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陳娟華
“醫療扶貧是精準扶貧的直接體現,通過醫療扶貧為受援地培養一批帶不走的專業技術人員,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借鑒給他們,能夠有效提高當地的醫療水平。”從江蘇省常州市婦幼保健院來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中醫院擔任副院長的王輝輝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援助醫生通過幫扶帶動地方醫療水平的發展,可以造福當地百姓,有效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016年6月2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與國務院扶貧辦等相關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要求實施全國三級醫院與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級醫院一對一幫扶,使區域間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自那時起,一批又一批醫療衛生領域的骨干人員奔赴貧困地區掛職扶貧。
今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發布的個人表彰名單中,多位醫療衛生領域的代表榜上有名,江蘇省常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醫生王輝輝就是他們中間的一位,與他一起受表彰的,還有天津市河西區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石振華。
2018年3月8日,婦產科醫生王輝輝作為江蘇省第三批援青人才,從常州市婦幼保健院來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中醫院擔任副院長。
“2017年12月,我們醫院發出通知,要選拔一名醫生到青海省進行醫療支援。當時有7名醫生報名,通過兩輪選拔,我成功入選。”對于當時的入選,王輝輝至今還很興奮。
他看到選拔通知的第一時間就有報名的沖動,但仍有顧慮——“家里還有兩個小孩,當時一個4歲,一個2歲。孩子太小了,我怕妻子照顧不過來。”王輝輝的妻子施旭婷也是一名醫生,兩人在不同的醫院上班。施旭婷在大學時了解到西部醫療落后的現狀,就有了去西部支援的夢想。但是迫于家庭和工作的壓力,施旭婷一直沒能實現夢想,現在丈夫有了去青海的機會,她全力支持。
在選拔面試時,醫院領導問王輝輝援青的初心是什么,他回答:“我的初心就是去西部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西部支援,這不光是我一個人的初心,這也是我愛人的愿望。”可能就是這句話打動了領導,讓王輝輝通過層層選拔,得到援青機會。就這樣,在2018年的“三八”婦女節這天,王輝輝來到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中醫院任職。
共和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青藏咽喉”之稱。這里平均海拔3200米,高原反應讓初來乍到的王輝輝吃足了苦頭:“高寒缺氧,讓我這個原本睡眠質量很好的人開始失眠,整宿整宿睡不著覺。”王輝輝面對的困難不光是高原環境帶來的失眠,還有語言溝通障礙。共和縣有漢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0%,有很大一部分不會說普通話,王輝輝與病人溝通時,往往要通過助理醫生翻譯,“這樣的溝通效果沒有直接對話好。通過第三人翻譯,感情色彩總會出現一點偏差。”
遇到相同問題的還有天津市河西區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石振華,她是天津市第八批援藏專業技術人才。
2018年,天津市河西區和河西區衛健委積極號召專業技術人員到受援地區開展技術扶貧,院里第一時間召開動員會。石振華作為共產黨員、一線臨床醫生、院里的技術骨干,沒想太多就自愿報名參加。同年3月,她離開了上小學3年級的兒子和年邁體弱的父母,不顧自己有十年的高血壓病史,懷著對邊遠貧困地區人民的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開啟了援藏技術扶貧工作。

成效? 王輝輝提出的“331”工作模式受到了青海省委組織部的高度贊揚,并倡議細化標準、全省推廣。
石振華被分配到西藏昌都市卡若區人民醫院。“真正踏上援藏之路的那一刻,當站在海拔第二高的邦達機場,心慌、腿軟、頭暈、胸悶等高原反應的癥狀向我襲來時,我意識到自己不僅需要打贏組織上賦予的脫貧攻堅戰,還有身體與高原環境抗爭適應的攻堅戰。到達昌都,我就立即投入了工作中,但是這樣惡劣的環境,已經不記得自己多少次在凌晨被憋醒,只能通過服藥才能頂過去,整整2個多月才能淺淺地睡下。即使是這樣,我也堅持沒有休息過一天。”石振華回憶道。
面對各種各樣的病人,各種不同家庭情況、不同經濟條件的病人,石振華心里五味雜陳。
有一次,?石振華接診了一位名叫布次仁的老大爺。這位老大爺因為全身水腫被別的醫院診斷為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腹水,只能再活一個月。石振華接觸到病人家屬,了解到他們貧困的家境。面對老大爺隨時可能惡化的病情,他的老伴兒無助的神情深深刺痛了石振華的心,她知道重癥患者的醫療費用對一個貧困家庭的負擔有多大。本著對醫學專業的探究,石振華給老人做了一次全面細致的檢查,試著運用中西醫相結合手法,使得布次仁大爺的病情一天天有了好轉。大爺家里沒有經濟來源,一家無法承擔數千元的醫藥費,石振華就動員全院職工為他捐獻愛心,8000多元的善款不僅解決了醫藥費,還有剩余部分留給他用于買營養品。出院那天,大爺和老伴兒感動得泣不成聲。
談到在青海省的工作,王輝輝不由想起一個記憶猶新的晚上。那天晚上9點,他正在吃晚飯,突然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有一位孕婦生產時遇見突發情況——正常孕婦生產時,是嬰兒的頭先露出來,但是這個孩子頭和手貼在一起,屬于頭手復合先露。面對這種情況,產房的醫生不敢妄動。王輝輝趕過去以后,小心翼翼地將胎兒的手還納至宮腔,使得孕婦順利生產。“晚上11點多,那位產婦家屬圍過來表示感謝時,我從心底萌生出不辱使命的欣慰。”
援助醫生不僅給當地病人帶去福音,他們肩負的另一重任是進一步規范、提高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改善當地醫療系統的管理理念。
王輝輝到共和縣中醫院后,堅持定期查房、分析病情,定期組織科室業務學習和專題講座,傳授新知識、新理論,更新當地醫師的知識結構,規范疾病的診治方法。在此期間,王輝輝發現婦產科醫護人員臨床操作技能不夠規范、無菌觀念不強、理論知識不夠扎實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產后傷口愈合不良率高。
如何系統提高受援醫院的醫療操作規范和水平,他提出了“331”工作模式,即“師徒結對”手把手重點帶好3位醫師,重點安排3位技術骨干赴后方結對醫院進行3-6個月培訓,引進后方醫院一整套先進成熟的科室管理模式、制度規范和操作診療流程。通過“331”模式,王輝輝等援青醫生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專業技術人員。他說:“只有通過‘傳、幫、帶、陪,真正提高青海當地醫生的醫療水平,才算是達到醫療扶貧的目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中醫院的婦產科醫生張錦屏就是在開展“331”工作模式的背景下,來到結對醫院常州市婦幼保健院進修學習的。張錦屏說,共和縣中醫院沒有新生兒科,所以派她去學習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在常州學習期間,她見到了很多共和縣沒有的疾病,掌握了新生兒常見病以及多發病的治療。“我們醫院應該多派醫生去常州學習新技術。”張錦屏說,“非常感謝王輝輝老師讓我有了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
“331”工作模式階段性成效明顯。目前共和縣中醫院已有2位醫生能獨立開展婦產科腹腔鏡下異位妊娠手術、卵巢囊腫剝除術等常見手術,填補了醫院婦科微創手術的空白。此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剝除術等經腹手術水平也得到明顯提高。引進常州市婦幼保健院先進的產房管理模式及流程后,現在醫院產房的無菌操作意識、接產技術、傷口縫合技術等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大大減少了產婦傷口愈合不良發生的概率。

考驗 到達昌都,石振華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對于她來說,不僅需要打贏組織上賦予的脫貧攻堅戰,還要打贏身體與高原環境抗爭適應的攻堅戰。
2019年7月,王輝輝完成援青任務,回到原工作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婦幼保健院,由他提出的“331”工作模式則在青海扎了根,受到了青海省委組織部的高度贊揚,并倡議細化標準、全省推廣。目前“331”工作模式不僅成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衛生系統推廣,而且在教育系統也開始扎根運用。
來到西藏昌都市卡若區人民醫院的石振華堅信“授人以漁”的重要。首先加強對科室負責人的培養,同時加強對醫生的專業培訓,創新使用“技術互評”的學習提升方式,組織醫生講課互評30余次,鍛煉醫務人員的表達能力,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臨床技術水平。此外,她自己堅持每月開展兩次業務培訓,培訓達700余人次,并針對新入職年輕醫生培訓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和病歷書寫規范,為他們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一名學生已經可以勝任科主任的工作,另一名通過了執業助理醫師考試。
西部地區醫療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原惡劣的生活環境和落后的經濟條件難以留住人才。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中醫院婦產科總共10名醫生,其中只有1名是大學本科畢業,其余都是中專、大專學歷。“這里經濟落后,存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但最緊缺的不是先進的醫療設備,而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王輝輝告訴記者。
而相對于縣中醫院,縣區轄下的鄉鎮衛生院缺醫少藥的情況更嚴重。倒淌河鎮衛生院負責轄區內1萬多居民的衛生醫療。整個衛生院有17名醫生,卻只有2名護士,醫護配比嚴重失衡。這里的醫生不僅要接診,還要兼任護士的看護工作,任務繁重。
面對缺乏高質量專業技術輸入和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困境,除了從醫療發達地區引進新技術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本地高等醫學教育培訓,培養一批“帶不走的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醫療落后的現狀。
石振華認為,充足的人才隊伍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保障。要加強人才梯隊培養,增強醫技力量,加強鄉村兩級醫務人員培訓,進一步提升醫技水平,加強家庭醫生團隊隨訪和巡回診療,保證邊緣戶不因患大病重病等健康因素致貧返貧。
在去年年底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圍繞基本醫療有保障的目標要求,會同國家醫保局、國務院扶貧辦等有關部門精準施策,合力攻堅,推動健康扶貧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第一,全面改善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機構設施條件,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通過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選派醫生到鄉村巡診、派駐等方式,遠程醫療覆蓋所有貧困縣并向鄉鎮衛生院逐步延伸,推動優質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并逐級下沉,全面消除貧困地區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實現每個鄉鎮和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衛生院和衛生室并配備了合格醫生,貧困地區縣醫院收治病種中位數已達到全國縣級醫院整體水平的90%,服務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第二,因戶因人因病精準施策,推動措施落實到人、精準到病。全面實現了對貧困人口的應治盡治、應簽盡簽、應保盡保,有效減輕了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累計分類救治1900多萬貧困患者。第三,強化健康危險因素控制,推動健康扶貧關口前移。一些長期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疾病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取得歷史性成就。第四,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貧。
“經過努力,健康扶貧攻堅任務接近全面完成,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全面實現,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累計使近1000萬因病致貧返貧貧困戶成功擺脫了貧困,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重要貢獻。”當時的新聞發布會上,李斌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