性
沉浸式實景表演給觀眾帶來新奇的審美體驗的同時也為表演者提供了更多藝術創作過程中的自由、靈感和挑戰。如園林版《浮生六記》中,多次出現生動有趣的“現掛”(演員根據演出的實際情況,在適宜的情境里,聯系當時當地發生的事件,現場進行即興發揮)。它是與觀者交流最為密切的地方,也是“浸入式”表演的集中體現,因此十分關鍵。演出序幕,“來?!焙汀昂上恪弊叩接^者中,隨機發放名帖,并與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展開跨時空的自由對話。演員在臺詞、身段等方面不必局限于傳統劇式中的一招一式,只以營造古典氛圍為目的。
另外,園林版《浮生六記》的表演空間不再局限于一隅,這既應合了蘇州園林“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的造型特點又為演員表演提供了更多空間自由。演員在前景舞臺表演的同時,其他演員可在后方或側方的舞臺表演,前后應和,相映成趣,既充分調動了觀眾的視知覺,又可實現電影中的蒙太奇效果,使演出的藝術魅力倍增。如一幕戲中,沈復居假山之下,而故去的蕓娘化作靈魂居假山之中,兩人看似近在咫尺卻只能隔空互訴衷腸,營造出一個因愛感天動地,人神同心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園林版《浮生六記》自2018 年推出以來,共上演了170 余場,已破了國內新編戲曲記錄。過去被稱為蘇州園林中“冷園”的滄浪亭逐漸熱鬧了起來,曾經“高冷”的昆曲也收獲了大批新粉絲。一部戲變成了兩個文化遺產創新的孵化、呈現和推廣的平臺。可見,文化遺產不僅需要一代代觀賞者和傳承者,更需要一代代敢于創新,敢于突破的創造者,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老的園林、昆曲等更多藝術珍寶定會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