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
湘潭市擁有著悠遠的歷史,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近年來湘潭市挖掘出了很多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2006年,湘潭市的青山嗩吶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目前,省級非遺項目共有10個,如花鼓戲、韶山山歌、湘鄉石壩鼓傳統制作技藝、紙影戲影偶制作技藝等。另外還擁有34個市級非遺項目和54項區縣級非遺項目。①
周邊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意識還很淡薄,各界對于“非遺”的關注度還很低。以跨界的社會問卷調查為例證,在106人次的調查結果中顯示,超過50%人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只是偶爾關注,另外,十分關注與不關注的人數比則接近1:2,而有志于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實踐人數僅占調查的1/6。
當前是互聯網高速發展下的新時代,而從化區內的非遺文化的傳播還是過于單一,過于傳統,局限于靜態模式宣傳、口頭傳播、肢體傳播以及存在“一次性”傳播等形式。而這些形式的傳播會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流、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較高的不穩定性,一旦在某個區域內出現傳承人流失或文化淡化等情況就會使非遺的傳播和保護受到嚴重的影響。②據調查,大部分人對非遺節目表演感興趣,這是宣傳非遺的文化的新形式,比較大眾化。此外,有59.43%的市民表示網上的信息交換和新媒體的傳播更容易引起大眾的注意力,同樣有57.55%的市民表示增設旅游項目和文化展覽也是引起關注的方式。
據調查,首先,非遺工作所需資金來源僅僅依靠當地政府財政的支持,經費總投入額度遠遠難以維持非遺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開展。其次,非遺項目自身創造經濟效益較少,也影響其傳承與發展。③少部分非遺項目自身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吸引了較多的外來資金投入,而較多的民間藝術難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進而對于政府經濟支持的需求更加明顯。這一“強”一“弱”的長久性對比,使得部分處于弱勢的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更加困難。
從現狀看,目前缺乏一個統一的開發拓展平臺,為其發展提供有效開發拓展途徑,存在“為保護而保護,為開發而開發”的狀況。這是十分不利于區域非遺文化發展的一大問題。
學校是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千百年來非遺文化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非遺進校園不失為一個值得提倡的好途徑。在校園中弘揚非遺,對于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鄉土情懷具有積極的意義。非遺文化的魅力被感知與發掘需要出口,而在校青年學生或教師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有責任。此舉不僅讓人們能接觸非遺文化,同時也能更好的宣傳好非遺文化,還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們對非遺的理解。目前,部分非遺項目已經開始進校園了,但是,可以進一步在中小學設立非遺文化傳承基地,能讓更多的學子與家長能近距離接觸到非遺文化。同時,高校傳播力度不夠。湘潭擁有13所高校教育資源,可通過公益志愿服務、高校巡回展覽、高校文化創意設計比賽等活動,把非遺文化覆蓋更多學子,在感受到非遺文化的同時,也能拓寬專業學習的渠道。
立足非遺保護利用,加強非遺主題和民俗文化村建設,推動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獨特作用。以廣東從化南粵古驛道為例,一方面依托綠水青山,打造非遺主題村落,使非遺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產業資源,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鄉村非遺保護與傳承,能夠極大地豐富了鄉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群眾找到了文化認同,凝聚了更深的鄉土情懷,增強文化自信。④不但帶來了大量的人氣、財氣,更重要的是激活了村民的心氣,恢復了古村生機,挽救了一批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更為村民展現了家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喚起鄉村青年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改變了村民思想上的固有認識,吸引了部分村民返回村從事文旅產業。
將非遺文化和新媒體相結合,利用新媒體的客觀真實、超文本性、信息海量、即時交互、娛樂性強等優勢,能打造出一批新的傳播產物,不僅可以讓古老的文化“活”起來,還能以年輕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冷門的傳統文化“火”起來,有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是新科技可以給非遺文化打造新包裝。如非遺動畫化、視頻化,促進非遺對外以新形式傳播的同時能以新的媒介給予非遺文化更多新的“活力”,真正做到非遺的“活態”傳播。
非遺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與旅游、體育、文創等結合,有利于挖掘出等多的潛在價值。以石鼓油紙傘為例,這種油紙傘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長達有600多年。在當地,為了保護和傳承制傘技術和工藝,建立了很多家傘廠。這些傘場的建立,不僅能夠將油紙傘工藝發揚光大,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元素,將無形的非遺文化轉變成為有收藏價值、紀念價值的禮品、手工藝品,借助市場的推動將特定技藝轉化為文創產品,在推動傳統文化轉變的同時也能對文化遺產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是目前國家、社會和眾多文化學者所越來越關注的熱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鄉發展中發揮著塑魂、興業、育人、添樂、揚名等重要功能,特別是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步的提高,精神生活需求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眾多,承載著歷史,但在區域內還有待更好地去推進發展,如在目前的基礎上能進一步結合社會實際地去保護與開發非遺項目,想必在日后的全國的精神文化建設之路上定會起到領頭的作用。
湘潭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欣賞眼前的輝煌,更是一份歷史沉淀下來的精神財富。非遺的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短時間能夠完成的,更非一蹴而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物力。更需要大家齊心協力,促進區域內的文化資源新發展,彰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