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白敏
(重龍鎮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資中 641200)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國家經濟建設逐漸趨于平穩化,人民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標準越來越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的重要性越來越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尤其是在降低城鄉落差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以及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提出了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依據當前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同特點,急需制定出不同的完善服務體系的方法。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國家在基層群眾的建設,需要不斷強化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為了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多方面做出努力。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面相廣大人民群眾的,覆蓋全社會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其建設進程主要是由國家總體調控的,主要依據社會文化發展進程、市場建設導向和基層群眾需求來做出適當的調整。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如何實現創新發展,是當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大難題。公共文化其實體現的是一種國家文化,公共文化建設的情況直接關乎著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為了在國際舞臺上樹立國家文化自信,一定要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當前,公共文化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多領域、全方面發展的良好態勢,文化服務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多精神層面上的富足感,人民幸福感不斷提升。
為了進一步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人民精神文化建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思想,不斷健全城鄉居民的文化服務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在吃飽穿暖的同時,精神需求也能得到滿足。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創新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與獲得文化的權利,是以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為最根本遵守的原則,在建設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與均等性。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發源地,群眾的主動參與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的基礎與動力。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理念上,首先要堅持樹立“文化愛民”的群眾觀點,正確定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主體。
“文化愛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的理念具體要求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工作,即提高服務意識,深入基層服務人民群眾,轉變傳統政府高高在上的工作方式,主動深入基層,將工作的重心下移,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于大眾,使群眾更加便捷、普遍地享受文化服務,使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覆蓋更加廣泛。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文化的主體,豐富文化服務形式,倡導群眾創造、群眾參與、群眾交流和群眾開發的文化服務理念,由人民群眾決定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與活動,將公共文化服務參與由政府主導轉變為群眾自覺、主動參與的公民行為①。
加強文化建設的“均等性”,要求政府重點突破解決城鄉文化和區域文化差異性的難題。當前,國家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就意味著不同地區的文化服務或同一地區城市和鄉村的文化服務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因此,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但建設理念和建設思路應當依據不同建設區域的文化發展特點,因地制宜的創新文化服務體系的理念。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傳統上是以政府為主導,以政府的決策為工作標準。這也就造成公共文化的單一性、固定性和空泛性,容易導致文化的滯步不前以及與群眾需求的脫節。文化服務建設的主體應該是人民,應當在充分考量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建設需求的情況下,綜合考量國家文化建設發展需求,依據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和市場經濟建設水平,創新文化服務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廣泛開放文化供給面,一方面滿足不同類型的文化服務受眾不同,具有不同的公共性的特點,另一方面也避免政府文化管理失靈或者市場失控而導致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混亂,使公共文化的服務的供給模式實現優化與平衡。
要實現文化建設的平衡發展,必須講農村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政府應當大力扶持農村文化建設,在農村居民物質生活水平上升的同時,確保精神建設跟的上,逐步縮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異。
市場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服務供給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為原則,將文化公共服務的經營市場化,充分發揮市場在公共資源優化配置的積極作用,引導社會各層面、各方面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鼓勵社會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服務建設,獲得社會資金支持,吸收各方文化服務上的優勢與優點,實現公共服務體系的活躍與優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時期,企業逐漸成為補充政府文化服務職能的載體和承擔者。企業與政府或者文化相關事業單位相比具有更廣泛的資源和受眾主體,并且具有較強的市場生產力以及競爭力,解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的資金問題。
企業是由人民組成的不同職能范疇的文化團體單位,企業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能夠有效地激活公共文化創新發展的市場動力,幫助政府公共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與供應、公共文化網絡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文化資金和文化相關人才技術的支持以及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整體基本框架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例如企業參與文化研討會,參與文化資源的開發與經營,主辦公益性質的文藝活動和宣傳活動等,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積極參與的文化服務產業鏈,構成市場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經營市場,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經常出現的資金困難以及文化潛力挖掘困難等問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市場的活躍②。
目前,社會普遍承認非政府組織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工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除政府和市場之外建設和治理社會的一大中堅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上將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積極地調動起來,能夠有效彌補政府與市場的缺口與不足。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上正確引導和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宣傳與扶持,推動社會各界的社會服務責任意識的增加與發展,幫助社會公益性、慈善性的非政府組織發揮其作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不斷進步。
各地區的文化服務部門是完善文化服務體系的主力軍,然而,大多文化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并不清楚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難以抓準工作重心,多地區的文化服務單位難以在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改進地區文化服務部門的現狀,需要不斷完善選人用人機制,提高審核標準,逐步培養出一批具有公共服務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服務團體,建設更為年輕化的團體。加強基層鄉土文化建設,選拔民間的文化隊伍,發掘民間文化藝術突出者,充分發揮民間團體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促進傳統民間文化在新時代的繼承發展,充分利用媒體平臺,讓更多人認識到中國大地上多元的文化藝術,培養新一代的文化建設者和傳承者。
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受政府職能和工作能力的約束,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單一,更多的是以代表學習再進行普及的方式,文化服務面狹窄,服務能力較低,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因此,以政府為主導,聯系社會企業以及各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共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調動各方優勢,公共探索文化服務的新形式。例如采用文化下鄉、藝術匯演、示范學習等形式和途徑,結合本地優秀文化資源和民族特色,積極推進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形成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等各參與層面的共贏。
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在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渠道多種多樣,傳播速度也大大提高。多多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可以有效提高文化服務效率和創新服務手段。結合新媒體平臺,完善文化服務的信息采集模式,加強對人民群眾文化服務反饋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各地文化服務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公開的公眾號、微博或者APP,設置專門的居民評價平臺,及時收集公民不同階段的文化需求和對當前文化服務建設的改進意見等。以便做出及時的建設調整,改變舊時無依據,不親民的亂服務現象。
此外,健全文化服務的評價機制,在公共平臺上發布文化服務活動的信息,鼓勵人民廣泛參與,并在結束后充分收集網絡平臺上針對不同文化服務項目的評價信息,以人民滿意度為導向,真正形成令人民滿意的文化服務模式。
綜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是由國家、社會、市場和人民群眾等多個取向來考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除了政府的工作創新,還需要結合社會多方面的能力與資源,充分考量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狀況,堅持以群眾文化需求為核心,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與持久化,使公共文化服務真正實現其服務功能,引導人民群眾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教育,促進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健康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自信。
注釋:
①劉廣.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4(2):14-19.
②許斌.試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創新[J].大眾文藝,2018(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