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何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專訪了寬甸滿族自治縣委書記劉希明。
《小康》·中國小康網:打贏脫貧攻堅戰,寬甸縣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從自身實際出發,寬甸做對了什么?
劉希明:近幾年,寬甸縣認真貫徹落實國省市工作要求,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精準脫貧方略,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目前,全縣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目標。
一是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全縣38850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2.1%下降到0。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015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9945元。
二是鄉村面貌明顯好轉。經過五年的脫貧攻堅,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完善,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高,陳規陋習得到糾正。
三是特色產業得到發展。脫貧攻堅以來,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大戶帶動等方式,逐漸形成以小漿果、食用菌、山野菜等為主的特色種植業,肉牛、絨山羊、跑山雞、黑豬等品牌為主的畜禽養殖業,以及板栗、大榛子、藍莓、軟棗子等為特色的林果經濟。
四是村集體經濟得到壯大。2015年106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空白,有的村還有債務。脫貧攻堅以來,每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都達到3萬以上,個別村達到30萬元以上。
《小康》·中國小康網:寬甸縣的“中藥材產業促脫貧”被列入“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可否具體介紹一下?
劉希明:我縣依托獨有的野生中草藥資源優勢,充分發揮中藥材企業龍頭帶動作用,著力提質升效,不斷延長產業鏈條,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生產、股份制合作、入股分紅等模式,為建檔立卡戶提供種苗、技術服務以及簽約回收產品,發展建立了遼細辛、遼五味子、關玉竹、人參、刺五加、桔梗、龍膽等道地北藥種植基地5萬畝以上,直接帶動全縣20個鄉鎮近百個貧困村5000多戶(其中有1484戶是貧困戶)藥農種植中藥材,戶均年收益達8000元以上,形成了地方支柱型特色產業,實現了貧困村、企業和農戶多方共贏。
《小康》·中國小康網:下一步,寬甸縣將如何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劉希明:我們將立足寬甸林業大縣、水資源大縣、邊境大縣、旅游資源大縣等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一步做大做強獨具特色的石柱參、藍莓、板栗、食用菌、燕紅桃、中藥材、鴨綠江淡水魚等優勢產業;依托天橋溝、青山溝、天華山、河口等國內著名旅游景區,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滿族文化旅游、鄉村旅游;加強電商平臺建設等,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力促進全縣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從根本上幫助農民解決就業和收入問題,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石。寬甸縣地處遼寧省東部邊陲,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擁有綿延216.5公里的邊境線。寬甸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素稱“遼寧省旅游資源儲備庫”。“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期內,我縣將加快推動“一核兩區三帶”發展布局,緊緊抓住當前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有利契機,以縣城全域旅游集聚區這“一核”開發建設為重心,以寬甸經濟開發區和中朝互市貿易區為兩翼,全力打造“鴨綠江特色產業廊帶”“綠色生態產業廊帶”和“文化旅游產業廊帶”,加快寬甸文化旅游支柱產業建設,加快產業融合、城鄉互動、全域旅游大發展,實現寬甸邊疆革命老區在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