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慶嶺
(山西省衛生健康委發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4)
在新聞信息傳播階段,攝影過程是一個相對系統和封閉的過程,新聞以圖片的形式即時捕捉發生的事件,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傳播給公眾。攝影圖片是新聞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新聞①攝影中圖片表達的過程就是視覺感知的過程②。
心理學中的格式塔法則包含了對人的視覺過程的闡述和分析。在人類接觸事物的初始階段,人們以視角為切入點,逐漸對事物產生感官認知。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攝影構圖方面,通過畫面幫助受眾了解新聞信息,利用視覺原理進一步完善新聞攝影中的構圖模式,從而有效地優化新聞傳播效果。
對于攝影構圖來說,言簡意賅的說,就是對畫面的布局和掌控。中國近代的民主戰士“魯迅”先生曾說過,“因為不能修辭,于是也就不能達意”。攝影的畫面如何更好的表達出希望傳達的意境,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構圖顧名思義就是構建圖片的架構,本質上就是在解決畫面上的各種客觀聯系,將其有機的組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③。
針對攝影而言,構圖是力求在線條、影調以及形象上的調和關系,通過對形態的對比,以及運用節奏和平衡統一達到創造一個和諧的畫面的目的。換句話說,構圖就是攝影家把現實存在的物體通過手法讓其變成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物體,這種手法體現在具體的手法和技巧當中。通過構圖的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轉化成了表現形式,作者的藝術思維得到了再現;通過構圖,作者把自然界中大量散亂的構圖要素組成了一個可以理解的整體,觀眾可以通過畫面領略到創作者所體會到的諸多的諸如興奮、崇敬、同情等感情。
誠然,構圖的合理就是一幅合格作品的基礎。優秀作品的邏輯性強,條理清楚,輕重緩急分明,主題明確,構圖賞心悅目。相反,就會影響到作品最后的效果,使得作品雜亂無章,缺乏條理,不能明確的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內容。一名記者需要有明銳的眼睛,面對需要拍攝的一切物體和人,在使用相機進行記錄之前,最先需要考慮如何將這個場景更加真實和具有表現力的展現在觀眾和讀者面前。所以,構圖就變成了需要去深思熟慮的一個問題。新聞攝影別于普通攝影,在構圖上有自己別于其他攝影門類的特點。
攝影作品的主次關系攝影作品的主客體是作品主題的體現,即主體。主體在作品中起主導作用,是控制全局的關鍵,是畫面存在的基本條件。如果一個作品失去了主題,就失去了畫面的意義,這使人們無法正確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主體,視覺印象就會分散,主體就不會突出,主題就不會被表達出來。同伴對主題進行了烘托,并解釋了主題與構圖情節之間的聯系。主題和同伴是主次之分,所以在作文中不要本末倒置。
主題是新聞攝影構圖的核心,在畫面中起著主導作用。畫面中主體的位置有幾種不同的構圖方式。以下主要闡述新聞攝影構圖中常用的幾種表達方式:
“黃金分割點”是說如果物體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那么就會產生一種美感,將整體分為大小不均的兩個部分,所占多數部分與所占少數部分的比值為1: 0.618 或1.618: 1,就是較大部分為整個部分的0.618。0.618 無論是在藝術節還是在數學界都被公認為最美的比例數字。達到0.618 這個比例是最能喚起人美感的比例,所以叫“黃金分割點”④。
通過實踐可以得知,在畫幅為4:3 的傳統畫框中,采用“黃金分割”原理可以得到四個刺激視覺感官的點,其中A 點所具有的誘導力最強,其余的幾個點由B-D 依次減弱。這些點接近邊緣的“黃金分割點”,就比較容易得到讓人感到舒適的美感。“黃金分割點”被應用在各種藝術品的創造當中,“黃金分割”現在變成了創作的基本規律,在造型設計學、雕塑學、繪畫藝術中被認為是追求美的共識。而在實際的攝影作品中,“黃金分割構圖法”經常被我們無意識的使用。如我們在旅游經典拍照的時候,習慣上會把拍攝的主體放在圖像的左邊或者右邊,這個位置大概是黃金分割點附近,而沒有選擇將被攝主體放置于圖像的中央。再如,在一些電視的直播報道當中,主持人或者記者一般都是站在屏幕或者取景框的一側,而不是選擇站在圖像的正中間。這些構圖的法則都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使用到了“黃金分割點”。
“對角線構圖法”顧名思義就是將主體放在畫面的對角線或者靠近畫面對角線的位置之上,通過這樣可以提高畫面的容量,并且能夠增加更多的線條和透視關系,這樣做可以讓畫面更具廣度和深度且更加平穩。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對這種方法使用的比較多。打個比方,在一些具有隊列性或者可以進行排列的圖像中,攝影師就經常使用這個手法進行拍攝,同樣這種手法在一些媒體的會議報道中也較多使用。有時是為了突出二者的對立關系,也會采用“對角線構圖法”。如《饑餓的女孩》這一幅作品是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拍攝,并且在1994 年榮獲媒體界的最高獎項“普利策獎”。圖中所體現的就是被饑荒肆虐的非洲大陸,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在她的背后有一只饑腸轆轆的鷹。在突出垂死小女孩的同時,畫面自然的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到她身后的禿鷹身上,讓畫面的構圖更具形式美,更吸引人,更震撼觀眾的心靈。
新聞構圖和自然風光中比較多的用到了S 型構圖法。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拍攝蜿蜒曲折的萬里長城呈現出S 型的曲線,所呈現出長城的長度和歷史厚重感,隨著視線的邊遠,長城的長度從視覺感受上得到了進一步加長。風景攝影也運用到S型的攝影手法,主要可以用來表現小路、小溪等曲折蜿蜒的形象,也就是帶給我們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艷,又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隱喻。
通過運用人、物體、景色來構建圖像的手法被成為“三角形構圖法”,三角形的三條邊是由三條線互成角度形成的,然而不同的線條組成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所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正三角形,就好像金字塔一樣,它的底邊與畫的橫線平行,兩條一樣的斜邊向上走,它的尖端有一種向上的趨勢。在新聞的攝影中,正三角形的構圖是最穩定和可靠的,給人一種心理上穩定、扎實、無法動搖的穩定感。與正三角形比,反三角形的效果截然不同,它屬于最不穩定的“陀螺型”,陀螺盡量在旋轉的時候保持穩定,而在靜止的時候多是處于不穩定的情況,所以它有很強的不穩定性,此構圖多運用在體育運動的新聞拍攝。
“對稱式構圖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構圖方法,屬于中華民族內核的一部分,主要體現在多種藝術表達方式里,“對稱式構圖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安定和諧的神往和探求。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在會場攝影等方面可以發現“對稱式構圖法”,我們習慣于把人物放在畫面中心,采用對稱構圖的方法,將花燈變成陪襯、人物設置為主體,運用“對稱式構圖法”的方法,不但兼顧了美觀和藝術表達,所以人們對主體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過來。
新聞事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理場,作為攝影師就是將物理場能夠客觀且真實的呈現在觀眾或者讀者面前。新聞攝影追求的是有獨特意義的瞬間,在新聞事件中有一個專業名詞是“抓取典型瞬間”,而且還是新聞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行為。新聞事件的特征性決定了其特有的整體觀念。攝影表達了攝影具體含義和性質。所以,物理場的特征指示器就是典型性瞬間。讀者對新聞圖片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內心的認知和事實存在的客觀事物的一種聯系,讀者在觀看和觀賞圖片的同時就是在理解其蘊含的信息。在解讀的過程中,讀者和讀者通過視覺將另一種自己所經歷的事件與自己所看到的事件進行關聯,從而得到自己對于現在所看到的事件的理解,在自己的思想中形成對新聞事件的某種表征。根據巴甫·洛夫的神經反射理論,心理場與物理場取得聯系的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視覺和思維的神經元之間建立神經聯系并引發聯想的過程。
由于人類的生活環境的狀態相差不大,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各種事件也相差無幾。所以物理場和心理場的關系有一定的規律可言,這體現在新聞攝影中信息的呈現手法和解讀讀者心理的相似性上。如在展示農業生產,夏播時拍春耕秋收冬收。當讀者看到農民在雨中牽著水牛在濕透的田地里勞作的畫面,馬上就會聯想到春耕。展示工業生產,拍噴濺鋼水,工廠生產線,讀者看到這些工作設備,馬上會想到熱火朝天的制作現場。觀眾和讀者之所以產生這些聯系,是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些場景,心理場和物理場之間取得較為穩定的聯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刻板印象。當讀者看照片時,由于固定、集合的作用,會觸發聯想,在頭腦中形成對應的感知。這為解讀新聞的拍攝中的一些拍攝方法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學解釋。
新聞的攝影技巧不僅體現在如何處理好主體和陪襯體上,更重要的是對線條、色調、質感的把控和掌握,攝影不僅是技巧方面的藝術還會涉及到攝影的道德、文化觀念、思維方式、畫面表述、時空觀念、主觀營造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攝影場景下,每一張值得觀眾細細品味和稱贊的照片都經是攝影師細細打磨以及一系列操作后呈現出來的,這是一個復雜而且極其花費心血的過程。
注釋:
①羅伊·R·貝倫斯,中央編譯翻譯服務有限公司. 藝術、設計和格式塔理論[J].裝飾,2018(003):32-35.
②李磊.淺談新聞攝影的構圖[J].采寫編, 2018(003):103-104.
③任偉強.淺談新聞攝影構圖與視知覺之間的關系[J].新聞傳播,2019(13).
④張嫻君.從新聞心理學的視角看新聞標題中的新聞價值[J].今傳媒,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