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歷久彌新。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許多紅色縣城,它們都為革命做出過巨大犧牲和貢獻。這些地方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尋常的記憶,但因為種種因素,有些地方發展還較為落后,有些地方還鮮為人知。比如被稱為“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的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在這里,每隔幾里地總會看到一座紅色遺址,“八路軍炮兵訓練基地”“冀南銀行印鈔廠”等不斷映入眼簾;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是全國著名的烈士縣,在革命戰爭年代,陽新縣先后有20萬英雄兒女前仆后繼,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是紅四方面軍進入最早、撤離最晚、戰斗生活時間最長的地區……
尋找發生在這些紅色熱土上的故事,講述在黨的百年歷程中奮斗不息的故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現代化強國目標矗立在前,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上,《小康》雜志的全媒體報道團隊希望通過講述一座座不同的縣城實現全面小康的故事,講述一座座不同的村莊實現脫貧摘帽、振興鄉村的故事,講述一家家不同的紅色博物館所記錄、展現的歷史故事,講述一家家不同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為了興業而不斷創新、不斷攻堅克難的故事,講述一個個來自各行各業最基層的共產黨員的奮斗故事,講述一批批優秀中華兒女用平凡鑄就偉大的感人故事,來全面立體地展現建黨百年的奮斗偉業。
繼往開來,承前啟后。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深入縣域之后,《小康》雜志的建黨百年系列報道明確了“從村出發”的采訪思路,要求采編團隊進一步俯下身子扎根鄉村,通過“百年百村”的專題策劃,記錄振興鄉村的時代故事。在對“百年百城”“百年百村”的先行策劃探索中,《小康》雜志采編團隊發現,其中還有許多可以進一步發掘的紅色博物館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于是,“百+系列”在“百城”“百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百館”“百企”。
“百館”“百企”聚焦的都是“業”,前者側重講述“百館”中的歷史偉業故事,突出文化的力量、精神的表達;后者側重講述“百企”中的興業故事,凸顯品牌的實力、發展的成就。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正是因為涌現出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才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性成就。在“百年百人”的專題策劃中,《小康》雜志重點聚焦的是扎根基層、俯身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優秀共產黨員和中華兒女,比如被毛澤東同志評價為“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張思德、中國首位“勞工律師”施洋、人民空軍奠基人常乾坤,等等。
涓滴成河,匯聚成海,百年歷程中的閃亮時刻不斷顯現,在我們的一系列“百+”報道中,建黨百年偉業的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