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1632年,近代教育學之父夸美紐斯在經過5年的辛勤勞動后,寫出了《大教學論》初稿。此后,他又用約5年的時間進行修改和補充,終于撰成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夸美紐斯在這部扛鼎力作的卷首開宗明義地宣稱,他所要闡明的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給人類的全部藝術”。而且在其論述中,從愉悅性方面觸及教學藝術的本質特征。夸氏在研究教育規律時,非常慷慨地把“藝術”的桂冠授予教育教學,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他的教育理論的成熟。
夸氏之后的教育家,不少人對“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做過深刻闡述。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談話時指出,教學和教育過程有三個源泉:科學、技巧和藝術。有些教育家還認為,教育(自然包括教學)藝術的因素大于科學的因素。比如,烏申斯基就說過:“任何一種力求滿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求(即只屬于人和構成人本性中的特征的那些需求)的實踐活動,就已經是藝術了。就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學當然就成了最高級的一種藝術,因為它力求滿足人類最偉大的需求。這不是在畫布或大理石上表現得完美,而是使人的本性本身——他的精神和肉體趨于完善,這種藝術永遠是先行的。”當代西方教育界圍繞著“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曾經爆發過一場爭論,爭論的雙方都把做出這一區分作為他們著作的題目及論述的主題。有意思的是,即使一開始主張“教育是一門科學”的專家,后來也認為,在決定教材、學習進度,特別是與學生面對面的接觸中,教師有大量的機會運用直覺、表情、即興活動及發揮創造性,這些一般認為都是藝術活動的組成部分。可見,教學是一門藝術(并非排他性)這一表述是得到廣泛認可的。
教學藝術具有鮮明的特征。第一是主體性。教與學是“生命的自由表現”,如前所說,是關乎人性完善的。教師兼有三種角色: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從學生視角來看)、審美中介(在知識和學生中間架設橋梁)。第二是科學性。藝術性與科學性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課程標準和源自教師心靈應融為一體,要講求教學邏輯的清晰化,教學方法、技巧的恰當運用,以及教學目標的較好實現。第三是審美性。教學藝術往往有感性的表達,以情感作為審美內核。第四是創造性。教學藝術本質上是規律性與創造性的統一,內容上是創造性教法與創造性學法的統一,形態上是新穎與美感的統一。
教學藝術是一種高境界,但并非“煙濤微茫信難求”。在一些老師的課堂上,“快樂不是在節日里,而是在你和我的眼神里”;師者的深層愉悅與學生的深層渴望相遇、交融,人課一體;等等。這些都是教學臻于佳境的剪影。只要用心、用力、用情,我們的課堂一定能涌現出教學藝術的朵朵浪花。
教學是一門藝術,讓我們不斷擺脫匠氣,走向藝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