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浩稼
(延邊大學,吉林 延邊133000)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有據可考的中國音樂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關于音樂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會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詞曲創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各種音樂形式與內容可以幫助作者進行人生觀的表達和思想精神的傳播。因此,將高校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合理的選擇音樂可以對學生的是非觀念進行培養,通過歌曲中所要表達的人生哲理以及思想內涵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此同時,通過欣賞音樂學生可以了解到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風俗人文,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大多采用“說教式”的教育方式,相比較而言,音樂教育則有很好的靈活性和參與性,教學形式較為多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二者看似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但實際上兩者之間的關系緊密而微妙。在思政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稍不注重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效果就會很不理想,這樣并不能很好的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果能將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結合在一起,進行改革創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改善課堂氛圍,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求知。
當前,在高等院校,經典的紅色歌曲依然可以發揮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由于經典紅色歌曲通常是利用鮮明利落的節奏,優美而生動的旋律來傳達情誼,因而可以使學生很快的沉浸到音樂中,直擊學生的內心情感中心,使其深切感受到歌曲所要表達的內涵。諸如《英雄贊歌》、《紅梅贊》等革命歌曲向人們展現了革命先輩甘愿奉獻,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南泥灣》展現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熱烈的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場景,每當我們聽到這熟悉的旋律,仿佛又回到了那邊熱血的土地上。《我和我的祖國》歌詞慷慨大氣,旋律富有感染力,尤其鼓舞人心。《團結就是力量》曲調朗朗上口,使人精神振奮。經典歌曲中不僅蘊藏著自強不息的堅韌精神、還有沉甸甸的愛國主義,當這些經典紅色歌曲縈繞在高校思政教育課堂中時,會牽引著莘莘學子回顧過去的革命歲月,從而最大程度地鼓舞其斗志、提高其精神境界,深化其道德情操,培養學生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心,繼而形成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大學生應該清楚認識到自己肩上的擔當與使命。
受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很多情況下高校的思政教育仍處于一個滯后的狀態,往往是學生已經出現思想問題時,才會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政輔導,并沒有準確的做到提前預防。當學生的消極思想已經產生時,思政的教育影響力則會降低。而且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偏重于“教”,而忽略了“育”的重要性,這種情況則會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從而導致思政工作變得被動。
目前,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精神方面的追求卻越來越缺失。人們需要一種精神或者是信念來支撐自己的內心,而現實中存在一部分學生缺乏理想信念,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價值。其實他們也渴望得到一些心靈方面的引領,但由于當下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使他們不斷的產生自我懷疑。很容易就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致使一部分學生產生了“逃避責任”“只圖一時爽”等想法,這不僅對高校學生本身成長及發展非常不利,還會給社會帶來隱患。在高校的音樂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缺乏專業音樂指導幫助的情況,原因之一是專業音樂教師數量上的不足,二是音樂教學與其他的傳統課程相比,較為依賴教學設施,因此,教學設施的不足也成為創新融合的一種阻礙。
在進行音樂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時,要充分認識到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弊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以期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合。
將音樂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是一種很好的創新,二者都擁有著非常龐大的理論體系,也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如果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將會有很多的創新形式。這就需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思考,研究出有效的融合方法。例如,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的迅速普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來展示教學內容,將音樂通識課和思政教育課程巧妙的綁定在一起,比如將音樂課程作為思政課程的課外延伸,思政課程中包含著音樂教育,音樂教育中滲透著思政課程的內容,二者互相融合。教師也可以通過社交平臺在課后與學生進行互動,將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促進教學效果。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內容,公眾號中可以配上表現思政內容的歌曲作為背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為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價值,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得音樂教育可以發揮自身的德育功能,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道德素質的提升。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主導思想與教育創新之間的平衡性。對活動內涵進行充分挖掘。例如組織開展音樂主題教育,選取一些正能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歌曲、紅歌等,先讓學生聆聽音樂,體會音樂的內容及內涵,隨后由專業人士對歌曲進行講解,提升學生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使學生的內心接受音樂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并將歌曲中所蘊含的思想與精神帶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傳統的經典歌曲固然很有力量,但也不能忽視當代流行音樂中仍存在許多能夠帶給人們正能量的精品。相比于傳統音樂,流行音樂則更容易使學生接受。流行音樂的旋律、歌詞更適合當代學生的審美水平,因此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果在課堂上播放流行音樂也可以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充分理解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歌曲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聆聽到優美的音樂旋律的同時,更好的掌握思政知識,以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高校中將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歸根結底所要面對的對象是學生,采用的方式方法要適應學生的接受程度。
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了解當代學生的生活習慣、認知習慣,在此基礎上制定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
其次,在教育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也非常重要。教師不能一味地以教師的姿態來進行說教,應深入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真正的想法,尊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思教過程中,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最后,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展開,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充分的發揮課堂效率。也可以在課后布置一些開放性的思考題目,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面對當下高校音樂資源不足的情況,應加大對音樂教學資源的投入,除了滿足音樂專業學生的需求之外,還要滿足全校師生的基本需求。在教師引入方面,要滿足學校整體的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資源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加強音樂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根據學校自身情況,打造一支結構科學,分工合理的教師隊伍,充分的融合兩個學科。在此基礎上,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從認知目標、情感目標、行為目標三個方面切入,通過科學的評價方法和完善的評價制度,有效判斷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價值和成果。
總而言之,高校應當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加強思政教育和音樂教育的進一步融合,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