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玉林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玉林537000)
2020年,教育部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該部分內容中明確了藝術學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指導方向,指出了藝術學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內容。對于藝術學類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方式載入教學中,毋容置疑,這是對他們正確思想的引導與價值塑造的最有效途徑。
“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理念,而非一門獨立的課程。“課程思政”主要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類課程之中,使所有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推進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全程育人目標。作為新型課程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可以在各個層面和環節上與高校課堂教學相融合,實現教化育人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我國不同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定位不同,人才培養的目標也不同。以應用型類院校藝術類環境設計專業為例,這類高校在注重培養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立足學生本身,培養具備良好設計審美素養、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崇高職業道德的“專業接班人”。反觀當前我國高校藝術類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包含了德育的組成內容,在其教學目標中也含有思政教育的內容,在教學的落實上也設置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但意識形態的量化評估難以操作。同時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由于缺乏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注重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教學,往往把價值引導、素質培養等任務交給了單一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欠缺將課程思政要素具體深入融入到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力與創造力;而就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整體來說,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思想上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他們有自身的特點:他們大多思維活躍,自我意識較強,對于文化素質類基礎課程特別是思想政治類文化課的學習不夠重視,但是對專業技能類課程更加感興趣。正是重技能而輕素養的現狀,導致了長期以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大學生人文素質相對薄弱。
通過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能有效地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提升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自身修養,有利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為人民服務、敬業愛崗的主人翁意識,將設計的“以人為本”真正落實到實處,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與設計審美素養,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思政教育內容包含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內涵、紅色歷史等。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意識、樹立正確核心價值觀念等,使其更好地發揮自我價值,成為順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開放格局的教育環境,使我們能更多地了解和認知世界,但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意識卻在逐漸淡薄。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將隱性思政教育融入環境設計專業課堂,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師是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引領者和踐行者。一方面,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師自身要不斷進行思想提高,注重個人知識、素養與能力水平的提升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自我的思政素養、文化底蘊和科學精神,從而樹立課程思政意識,深入領會課程思政內涵,精準把握育人角度,把準思政方向,全面提升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優秀思政課教師應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師之間攜手共進,協同合作多溝通交流多開展教研活動,不斷豐富思政教育資源,幫助環境設計專業課教師提升課程思政理論功底、政治素養和育人水平,促進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思政建設能更加深入全面、精準的導入專業教學。
在思政教育基礎上充分挖掘提煉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精神文化、思政內涵和文化價值等內容,通過整合優化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并形成思政內容傳達。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應將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補充和豐富專業課程內容,使思政教育的內容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育理念和方向一致,增強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成效。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該專業課程的特點、方式、理念、價值等深入挖掘教育教學內容中能體現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中華美育精神、紅色文化等思政教育資源,發掘思政內容及形式等可應用于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育教學中的元素,并逐步形成高校環境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資料庫,以便于環境設計專業教師能有效地運用于課程思政實踐,實現思政教育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政治引領與價值引導作用,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一方面,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師應根據本專業課程特點,結合專業課程中學生存在的共性思想問題展開課程思政,運用現代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抽象的思政知識有機結合,產生情感共識。在實際教學中,環境設計專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融合思政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如當下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當代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有看直播的方式,通過“云上展覽”直播的建筑設計展,運用“互聯網+”的信息化手段,使大家足不出戶就能云游展,專家的講解印證了學生在環境專業理論課《建筑史》課程的課堂所學習知識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設計及其背后歷史的認知,同時建筑設計展中對于我國優秀傳統建筑設計作品的展現,更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悠久的歷史文化產生敬仰之情。另一方面,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師應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應根據學生需求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如以問題驅動式教學法為例:環境專業教師可緊扣課程教材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問題設置相應的設計情境,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這一過程教學活動中掌握設計專業知識內容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設計思想素養。
教學思路上,以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沉浸式的方式展開課程思政,可以在環境設計理論課程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融合古代哲學思想與現代人文精神。同時,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實踐之中,不僅是對傳統設計元素的實踐應用訓練,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環節中融入地域元素的創意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地域元素與現代設計流行趨勢有機結合的設計實踐,加強學生對設計元素的發掘與提煉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設計理念,幫助學生將課程中的知識點內化成整體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將地域元素內化成為在設計實踐中隨時可以調用的素材。環境設計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可結合校外的實踐基地,努力探索將用人單位的訴求與設計能力相融合,將團隊協作、社會服務精神、職業責任感等融入環境設計專業實踐。在環境設計實踐過程中融入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深化挖掘思創融合教學與環境設計專業課堂的相互關系,能夠將已有的知識串聯起來,相互交融,便于理解,加以運用。在環境設計專業實訓過程中,把企業公司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設計競賽等引入課堂。不同的課題項目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實踐內容,而且還能有效解決創新實踐、團隊協作等方面的問題。
在綜合考評方式上可以引入企業的評價體系,在環境設計傳統專業課程考核的基礎上適量加入課程思政效果的量化測評內容,如除了對學生的設計知識能力考核、設計實踐等方面考核以外,還應將團隊協作、設計創新意識、價值觀、責任意識等納入有效評價內容,努力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在創意任務的設計上可以以企業的設計任務為載體,確保設計實踐評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社會培養優質的環境設計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程思政”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就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而言,在專業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環境設計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加強合作并為之付出努力,深入挖掘符合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實際的育人點,努力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設計能力培養與價值觀引領的有機統一,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全面獨立的人格及職業責任感,構建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以確保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