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摘要] 教材課文從學者和革命者的角度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言行,向后人展示了他的英勇事跡和高貴品質;從釋義層、解碼層、評價層三個角度解讀文本,并從教學研討和文本互讀兩方面進行教學思考,挖掘教學價值。
[關鍵詞] 釋義;解碼;評價;教學研討;互讀
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人物組元,《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第二篇課文,用20段文字記述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革命者的言行片段,展示了聞一多先生“說”和“做”的差異。緊扣身份選取材料,形式與內容高度契合則是此文的亮點。
一、文本釋義
1.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寫聞一多作為學者和詩人的方面,突出了他在治學上的成果豐碩,先后完成了《唐詩雜論》《校補》《古典新義》等。
第二部分(第8-18段),寫革命者身份的聞一多,突出了他在革命斗爭中的事跡:起草政治傳單,追悼會場大罵特務,走在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
第三部分(第19-20段),高度評價聞一多的“說”和“做”。
2.人物形象
“說”和“做”的關系是文章重要內容,有著重要意義。作為學者與詩人,聞一多“做了再說”或者“做了也不一定說”,體現了他踏實研究、不求名利、一心鉆研的精神。作為革命者,“他說了,跟著的就是做。”這與作為學者時迥乎不同,原因在于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呼喊和行動,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反對獨裁、爭取民主。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需要躬身示范的榜樣。閉口不說,或者小聲說,廣大民眾不知情、不知道,就無法團結起來。所以,他聲音越來越大,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聽到,每個人都能被團結起來。
3.情感分析
作者臧克家于1930-1934年間在青島大學學習,聞一多是他的老師。兩人雖是師徒,聞一多卻對臧克家愛護有加、垂青提攜,在文壇上以自己的影響力為臧克家引路。聞一多犧牲后,旋即臧克家寫了《我的先生聞一多》以懷念;聞一多逝世四十多年后,臧克家于1980年在《人民日報》發表此文,回憶自己的老師。兩人師生情誼深厚,是一段可以傳頌千古的佳話。
二、文本解碼
作者從學者和革命者兩個角度再現聞一多的光輝形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1.語言形象、精準
文章第一部分,為了表現聞一多做學問持之以恒的精神,作者用“鉆探”一詞,既表現了聞一多做學問的艱難,猶如鉆探地殼,又寫出了他做學問的興致濃厚,如尋找寶藏。“目光炯炯”“遠射”兩個詞表現了聞一多做學問高瞻遠矚,且關心國家命運,并非“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再現了聞一多做學問用心于一處,心無旁騖;“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體現了聞一多的書寫認真、治學嚴謹。
2.段落短促、強烈
本文共20個自然段,除了第3、4、6段字量相對大一些,其他段落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作用巨大。
一句話一段。開篇兩段即是精練的直接引語,“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如此,運用對比手法,將聞一多“言行”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率先告知讀者,設置懸念,引起閱讀興趣。
此外,作者還擅長用四字詞語,造成數個短句連接。“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這樣的句子氣勢澎湃、情感充沛、語言典雅、內涵豐富。“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兩個三字句,兩個四字句,短句迸發,氣勢如注,一如聞一多現場演講。
3.修辭多樣、靈活
“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把文化領域尋找到的救國之策比喻成藥方,符合聞一多學者的身份。“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其中“望聞問切”是比喻的修辭,把衰微的國家比喻成病人,把探索救國的真理比喻成看病。而“氣沖斗牛,聲震天地”則是夸張的修辭。此外,本文第16、17、18段是排比句,造成鋪排的效果,情感強烈、氣勢鏗鏘。
三、文本評鑒
文本的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第一部分記敘聞一多學者方面,第二部分記敘聞一多革命者方面,在文本形式方面有很大不同。
詞語。第一部分,多用典雅含蓄的文言詞匯,“目不窺園”“兀兀窮年”“群蟻排衙”等,這些詞語凝練、簡潔,但是理解起來有難度。第二部分,雖然也有了四字短語,比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聲震天地”等,但是卻明白曉暢,一看就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呢?筆者的理解是,用典雅古奧的文言詞匯與學者身份,與“古典研究”若合一契。作為革命者,聞一多一方面親身參與革命活動,另一方面還要宣傳革命,傳播革命思想,所以用明白曉暢的語言更合適。
段落。第3、4、6段相比來說,字數較多、段落較長,這種段落形式不正好反映了聞一多治學時間之長、難度之大、任務之艱巨嗎?可以看出,作者臧克家是有意為之。第二部分幾乎皆是很短的段落,且短段排比,這不正與革命者大無畏的精神,英勇赴死、不怕犧牲的形象一致嗎?如果在此采用長段落,就會導致情感凝滯、氣勢阻塞,文與意不能相符。
四、教學研討
《教師教學用書》在“教學建議”部分有四點內容。第一條建議“反復誦讀”,依據是“感情充沛,語言精警”。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看法。“誦讀”是一種“自覺發聲”的讀,它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但不是所有文章都適合誦讀。有人批評本文語言“大呼小叫”,或許與不恰當地使用了誦讀有關。有些文章適合“內覺發聲”,就是在默讀的時候內心發聲,品味語言的節奏和聲音,而發出聲音反會掩蓋文意。本文正適合默讀,要用“內覺發聲”感受語言。
反復誦讀是學詩常用的方法,因為詩歌更注重節奏和韻律,反復誦讀可以熟悉語句的節奏,感受語言的聲音美。詩歌節奏和意象之間跳躍性大,會增加閱讀的難度,反復閱讀達到背誦程度便于學生脫離教學現場而獨立學習詩歌。本文的“文意”是非常清晰且便于理解的,不需要反復誦讀來理解。這樣看來,用反復誦讀的方法學習本文屬于過度教學了。
“教學建議”第二點內容是“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后文的過渡和照應,都值得學生學習。尤其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條建議由句號分隔為前后兩部分。首先,在教學重、難點的排列順序上出現了失誤,因為教師上課通常會把“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作為“知識與能力目標”放在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其次,本文并不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里面有較多議論、抒情與描寫。“教學建議”中“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的方法”,沒有抓住本文的主要特點。教學目標的設定既要根據課程、教材、學情,也要考慮選文的特點,而“教學建議”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篇”文本的特性。
此外,“圍繞中心選材和剪裁”的要求也不甚合理。選材和剪裁是創作過程中的事情,從已完成的作品來倒推作者選材、剪裁的心理,考量創作的特點,顯然不合情也不合理。
五、文本互讀
文本互讀選擇了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因其形象更豐滿。這是一篇即興演講,聞一多的“說”和“做”在即興演講中直接體現,雖然是無聲的文字,無畫面的講稿,但學生在“模仿演講”中容易想象出演講會場的畫面,想象出聞一多演講的情形,甚至想象出聞一多的外貌、服飾、動作等細節。本文是臧克家回憶的文章,許多細節是虛構的,兩篇文章合起來讀,聞一多的形象更全面、豐滿。
另一方面,二者的形式相近。聞一多的這次演講有許多排比句式,表達了他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對李公樸被殺的悲痛和他自己義無反顧、為爭取民主而獻身的決心等。用排比的修辭可以使句式整齊、氣勢強烈,便于抒發情感、表達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