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7)
二十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開始了專門的音樂理論研究刊物的出版。1953年在北京設立了民族音樂研究所,1956年音樂學系在中央音樂學院正式成立,并且設置了“民族音樂理論研究”、“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等教研室①。二十世紀80年代后,國外各種現代藝術思潮紛紛涌入中國,促使我國音樂學及其相關學科快速發展。當時幾乎所有的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以及綜合類大學,都逐漸開設了音樂學系和音樂學科的研究生班。與此同時,音樂學學科開始被大家關注。
音樂類論文有諸多類別,大都著重于音樂的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中外史學研究這三個研究方向,對本學科領域中的現象和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主要目的在于總結學習成果、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音樂論文研究方法是一門科學,可以對音樂研究起到指導性的作用。只有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音樂學科的研究內容、特點、形式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時,才能寫出高質量高水平的音樂研究類論文。音樂專業論文的研究方法頗多,寫作中較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思辨分析法、跨學科研究法等。
文獻分析法是指通過音樂類文獻獲取資料,合理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啟發研究思路的一種方法。通過查閱、收集與概念理論相關的音樂歷史文獻資料(包括書籍、學術刊物、雜志、電子文獻、實物材料、樂譜資料、圖像材料、音響資料等),對人物生平、音樂作品、所處時期、歷史發展脈絡等有一定的認識,并進行資料整理,總結出該研究問題所需要的理論支撐,這對于論文的寫作是極其重要的。文獻分析法適用的前提是,存在較多與研究對象相關的文獻資料。它的特點在于研究無干擾、易于提煉、研究結果具備客觀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文獻資料也會有誤傳或不真實的記錄。需要研究者具備一定的判斷力和學術水平,去判斷該參考文獻的質量和可參考性,去偽存真。
調查法是學術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當研究對象缺乏參考文獻或是文獻不足以支撐研究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調查法,比較系統且有計劃的搜集研究對象的相關材料,綜合采用多種調查方式,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最終得出有效的結論。音樂類論文中最常使用的有問卷調查法、田野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
1.問卷調查法,是調查者將調查問題整理成表單的方式,向調查對象進行資料收集、梳理、分類和統計,從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得出可靠的數據支撐的一種研究方法。其最顯著的特點是擁有較高的效率,收集到的信息易于分辨和量化,其劣勢是問題的選項往往缺乏彈性,并且問卷的回收率和真實性,影響其結論最終的有效性②。
2.田野調查法,是一種實證性研究方法”,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運用得相當普遍。田野調查法是學者為了獲取第一手真實可靠的資料、去到研究對象的生存環境地,對有關對象進行實地參與式的觀察感知和真實體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著重于對某一樂種、某一音樂現象、某一件樂器的產生、歷史沿革、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探索,進行現場采錄、走訪、調查,由此獲得第一手音響、圖像、實物和文字資料,從而為學者的案頭研究工作提供堅實的資料基礎。例如:進行彝族民歌研究,就需要去到彝族村寨,與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感受風土人情,從日常交流、節日慶典、歌舞活動中去了解彝族語言、藝術特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3.訪談調查法,是指通過和調查對象面對面交流進行信息了解的一種方法,最常應用于音樂教育、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等研究領域。最突出的特點是靈活性強,在訪談過程中可根據情況調整問題的深度、廣度、順序和方向,對訪談者的自身素質要求較高。例如:進行川江號子的相關研究時,可以去到重慶,拜訪川江號子的傳承人曹光裕,對老一輩的船工們進行深入采訪。采訪之前需要做好相應的訪前調查和細致準備,首先,對訪談對象要有一定的了解,擬定合適的具有針對性的訪談問題,預設好問題的銜接環節。訪談時做好音頻、視頻以及文字記錄,方便后期資料的整理、歸納、和總結。
個案研究又稱案例研究,是一種利用多種信息來源,對特殊事件或單一對象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例如,學術論文中常見的“——以XXX個案為例”就是對一首樂曲、一個聲樂作品的具體分析研究。個案研究中通常用到圖表分析,用數字、圖形、符號來展現音樂作品的形象、內容、結構、風格特點、調式調性、邏輯語言,輔助讀者直觀的理解音樂作品。
思辨分析法是以抽象的概念作為基本材料,在實證的基礎上,按照人類思維普遍遵循的法則,采用多種方法(如:辯證、邏輯法)對研究對象或是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推理和論證等方式,來闡發學者的學術主張和觀點的一種研究和寫作方法。這一研究方法可以補缺歷史文獻資料的不足。例如: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環境與音樂文化起源、發展、傳承等進行綜合分析;對不同音樂風格、不同背景時期、不同演繹版本的比較分析等。寫作者在選題階段可以進行思辨分析,判斷選題內容是否具備科學性、創造性、現實性、可行性、平易性原則。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對其質量和可參考性進行判斷。然后,對收集到的多類材料進行分類、整合、對比、歸納、總結,在思辨過程中也可以適當結合經驗進行處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民族的音樂起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都是通過思維的整合得出的結論,是實證基礎上的思考成果。
跨學科研究法也稱為“多學科研究法”,是用多學科的專業理論、技術方法和研究成果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性研究的一種方法。現如今,世界上有大約兩千多種學科,此基礎上還在不斷的分化,與此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縱橫交錯,在諸多方面也存在著共性。例如:音樂治療學集音樂學、教育學、心理學、醫學、音樂聲學等多學科于一體;可以用醫學的器官生理解剖圖和物理聲學直觀的闡釋發聲和共鳴器官的構造和功能;可以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聲樂舞臺表演的研究中等。
研究方法是衡量論文是否能夠成立,是否成熟的基本標識之一,是一個理論體系的靈魂。有些研究者在寫音樂類論文時采用的研究方法單一,局限在文獻資料分析、歸納、觀點陳述上,一些研究是實踐類型的,但其中的材料和依據不夠精準和充足,大都缺少音樂基本研究方法論的使用③。方法使用不恰當,再好的研究課題,都只是一副空殼。只有用對了研究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研究成果。
在音樂論文的寫作中,我們要考慮到研究廣度和深度,找準研究重點。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使用與之特性相符的研究方法,多種靈活運用,從而提高論文的研究水平。運用文獻分析法時:文獻資料的收集需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以此判斷資料的范圍、科學性和準確性。文獻資料的閱讀需要做好相應的筆記(重點、心得、論文信息),以便參考時規范引用。
運用調查法時:要熟悉并掌握調查步驟,親自實踐,進行系統全面的觀察,確保信息和數據的真實性。運用個案研究法時,需要確保樣本的科學性和代表性。運用跨學科研究法時,需要掌握相關學科的相關點知識,適當借鑒運用。
中國的音樂學術研究雖然是起源于20世紀初,但它真正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近30年來,音樂的學科分工逐漸細致與其他學科的交叉也更加的密切,發展速度較快。中國音樂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提倡多維度的思維,根據具體研究學科門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時,強調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音樂的研究也更加體現出跨學科性、邊緣性和交叉性,單純獨立的音樂研究已成為過去。立體性的音樂學研究給學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音樂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藝術,其理論研究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藝術。在音樂類論文的研究過程中,不僅要要閱讀相關的文獻,還要聆聽相關音頻、對比分析不同的演唱或演奏視頻、觀看現場演出、實地調查驗證,親自演唱演奏進行感知體會。音樂學者們應廣泛閱讀各類優秀專著和學術論文,從中借鑒學習論文寫作的思路和方法,熟悉并掌握最常用的幾類研究方法,增強實踐,多參與調查研究,走出書本,走向世界,走進音樂。同時將音樂專業的個性,與人文社科類的共性相結合。全方位考量,爭取做到研究方法創新性與可行性的有效結合。
注釋:
①馮效剛.新中國音樂學研究方法論的發展(1949-1999)[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01):189-196.
②陳達波.田野調查是音樂研究的重要手段[J].音樂探索,2010(02):94-96.
③高君強.研究生論文寫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2(7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