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樓
(肇慶市文化館,廣東 肇慶 526040)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獲取文化資源的方式日新月異,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其服務模式、服務質量、服務效率需要跟得上時代發展。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各級、各地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方面存在規模不均衡、資源不對等的區域性差異,某些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上略顯不足,且與實際需求的差距越來越大,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文化惠民方面有些文化館往往被動地開展工作,僅滿足于完成上級規定的任務,缺乏服務精神和創新動力。當前各級文化館都推出了文化惠民為主題的各種節目、活動,但若仔細審看,就會發現這些演出、活動很多都內容單一、形式陳舊、覆蓋面狹窄,試問在數字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文化產品如何能夠脫穎而出,又如何擔得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呢?沒有創新精神,沒有文藝情懷的文化服務,無論數量上有多少,也只能是工作報告上的統計數字而已,既不能吸引群眾參與,也不能樹立文化品牌,更沒法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最終只能導致文化館業務邊緣化,影響力亦逐漸弱化。
其次,在藝術培訓方面,固守傳統的開班授課模式。雖然是公益培訓,但是在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培訓渠道等方面更不上時代,尤其是無法有效采用數字手段,開展線上培訓業務。在當前這個特殊時期,很多文化館都被迫開展起了線上文化培訓業務,但很多文化館只是把程式化的培訓課程錄播后照搬到官方線上平臺而已。這種被動、倉促“上線”的方式缺少了面對面的臨場感和氛圍,加上教師的不適應,使整個課程顯得生硬、呆板,既不能享受數字媒體帶來的流量紅利,又喪失了文化館扎根群眾、貼近群眾的特點。在線上視頻、直播平臺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化館的這種“老式”數字文化服務模式亟待革新。
再次,文藝精品的創作一直以來是文化館的核心任務和重點工作,不少文化館都專門設有創作部門,但創作的優良作品較少。推動群眾藝術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文藝作品,這些精品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現代文化的載體,能否打造能夠深入人心的群眾文化作品精品是衡量一個文化館硬實力的重要指標。但是近年來,文化館創作文藝精品更多的為文藝評選服務,成為獲取職稱、業績的手段,逐漸脫離了群眾,遠離了文藝作品賴以生存的土壤。沒有拿得出手的精品,或者作品得獎之后就大功告成,文藝展演應付了事,輕視作品后續的推廣工作,是很多文化館運營中常見的弊病。
最后,除了一般的群眾文化工作外,不少文化館都承擔了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的職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的傳統民間技藝,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包括非實物性、區域性、標志性、傳承性和活態性。非遺工作跟群文工作有本質上的區別,但同時又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進,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少看到兩者成功結合的例子。尤其是那些瀕臨失傳的民族技藝和民間項目,更應該搭上群眾文化活動的順風車,產生既有傳統文化內核、又融入現代文藝元素的文藝精品和活動。
對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足的問題,文化館人應該積極應對,認真剖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群眾滿意應當作為衡量文化館服務工作、服務效能的第一標準,也應當是文化館品牌建設的出發點。要做到群眾滿意,除了依靠上級指導,還必須建立群眾反饋長效機制,讓文化館運營策略、業務方向有據可依、有路可尋。把調查問卷作為活動策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每一場演出、每一次活動后,認真收集并研究群眾評價,對質量不高、群眾反響差的項目要堅決淘汰,寧缺毋濫。上級在考量文化館業績時也不能只看數量、場次,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因為如果能夠善用網絡新媒體、新平臺,做一場精品活動的社會效益要遠大于做十次傳統節目。這樣文化館人才能放下負擔,集中力量樹品牌,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我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數字技術、互聯網應用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文化館人必須加強互聯網思維,適應技術進步和時代發展。比如在開展線上文化培訓方面,既要提升培訓內容質量,又要抓緊各大互聯網直播平臺興起所帶來的機遇。要充分利用第三方網絡平臺的流量紅利,把自建線上平臺數字服務上升為文化“云”服務。除此之外,很多文化館經過長年累積,培育了一批文藝培訓方面的骨干人才,他們有的來自志愿者群體,有的來自基層文化館、站。各級文化館可以在這些骨干當中選拔少數能干、肯干的人才,給予技術上、資金上的支持,打造并推出屬于文化館自己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紅”隊伍。
過去,文化館在精品創作時多以各個獎項的參評為出發點,以獲獎證書為目標,最終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卻難以將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是文化館文藝精品創作體系的缺陷。應當明確,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文化館在工作中首先要保障基本文化服務,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公益性、均等化、覆蓋城鄉的基本導向。這就要求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和職稱考核體系,不僅重視精品獲獎情況,還要把文藝作品尤其是獲獎精品推向社會的力度和廣度量化并作為考核的必要條件。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制度引領作用,調動員工積極性,真正給文化館文藝精品創作的發展指明方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載體,而文化館工作又跟當地的政府資源、文藝資源、非遺傳承人密切相關,如果能夠將各類資源充分融合,打造集地方風土人情、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文化旅游項目,既能夠活化當地非遺項目,又能夠提升文化惠民的層次,還可以促進旅游業發展。當然,這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還需要熟悉地方特色、人文環境和旅游資源的優秀人才隊伍來策劃、實施工作,對整合后的項目進行提升,最終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為踐行“公益服務,文化惠民”的宗旨,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發揮地級文化館的引導示范作用,肇慶市文化館通過實踐,樹立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文藝水平的文化活動品牌,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并逐漸走出一條文化活動品牌化、文藝精品創作系統化、文化培訓數字化、非遺保護與社會資源聯動化發展的路子。
肇慶市文化館組織的大型惠民項目“百姓大舞臺”已經在地開展了近十個年頭,目前已成為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文化服務通常具有體驗式、參與式、即時性的特點,我們需要提前給群眾提供一種關于文化服務項目的正確的認知導向,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樹立品牌項目能夠很好的達到這種目的,從而更能保證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肇慶市文化館在發展中能夠充分地把握群眾需求,積極拓展區域文化服務范圍,以民俗文化為基礎利用各大節日窗口,抓住勞動節、國慶節等法定假期以及七夕、重陽等傳統節日的時機開展“百姓大舞臺”文化惠民活動,既提高了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又弘揚了傳統文化,提升了品牌活動的群眾口碑。肇慶市文化館近年來還主辦、承辦了“同飲一江水”、廣佛肇清云韶原創音樂展演、“群文之光”展演等品牌活動,這些活動中涌現了一批文藝精品,通過創新文化服務機制,加大力度推廣獲獎作品,把這些精品也推上了“百姓大舞臺”,成為了常規惠民節目。未來肇慶市文化館還要打造越來越多的文化品牌項目,承擔起弘揚肇慶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優秀文藝演職人員,搭建群眾文化藝術交流平臺,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任務。
肇慶市文化館應用數字化手段開展了云公益課堂、百姓課堂、廣場舞骨干培訓班、“結對子種文化”品牌培訓等活動,其中云公益課堂聘請了全市知名專家及高校教授參加錄制,包含音樂、剪紙、美術、舞蹈四個板塊,這些網絡課程在去年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聯動社會資源方面,肇慶市文化館與廣東某大學旅游管理學院調研團隊進行了非遺項目交流合作,聯合肇慶市幾家中小學,開展了“非遺少年說——首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演講展示”等非遺進校園活動,2020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之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懷公益熱忱做文明市民——省級非遺傳承人遵守行業規范先進事跡分享會”等活動。并加入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創聯盟”,組織作品參加了各大省級文創展,大力加強了非遺活化利用;在與旅游資源聯合方面,肇慶市文化館與當地的多彩肇慶游全域數字文旅手機服務平臺策劃、開展了《走近肇慶非遺》直播活動,以及“踐行工匠精神,弘揚端硯文化”線上故事分享會,近期還準備開展《小城大匠——肇慶傳統工藝系列微視頻》拍攝制作項目。
以上非遺活動充分利用了數字平臺和先進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整合當地的文化、旅游特色資源,并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推向社會。這是地方謀求非遺工作實現突破的捷徑,也是未來文化館工作的重點方向。
總之,面對新時代、新環境,各級文化館需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自身服務水平,拓展文化服務方式和渠道,深入開展文化惠民、藝術培訓、精品創作、非遺保護等工作,切實提升文化服務效能,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