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 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自我的生命意識對小說作獨特的領悟、探索和發現,突破目前小說閱讀教學的困頓局面?;凇敖邮苊缹W”理論設計《驛路梨花》閱讀教學,使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從已知走向未知,又從未知走向已知,自覺地探析文本奧秘。
[關鍵詞] 接受美學;小說閱讀教學;《驛路梨花》
接受美學閱讀理論提出,學生對小說的解讀要個性化,對文學作品要進行多重視角的闡釋。文本一旦產生便屬于讀者,對文本意義的闡釋因人因時代而異,這是重視讀者主觀能動作用的體現。因此,小說閱讀教學課堂應確立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小說世界,進行靈魂的觀照與呼應。而走進文本深入對話,不僅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應成為教師追求的一種頗具生命力的小說閱讀教學方式。
現圍繞《驛路梨花》的教學過程,具體闡述以接受美學視角解讀小說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思維邏輯和文化底蘊的具體方法和重要意義。
一、抓懸念:呼喚閱讀的期待視野
師: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國古代稱考取狀元的讀書人是文曲星下凡。這里的“文曲”指文章曲折起伏、有懸念。這篇小說中的懸念集中表現在哪里?
生:第一處懸念在第7、8段。當“我們”正焦急時,發現了一個沒有點燈的小屋,于是問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師:那第二處呢?
生:第二處在第12-14段。“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而老人不是,那到底誰是主人呢?
師:好的,下面是第三處懸念。
生:第三處在第29-32段。解放軍叔叔蓋房子是為了方便路人。
《驛路梨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短篇小說,歌頌了眾人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期待視野已經預先決定了閱讀結果?!捌诖曇啊笔亲x者在接觸作品之前已有的潛在的審美期待,是由閱讀經驗的積累而產生的先驗心理結構?!扼A路梨花》中的主要情節——“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誰?”是貫穿全文的懸念。正因為這個懸念一次次地欲解而未解,導致誤會一次次出現,使得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所以,停留在文本表面的看似“膚淺”的問題教師可以大膽問,這不僅有利于拉近學生之間的審美距離,更可以加深他們對小說主題的認識。如此,學生通過與文本的不斷交流,期待視野不斷被喚醒,通過對文本表層意義的深入思考,進一步體現小說的整體情緒和意味。
二、尋歸屬:填補閱讀的期待空白
師: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梳理,你知道主人是誰嗎?
生1:解放軍和梨花姑娘,因為他們分別是建造者和照料者。
生2:還有瑤族老人和“我們”,大家都是小屋的維護者。
生3:我認為凡是為小屋做過事的人,都應是主人。
生4:是雷鋒叔叔,因為是雷鋒教他們這么做的。
師:都有道理!我們大家都是主人。
召喚結構理論強調,“空白”為讀者展開的是一個生動、闊大、豐富而又具有創造品格的韻味世界,是小說通過讀者的閱讀實踐獲得的“韻外之致”與“味外之旨”。《驛路梨花》中小茅屋的歸屬問題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作者沒有直接指出,但“我們大家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的觀點卻不言而喻、深入人心。同時,《驛路梨花》中還隱藏著許多空白點,能引發學生驅遣想象,與小說交流、對話和互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適當驅動、引導和點撥學生及時找到文中的“空白”,即“小屋的主人是何人”。最終,要在調動學生期待視野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聯系生活實際去填補空白,去品味、領會和咂摸文本意蘊。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小說的空白,引導他們自覺補充小說的空白,自主把握小說的“文脈”、貼近小說的“文心”。
三、談感知:實現閱讀的深層理解
師:夜晚的月光宛若緩緩流水,流淌著數不盡的溫柔;皎潔的月光如同羞澀少女,展現著花兒般的風姿;明媚的月光好似山間清泉,散發著歡愉的氣質。同學們,請帶著感受朗讀文章中描寫梨花的句子吧!
生1:一寫梨花,此為實寫,梨花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給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讀者引入詩一般美的境界中。這樣寫梨樹林的美景襯托了小屋主人的心靈美。
生2:二寫梨花,此為虛寫,著意以自然美襯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相映生輝。
生3:三寫梨花,此為實寫,起到點題點人的作用。引用陸游詩句,結構上照應了題目,內容上深化了主題,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文本的再創造,促使個體與文本交融,生成各種帶有個性色彩的文本意義,呼喚起個性的閱讀審美。月光下的梨花美不勝收,其中的韻味只有教師引導學生深情地朗誦,在情境中感染每一位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并形成這樣獨具特色的閱讀感覺和理解成果。在文本意境唯美別致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不斷創造情境,利用學生對意境的理解,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交流與互通。而學生對閱讀文本介入的程度與方式,是其靈活地扮演自我角色的特定表現,也是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外在表征。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帶著自身感悟理解課文關鍵語句,就能夠起到閱讀激趣、深化理解,以及創造性閱讀教學的效用。
四、求創新:形成閱讀的多元感悟
師:帶上我們剛才的領悟,誰來說說小說題目“驛路梨花”的含義?
生1:我認為它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
生2:它用梨花象征人們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
師:有道理!可“驛路”呢?在信息傳遞并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靠牲畜傳遞信息,而容納牲畜休息的地方就是驛站,有驛站的地方就是驛路。現在大家理解什么是驛路了嗎?能否聯系文章最后一段來說一下?
生1:我認為是雷鋒精神處處開放。
生2:應該是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師: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僅僅要傳遞好,還要實實在在地去關心他人。
在小說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是閱讀主體,作品是閱讀客體,學生對作品的閱讀是再創造的過程,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在此過程得以凸顯和生成。簡言之,學生在作品中收獲精神成長,作品在學生的理解中煥發生機?!扼A路梨花》彰顯的是西南邊陲的百姓在雷鋒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獲得內外的先進性,而不是俗套的“學習雷鋒”式的口號與吶喊。顯然,學生對這種精神并不陌生,可以從自身經驗、已有知識對作品進行認識、審美和闡述,能夠憑借語感和認知對文本作主動、自覺的探索和發現。可見,在小說閱讀教學中落實多元化解讀,實質上就是對“自我感悟”的肯定和認可,是教師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引導、激發和尊重,更是充分落實學生閱讀主體性的體現。
在小說閱讀課堂中滲透“接受美學”的因子,是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再創造的表現。它不是放羊式的憑空捏造和凌空蹈虛,其精髓在于刺激學生個人的閱讀動能、激發閱讀主體的主觀意愿。文學文本的意義只能在閱讀主體中實現,并非完全取決于讀者,小說閱讀教學的意義正在于此。因此,教學中,我們要以尊重閱讀文本為前提,以凸顯閱讀主題為目的,以訓練閱讀能力為主線,以達成閱讀理解為歸宿,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個性創新和生命意識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