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廣州理工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0)
粵港澳大灣區地域廣闊,大灣區內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且高等教育類型和功能互補性強,他們學科門類齊全,學科基礎扎實。就音樂專業本身來看,灣區內僅有一所專業音樂院校——星海音樂學院。但是很多綜合型大學都開設了音樂專業,并各具特色:既有注重一專多能,為廣東省中小學基礎教育大量輸送人才的華南師范大學、嶺南師范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等;也有以培養表演型人才見長的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此外,還有為廣東省內大量的琴行、培訓機構培養人才的高等職業學校,諸如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等。筆者認為,每所學校的音樂專業的辦學定位不盡相同,那么,落實到實踐層面上,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設置之時,也要強調差異化發展,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已經具備了很好的體量優勢,但是,如何解決粵港澳三地高校自身發展的困境以及目前三地高校深入交流與合作一度停滯的問題則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從文化淵源看,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它們同屬于嶺南文化圈。近代以來,受西方帝國主義影響,港澳地區人民的思想及生活方式與內地有一定的差異,就音樂文化層面來看,港澳兩地特殊的情況致使嶺南文化在經過漫長的與西方音樂文化的糅合交融,形成了多元音樂文化。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以來,雖然與內地交流逐步增多,然而,文化交流不夠順暢對粵港澳三地高等音樂教育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①
香港老藝術家朱道忠先生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辦的大美華樂——大陸、香港音樂文化論壇暨音樂演奏會中發言。他一再強調中國文化中的歷史、哲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積累對于培養良好樂感與情商的重要性。他提到:重視中國文化是培養良好的音樂情商的必備條件。可見優秀的中國文化對于音樂專門人才的音樂情商何等重要。懂得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方面的問題,才能提高個人的人文情懷,而人文情懷的提高,使學生今后創作以及演奏出來的作品更富于藝術氣息,而不是單純的樂音的組合。只有蘊藏文化氣息的作品能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②
星海音樂學院以及廣東省內其他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共同問題:身負精湛的技藝,但文化修養嚴重匱乏。筆者有時候勸導學生閱讀朱光潛、蔣勛的美學著作,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我一翻開書就想睡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本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長期堅持閱讀的人,不僅演奏更富有哲理,氣質也會溫潤如玉。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都會一一地呈現在你的音樂乃至生命中。因此,多讀書、讀好書、終身學習是治愈這個瓶頸的良方。
大灣區各個區域高等音樂教育發展各具特色,同時,面臨的挑戰也不盡相同。廣東省內高校音樂專業辦學水平相對滯后,國際知名度不高;香港高校雖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發展迅猛,但校園面積狹小,、導致學校規模難以擴大,學生缺少鍛煉體魄、交流溝通與練琴的場所;澳門只有一所本科院校開設音樂專業,該學校辦學時間較短,存在文化積淀不夠厚重的問題,而且學科門類相對比較單一,且內中涉及嶺南音樂文化內容較為匱乏。
由此可見,大灣區三地亟需推進合作辦學的力度,而推進合作辦學離不開政策的保障。但目前粵港澳合作辦學仍然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進行管理,但是,該條例所涉及的辦學范圍僅限于狹隘的校際合作層面,而校企合作尚未開啟。此外,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合作辦學的準入仍然統一由教育部批準,這個限制完全無法滿足粵港澳大灣區高等音樂教育合作辦學范圍擴大以及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需求。
2020年12月29日,鋼琴大師傅聰先生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逝世,全球所有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不禁為之扼腕嘆息。為什么傅聰先生備受世人尊崇和敬重呢?這與他的藝術造詣是分不開的。傅聰先生自幼師從黃賓虹學習山水畫,同時深受父親傅雷的熏陶,飽讀詩書。在長期的演奏生涯中,他發現了肖邦的鋼琴作品與王維的詩歌之間的共通性:二者十分重視格律,擅長營造寧靜致遠的意境。因此,他在演奏中進行二度創作,以他的詩情畫意的風格一舉拿下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瑪祖卡獎,成為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亞洲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不僅僅讓學生關注音樂本身,關注旋律的表現力以及左手低音線條為音樂鋪下的基調,更要探究蘊藏在譜面上的更深層次的內涵。音樂是有溫度的,有溫度才感人,你感動了自己方能感動別人。如何讓自己的演奏打動人心,這就需要去感受生活之中的點點滴滴,將內心所想映射到作品之中。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個人藝術修養,做一個有厚度的人,這才是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與前進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創辦于1991年,辦學歷史雖短,但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前茅,成為新建大學辦學成功的典型。校長陳繁昌教授認為: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創造與解難能力。
港科大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在原來主修的基礎上增加了輔修。學生不只是單純地上課,還可以創業。港科大精心打造了創業基地,與此同時,每周堅持開設講座,聘請成功的企業家前來分享成功經驗,并組建教授科研團隊來指導學生創業,點對點幫扶,實現教授、企業、研究機構三者并駕齊驅培養學生的形式。
港科大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的。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之時,要了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繼而考慮怎么讓本校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推動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中堅力量。就音樂專業來說,絕大部分畢業生在廣東省內中小學或培訓機構從事教學或行政工作。這些崗位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所以我們應在大三開設音樂教學法、即興伴奏、合唱與指揮等相關課程,走產學融合之路,鼓勵學生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并在備考過程中予以幫助;對于畢業以后有開琴行或者培訓機構意向的學生,我們除了鼓勵他們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可以請有成功經驗的畢業生學長進校開講座,在分享成功經驗、講述營銷策略的同時,為學弟、學妹提供一些就業崗位,為畢業生的順利就業保駕護航。
對于香港、澳門的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全球化視野,改變他們畢業后不愿意離開香港、澳門工作的現狀,在他們心中樹立郎朗、李云迪、王羽佳三位鋼琴演奏新星以及波波娃等成功的音樂教育家典范,讓他們看到深圳、珠海大好的發展前景和眾多的工作機會,鼓勵他們畢業后來臨近的深圳和珠海工作、安家。人才的自由流動往來,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形成了人才的集群,為珠三角的音樂教育以及音樂演奏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三地高校音樂教育方面各有其優勢所在,廣東省內音樂專業非常注重嶺南文化的傳承,比如星海音樂學院開設了嶺南音樂概論與音樂人類視覺鑒析、廣府音樂概論、潮州音樂概論、客家漢樂、客家山歌概論、客家音樂文化概論、嶺南歌種與劇種概析、嶺南音樂視唱等具有嶺南特色的課程;香港高校的國際化程度很高,較為尊崇歐洲古典音樂,對于美聲歌曲以及西方的古典主義奏鳴曲以及西方的作曲體系研究更為透徹。因此,可以通過采用在網絡平臺上開設慕課、學分互認的形式,來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培養人才。既可以讓香港的年輕人更加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民間音樂,又可以讓內地的學生線上參加由香港、澳門舉辦的各類國際賽事,以賽促學,以賽促練,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中國的傳統作品。
粵港澳三地合作的可行性在于:香港和澳門的高校具有地理優勢、語言優勢,與國際接軌,可以最先了解世界前沿的研究成果,有人才優勢,教師隊伍中有許多國外留學歸來的專家、博士。缺點在于校園規模小,大大限制了招生的人數和學校的長遠發展。內地的優勢在于校園環境優美,學校面積大,生源充足,科研人才聚集。在分析了各自的優缺點所在之后,可以依托政府的力量,在深圳、珠海、廣州等粵港澳大灣區樞紐城市實行聯合辦學,擴大中外合作辦學的深度和廣度,不再局限于深圳和珠海兩座城市。建校之后,解決香港、澳門高校教授過來內地上課的稅收、科研基金轉化以及內地博士生教育限制條件過多的問題,讓教授欣然接受來內地上課、做研究,如此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協同發展。
總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音樂專業協同發展是一個極具創新性和挑戰性的課題。三地高等音樂教育類型豐富、定位各有千秋、互補性強,因此,克服高等音樂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空間異質性造成的障礙,促使高等音樂教育改變固有方式去融合發展,是灣區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與必然趨勢!
注釋:
①單菁菁、張卓群,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2).
②蔡承虔.大美華樂._大陸、香港音樂文化論壇暨音樂演奏會述評[J].特別關注,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