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要] 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把政治認同放在了極其關鍵的位置,要發展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樹立其理想信念。課堂上要觀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認同思維;做好實踐成效教育,夯實認同基礎;在比較中促進認同過程發生,讓政治認同教育落地。
[關鍵詞] 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思維認同;制度認同;過程發生
素養是指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而核心素養則是教育的聚焦點和著力點。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政治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了政治學科之后獲得的學業成就,包括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學生的政治認同,是要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和理性認同,使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其他素養的內在靈魂和共同標識。[1]
青少年的政治認同是他們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價值追求,影響著中國未來的走向。
2020年,當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時,也傳出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一些留學生,他們一邊拿著國家的助學金、獎學金在國外留學,一邊卻攻擊、辱罵自己的國家。如此不當的行為舉止,不僅反映出他們的思想觀念存在問題,也表明政治認同教育方面的缺失。在以往應試教育的推動下,學校、家長和社會大多關注學生的成績,卻放松了學生的思想層面教育。這種思想教育應該是扎根心底的,讓學生真正地形成政治認同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應付。每個人的思想都會有差異,接受的教育也會不同,但最基本的政治認同素養不可或缺。因此,教師要以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抓手,推進政治認同教育落地。
一、觀照學生核心素養,加強認同思維培養
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提升到學生能力、人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認同是一個心理過程,也是情感的悅納,是無法通過直接填鴨式教育硬塞進去的。教育中吸收進來的東西,就會內化為人的素養,成為精神的一部分。我們不應該本末倒置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而要鼓勵他們透過具體的知識和內容去把握,洞察、挖掘其所蘊含的思維方式、認識方法和文化意義。這些東西是最有價值的,是最應該被吸收的。[2]為此,教師要著力于兩點:培養學生用事實進行論證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用邏輯進行推理的思維能力。無論是論證還是推理,訣竅就是提問。當教師不斷向學生提問并得到回答,當學生不斷提問、質疑并努力尋求答案時,就已經接近想要達成的目標。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引擎。通過有深度的問題培養認同思維要基于事實和論據,所有知識必須經過自己獨立思考而獲得,想透徹、想明白、不依賴;要有質疑的意識,但不是為質疑而質疑,必須意識到很多問題是復雜的,要能理性判斷,樹立認同,做出決策。
二、做好實踐成效教育,夯實制度認同基礎
1.展示發展成效
認同是主客體互動的結果。認同意識不僅來自科學理論的引導,更來自人們在實踐中對制度等成效的真實感受和體驗。[3]人們的認同感不是完全脫離現實的主觀想象,而是來自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知,用哲學原理解釋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生活正向全面小康邁進。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成效,美國的雜志文章曾感嘆:中國每10年,人民生活水平翻一番,而美國崛起最快的時候,要30年才翻一番。40年間,中國有7.4億人口擺脫了貧困。
2.解讀實踐成效
教師講解實踐成效不能流于表面,要上升到制度文化高度。不少教師講到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效時,強調我國廉價的勞動力促進了經濟飛躍。其實,這只是表面認知,教師必須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中國快速崛起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尤其不能忽視中國制度因素。這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成效,是綜合國力的提升,所以我們要全面認識實踐成效。從歷史上看,沒有一個國家的崛起僅僅是經濟的崛起,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的崛起,也是文明的崛起,更是獲得中國傳統文化滋養的中國制度顯示出的強大生命力,是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模式”。
三、發揮比較優勢教育,促進認同過程發生
比較是區分的前提。人們通過比較明確自身,獲得確定的理解。[4]所以,比較是人們獲得認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要在科學比較中把握優勢,促進認同。科學的比較,一方面要堅持比較的全面性和辯證性,另一方面要有科學判斷優劣的標準。高中政治哲學唯物辯證法注重矛盾分析,聯系、發展、全面地看問題。教師要從多個維度去思考,如制度的發展歷史、賴以存在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等因素。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最直接的是中美抗疫的對比: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對待疫情的態度、方式有目共睹。從迅速啟動響應機制,武漢封城,到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舉全國之力支援武漢,支援湖北。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短時間拔地而起,投入使用,數以萬計的醫護人員舍家奔赴抗疫一線,社會各界無私奉獻,一切令人為之動容。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強硬反華勢力蓄意抹黑污蔑,沒有好好利用我國有效控制疫情所爭取的寶貴時間,致使其國內疫情大面積爆發,至今難以有效控制。
通過各種抗疫措施的比較,我們就能深刻認同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說的:“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要。”“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5]
既然談比較,就有判斷優劣的標準。在制度比較中,經濟發展水平往往成為首要標準。70年來,中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體現了中國的發展優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標準。而制度能否解決國家自身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另一條重要標準。針對這一情況,學校組織學生持續關注大洋彼岸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抗疫進展、黑人不能呼吸事件、槍擊事件、總統選舉事件等。通過比較,堅定了學生的制度認同:制度優勢已成為中國抗擊各類災難和抵御危機的強大保障,它扎根于本土,著眼現實要求,經受了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困難、風險的挑戰與考驗。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主題教育、體驗式教學等方式,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這一目標,使認同教育落地生根;同時凝聚思想共識,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吳鵬.新時代高中學生政治認同調查研究[J].學周刊,2020(14):79-80.
[2]余文森.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8(01):21-24.
[3]張安義.基于認同的思想政治課教學[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
[4]郭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5]張維為.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