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一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江蘇南京 21130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主要是指起源部位在支氣管黏膜、支氣管腺體、肺泡上皮部位的肺部惡性腫瘤,該病占到所有肺癌的85%左右,且男性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1]。NSCLC 在疾病早期常無典型癥狀,此時確診可通過手術切除來有效控制病灶組織的發展,然而進展至局部晚期則失去手術治療的可能,對此類患者主要是采取放化療治療的方式,以殺滅癌細胞,達到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單純放化療治療有比較大的缺陷,可能存在反復發作及局部復發情況,針對這一情況,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進展,熱療技術也被廣泛用于疾病的治療中,取得滿意效果[2]。本次研究中就探討了對局部晚期NSCLC 實施放化療+熱療的綜合治療方法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及借鑒,詳細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 年8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12 例局部晚期NSCLC 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患者均經穿刺活檢病理學檢查證實。(2)國際腫瘤分期TNM 均在Ⅲ級及以上。(3)患者均無放化療、熱療治療禁忌。(4)患者均知曉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疾病患者。(2)放化療治療禁忌者。(3)預期生存時間在3 個月內的患者。(4)中途退出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56 例,男40 例,女16 例;年齡55~86 歲,平均年齡(72.1±1.3)歲;TNM 分期:Ⅲa 期21 例,Ⅲb 期20 例,Ⅳ期15 例。對照組56 例,男38例,女18 例;年齡56~86 歲,平均(71.9±1.2)歲;TNM 分期:Ⅲa 期22 例,Ⅲb 期20 例,Ⅳ期14 例。兩組年齡、性別、TNM 分期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放化療治療的方式,主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使用鉑類、紫杉醇、吉西他濱等化療藥物。
觀察組則采取放化療聯合熱療的綜合治療方法,主要是在治療過程先進行放療,隔1h 進行化療,隔1h 進行熱療。放療操作如下:采取三維適形放療的治療方式,放療的時候輔助患者為仰臥位,借助螺旋CT 機掃描定位腫瘤部位、腫瘤轉移范圍,確定掃描圖像后傳輸至三維治療計劃中,確定靶向區域、周圍器官組織狀況,調節2~5Gy 的照射劑量,每周進行5 次放療治療,持續放療6 周?;煵僮鳎悍暖煹? 周就進行化療,具體采取順鉑靜脈滴住方式,用量為25mg/m2,靜脈滴注3~5d 作為一個化療療程,持續3 個療程的化療。熱療操作:取肺部病灶部位、周圍轉移瘤部位實施熱療,熱療中心為食道內側,控制熱療時的溫度在38~42℃,輸出功率在2200W,每次熱療時間1h,熱療頻率為兩次每周。兩組均持續治療6 周后評估療效。
(1)參照國際通用的實體瘤療效標準對患者疾病治療情況進行評估。完全緩解(CR):病灶均完全消失,至少維持1個月;部分緩解(PR):雙側可測病灶,各個病灶的最大垂徑乘積和縮小一半以上,至少可維持1 個月;穩定(NC):雙側可測病灶,各病灶的最大垂徑乘積之和縮小不足一半或增大為超過25%,至少維持1 個月;進展(PD):一個或者多個病灶增大超出25%,或者出現新病灶??傆行?(CR+PR)/總數×100%。(2)對比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取SPSS21.0 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經過為期6 周的對癥治療,在治療效果上觀察組CR與PR 總數為52 例,治療有效數量占總數的比率為92.86%。對照組CR 加PR 的總數為44 例,占總例數的78.57%。治療總有效率上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經治療后,白細胞減少與血小板減少率上,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此外治療后在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上,觀察組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56,%)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隨著吸煙人群數量的增加及生存環境的改變,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2018 年全球統計數據顯示男性肺癌發病率、死亡率占據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在肺癌疾病中,以NSCLC 常見,由于此類患者早期不具有典型癥狀,這使得多數患者一旦確診常處在肺癌晚期階段,處于晚期的NSCLC患者已經無手術治愈的可能,患者主要是采取放化療治療的方式,通過這一方式可將癌細胞殺滅,阻止細胞的擴散與轉移,盡可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3]。
然而雖然說采取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NSCLC 的效果滿意,可以通過聯合治療較好控制局部炎癥,而化療藥物聯合用藥容易引起一定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放化療劑量較高及頻率較多,對身體虛弱者容易表現出身體疲乏無力及精神萎靡癥狀,化療藥物可對周圍末梢神經產生損傷,這使得患者可出現肢端麻木情況,此外也可引起肝臟毒性,輕者出現肝功能異常,引起肝區不適,重者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會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而使得整體治療效果下降,因此臨床中探討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4]。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臨床中對惡性腫瘤治療的研究催生出一系列新型的治療手段,其中熱療就是有效的治療手段。熱療的定義主要是借助各種方法來提高全身或者局部腫瘤區域的溫度,借助熱力作用以及繼發效應進行惡性腫瘤疾病的治療,該方式是繼常規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第五大療法。熱療治療的基礎為20 世紀60 年代熱療學基礎,經大量的體外實驗與臨床資料顯示,雖然說腫瘤熱療不能取代手術或者放化療成為一種獨立腫瘤治療方案,但是卻可通過聯合放化療等常用治療方式來大大提升療效的作用,同時也可通過減少放化療的頻率來達到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就對比了對于局部晚期NSCLC 患者,分別采取常規放化療、放化療聯合熱療綜合治療用于疾病治療,探討不同治療方案對疾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在經過為期6 周的治療,在總的治療有效率上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表明綜合治療方法對局部晚期NSCLC 的治療效果滿意,能夠達到增高常規放化療治療效果的作用。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在紅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上,觀察組的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也顯示采取綜合治療的方式用于局部晚期NSCLC 可在保證療效的同時使得不良反應的發生也下降,使患者更容易耐受,使得腫瘤整體療效及患者生活質量改善。
綜上所述,在進行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采取放療+化療+熱療的綜合治療方法,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且治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也較低,容易被患者耐受,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