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涼山州文化館,四川 涼山 615000)
對于民族地區的文藝工作者而言,如何開展群眾廣場舞是一項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工作的文藝工作者,深受感動,大街小巷都是群眾自發的廣場舞蹈,甚至在西昌最大的一個廣場點,每一天都有上千的人參加,大家整齊的穿著彝族服裝,場面非常壯觀。不僅如此,還有全國各地的人到涼山體驗廣場舞。民族地區的廣場舞文化建設工作備受關注,像彝族廣場舞蹈,基本上都是以熱情歡快的表演形式為主,并且是在一種自然的環境和場景中完成自我享用和自我傳承,對于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從民族地區的廣場舞蹈特征入手,結合民族廣場舞蹈文化傳播途徑展開闡述,針對民族地區的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及發展策略進行全面探討。
彝族廣場舞蹈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各類文化藝術中具有舞蹈萌芽時間早的特點。隨著社會整體的發展,人們也在彝族舞蹈中增加了新的形式和內容,但是仍然保持著古老的遺風。比方說彝族的《歡樂的彝寨》舞蹈,主要就是模仿古老農耕動作,這就能夠說明其具有原始性。
各個民族居住在相應的地域環境中,這樣在此種狀況下就會產生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甚至也會形成個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1]。產生這一特點,主要就是在各民族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的長期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像彝族舞蹈中的“高蹺”、“竹馬”,就能夠充分展現出民族性特征。
對于民族舞蹈而言,其在空間上的具體表現特征就是地域性。主要就是在相應的地理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甚至其他的多種特征,也會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2]。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廣場舞蹈文化也是如此,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中孕育而成的,并且彝族生存環境所提供的物質條件,也會對廣場舞蹈基本形態造成影響,通過對比不同地域的廣場舞蹈文化,能夠顯著發現其存在的地域性。
歷史文化經過長時間發展,社會整體也在不斷的進步,無形中使人們的認識水平全面提升。對于我國舞蹈而言,有越來越多的舞蹈文化逐步出現,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也變得更加復雜,甚至遠遠超過了古代風貌[3]。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進而就能夠精準的展現出時代性特征。
人們越來越重視中華舞蹈的繼承和發揚,但是仍然會受到一些原因的束縛,影響著少數民族地區舞蹈的傳播,甚至在此期間還會丟失很多精華內容。本文在對民族廣場舞蹈的主要傳播途徑進行分析時,主要對最重要的三種傳播途徑進行分析。
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館以及各大規模的文化館,都非常重視彝族廣場舞蹈文化建設與推廣工作[4]。經常會舉辦由文化廳主辦、文化館承辦的彝族廣場舞蹈活動,在此期間還會要強當地的編導,將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原生態廣場舞蹈,制作成相應的光碟、視頻等形式向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范圍推廣,甚至還會開展相應的廣場舞蹈比賽,通過逐步加大文化宣傳力度的方式,來傳播彝族廣場舞蹈文化。而各大文化館之所以能夠將彝族廣場舞蹈文化,有效的收集起來并將其整理成教材,主要就是舞蹈文化文藝工作者的幫助,對于文化館的編導而言,其主要就是對其前期整理好的廣場舞蹈文化素材進行加工和再整理,進而形成完整的“彝族廣場舞蹈教材”,從而為后續有效傳播提供素材。
對于早期的舞蹈而言,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進而使其舞蹈內容變為表現生活、勞作、祭祀等,不得否認人民群眾就是廣場舞蹈的主要繼承人[5]。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廳還會專項指派教師將完整的教材,給各個地區的文化館文藝工作者,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將其傳授給當地的人民,這樣比方說在一些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中,就能夠看到人民群眾開心的跳著少數民族廣場舞蹈。通過對廣場舞蹈進行細致分析,能夠發現民族和風俗。對于外來的游客而言,還可以免費學習少數民族的廣場舞蹈。
目前我國信息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光盤”是一種便于攜帶、儲存量大的一種存儲介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信息媒介[6]。比方說在制作彝族廣場舞蹈教材期間,就可以通過錄制廣場舞蹈,制作成光盤的形式,將其傳給各個地區;甚至還有一些游客通過運用攝像機和手機進行直播,來傳播彝族廣場舞蹈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彝族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和傳播提供了新渠道,在有效克服空間差異、時間差異等多種不利于交流和學習的因素同時,也能讓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有更多人了解到彝族廣場舞蹈文化。
對于舞蹈而言,其就是一門瞬間即逝的藝術,人們需要“面對面”的進行學習,之后才能繼續傳承。考慮到每一個人的舞感和風格存在差異,無形中就會產生舞蹈流失的問題。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為民族地區的廣場舞蹈文化傳播和建設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互聯網的普及為民族地區廣場舞蹈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渠道。多媒體與計算機之間具有緊密關聯,通過對多媒體進行充分應用,能夠使民族廣場舞蹈變得更加豐富;通過增加語言成分的舞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舞蹈表達意義模糊的問題,進而能夠更加精準的展現出實際情感[7]。無論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廣場舞蹈表演,都需要多媒體技術的支持。
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事業發展速度不斷提升的狀況下,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為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機遇。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廣場舞蹈,其是廣場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活動形式,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廣場舞蹈能夠反映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待客藝術、人文素養,甚至也能帶動民族地區整體的發展。為了能夠全面提升民族地區廣場舞蹈文化建設效率和質量,就要不斷拓寬視野,保證多層次和多角度的落實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工作。
一是打造具有廣場特色的舞蹈文化。比方說對于彝族而言,就要緊緊結合彝族特色、低于提個點、風俗習慣等,成立“舞蹈文藝隊”,在文化管免費開放期間,就要做好專業輔導工作;要求這“舞蹈文藝隊”要具備隊名、口號、隊歌等,以此種方式為基礎,使其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為后續展現彝族廣場舞蹈文化特色創造條件。
二是整合廣場舞蹈資源,并構建廣場舞蹈文化體系。在完成舞蹈文藝隊伍建設工作之后,還要確定時間、地點來展示廣場舞蹈,比方說積極組織并開展“節日慶典”、“活動大賽”等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吸引人民群眾參與其中,進而高效的學習民族地區廣場舞蹈文化[8]。
三是打造具有常態化的廣場舞蹈文化,如從最初的社區舞蹈文藝隊引領,到節日慶典引領,再到廣場舞蹈文化常態化。在這種狀況下,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其中,進而達到“人人能歌,人人能舞”的目的,甚至還有助于展現出“幼有所教,老有所樂”的社會風尚。
為了能夠實現推動民族地區廣場舞蹈可持續發展目標,就要制定完善的廣場舞蹈文化建設管理制度,在解決擾民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同時,防止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工作進入困境。這就要保證相關法規政策具有完善性和詳細性,在對廣場舞蹈文化管理行為進行管控和約束的同時,防止產生管理換亂和缺乏有效性的現象。
此外,還要對民族地區廣場舞蹈文化活動進行組織和引導,積極與其他組織單位溝通合作,不斷加大廣場舞蹈參與者教育力度,進而使具備群體公德意識。
對于政府而言,要不斷完善廣場公共區域法律機制、管理制度;安排專業人員來維護廣場舞現場秩序,做好治安管理等多項工作。
對于地方文化部門而言,要積極與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進行溝通,通過合理設立廣場舞文化機構的方式,專項開展廣場舞文化活動組織管理工作。
總而言之,民族地區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工作的最終效果,能夠真實的反應出該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狀況。該項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功能作用,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能向社會整體傳播正能量。通過開展多種不同形式的民族廣場舞蹈文化建設活動,充分利用多種不同傳播途徑,達到凈化社會風氣以及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全面發展的目的。不僅如此,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也能促進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這就要全面認知廣場舞蹈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管理機制,從而使民族地區廣場舞蹈文化能夠得到大范圍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