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兵
[摘要] 目前的數學課堂容量大、節奏快,學生缺少對所學知識自主思考、提升提煉的時間和環節,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很難有效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更是無從談起;“學思練課堂”主張學思練結合、以學引思、以思促學,全面提升學生學科素養。
[關鍵詞] 學思練課堂;數學素養;課堂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2016年提出的“數學學科素養”,旨在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指導一線教育教學,使教師通過理論研究和學習,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學行為。基于這樣的出發點,我們就不能再把數學教學等同于簡單的知識傳授和數學學習本身,更要看到其背后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考慮,數學教師應該認識到通過專門的數學學習及訓練,不僅要培養和促進學生形成一些重要且基本的能力,更要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具體地,就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個宏觀目標而言,數學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個體全面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可以更加清晰合理、深刻全面地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提升思維品質,進而成長為用理性思維學習和生活的現代人。
放眼目前的數學教學,課堂容量大、節奏快,學生往往跟著教師的預設流程轉,缺少了對所學知識自主思考、提升提煉的時間和環節,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很難得到切實提高。為了更好地開展課堂數學教學,“學思練課堂”由此產生。它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不謀而合,其教學主張強調“學思練結合”“以學引思”“以思促學”,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展開自主學習,并通過學習及反思提出問題。其間教師要適時恰當地進行指導,通過“問題鏈”的設置引導學生層次遞進、深度思考,形成高階思維,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深刻掌握。由此,教師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度發展,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探究習慣。
二、促進“學思練課堂”學科素養落地的策略
如何才能更好地讓數學學科素養在課堂上落地生根?結合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和“學思練課堂”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要“學思練結合”,學會“學后反思”,再“以思促學”,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學習能力。為此,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向學生進一步明確思考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類學生:小學階段數學成績數一數二,一進入初中卻只能處于中游甚至以下。究其原因,就是自身沒有充分認識到學會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遇到一點困難就不愿意堅持下去。長此以往,從不愿意思考,到不善于思考,演變到最后也就不會思考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懶成愚”。隨著課堂容量的增加和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原有的基礎已經支撐不了后面的數學學習,只有跟著老師在課堂上充分活躍自己的思維,領悟到所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后關聯,才能在思考中不斷提升學習能力。
2.根據教學內容,明確思考的原則和方法
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寫道:“我們在數學教學尤其是解題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解法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跡可循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這種觀察和審題能力呢?教師要重視提問的啟發性、全員性和可行性,要擅長使用問題串,在層層遞進中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通過問題驅動,實現問題解決,從而將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當作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提問范式]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審題之后拋出一系列的問題串:你從題目(包括已知條件、問題或結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之間有哪些關聯?要解決問題或得出結論,又需要哪些信息?能否從已知條件中轉化得到?根據你的學習經驗,可以將題目中的哪些信息進行整合,可以得到哪些有用的結論?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反復的推敲和嘗試中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累和運用數學常用思想的習慣。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和動力
現如今大部分的學生學習壓力很大,真正能做到“樂學”的并不多。要讓學生在開始上課后能快速地將全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就需要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展開思考的興趣,進行深入的學習。
[教學案例]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一節“分式”時,筆者以自身出游經歷,設計數學問題,并拿到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請他們幫忙解決。學生一聽請自己幫忙解決問題,學習興趣高漲,個個摩拳擦掌開動起腦筋,踴躍爭取發言。由于分式概念可以通過類比分數來得到,所以在預設的故事情節中既有分數,又有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出現,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歸納出分式的基本特征:(1)形如A/B;(2)A和B均為整式;(3)B中含有字母。從分數到分式的過程是特殊到一般(或者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正體現了數學建模的思想。
4.設置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深度思考
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對學生“不放心”,課堂教學講解面面俱到,生怕知識點有一絲遺漏。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越俎代庖反而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要知道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教師的“講”是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思”的,也不應該代替。只有學生將思考覆蓋于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前后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才能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合乎認知規律的知識結構和整體框架。通過自身思考而非簡單照搬模仿而得的知識,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其中蘊含的數學原理和思想方法,從而將之內化為自身的數學觀點和能力。因此,我們要力爭做到學生已經會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尤其是想一想就會的也應該不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些結果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給予他們深入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自己驗證,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對研究的問題有更加深刻獨到的理解,培養思維的深度性和創造性。
[教學案例]在進行“分式復習”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卡片游戲的形式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從寫有x、x-1、x2-1、2的小卡片中任選兩個分別作為分子和分母,要求他們思考能組成哪些分式。這一問題的入口較低,學生容易上手,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隨后,鼓勵學生對所寫的結果進行小組交流。最后,在匯總結果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地理解了知識點。這里就滲透了分類討論、數學抽象和數學建模的思想。而在討論分式有意義、值為0的環節中,學生都能在“分母不為0”的前提下進行思考,這里又滲透了邏輯推理的數學素養。
5.培養學生反思的學習習慣
反思可以貫穿“學思練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首先是“溫故”環節。這里的反思是指我們對本節課之前的“前置背景知識”所作的回顧和總結,在知識預熱的情況下去學習新的知識效果才會更好。隨后是“知新”和“篤行”環節。在這里,反思可理解為對例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解題思路、一般思想方法的歸納和總結。這個環節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歸納總結之余可以嘗試思考以下方面的問題:(1)這道題的整體解題思路是怎樣的?(2)能否將這一解題思路運用到某一類題型上去?(3)這類題型的共同點是什么?(4)本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5)一
開始的時候遇到了解題困難,思維認知的偏差在哪里?(6)對于解題過程中所走的彎路,今后的學習中如何盡量避免?只有做到上述幾點,學生的思維才能走向深入,思考能力才會不斷提高。最后是“學思練”環節。這是我們最熟悉的環節,是對整堂課的學習內容做一個系統全面的總結,既要點到本節課的基本點、重點和難點,還可以對課堂內容加以延伸,引出下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思考本課內容在整個教材框架體系中的地位和前后關系,對提升學生的整體數學能力和學科素養效果顯著。
三、結語
數學學習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重復實踐和經驗積累,更需要學習主體的自我反思和主動完善,使思維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轉化。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一個最基本的立場,那就是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必要指導進行融通。可以說,“學的主體”和“教的主導”這兩個“雙主體”相互獨立、滲透和促進。同時,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生長,教師還要具備問題意識,要鼓勵學生思考、積極提問,要善于通過精心提出問題(或問題串)實現問題引領,將學生的數學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形成高階思維。其實,提出問題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需要學生具備創造性和想象力,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思維提升、優化的過程,“學會反思”尤為重要。
那么,在落實學科素養培育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實效,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素養呢?較之于學生,教師有著更長時間的學習和研究經歷,只有先于學生進行充分的反思,才能讓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跟上時代步伐。此外,數學教師還可以嘗試閱讀數學教育哲學著作,因為哲學與數學一樣都體現了思維的深度性,不同之處是哲學具有更強的思維批判性。
[參考文獻]
[1]李勁松.有效的課堂管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山版社,2006:7.
[2]張齊華.核心素養:讓課堂綻放新活力[J].小學教學,2016(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