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敏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呼吸科 江蘇南京 211300)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常見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以持續呼吸癥狀和氣流受限為特征[1]。現階段,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外部環境因素有關,包括吸煙、二手煙吸入、污染性的粉塵、化學有害氣體、空氣污染等因素有關。也有個人因素,包括遺傳基因、氣道反應性敏感、呼吸道感染等[2]。多發生于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臨床表現為早晨起床刷牙干嘔,咳嗽加劇,晚上伴有陣咳和排痰現象,痰液多呈白色泡沫痰,偶爾帶有血絲,當病情嚴重時可形成膿性痰液。氣短或呼吸困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運動勞作的時候氣短現象明顯加重,休息時可得到緩解,由于個人體質的不同,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其中左心衰竭是諸多并發癥中較嚴重的一種,具有高致殘率以及病死率[3],是目前醫療水平較難治愈的急危重癥。在臨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中,以減少或消除患者癥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提高活動耐力為治療目的,且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如止痰祛咳、解痙平喘、強心等,從而改善患者身體健康,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在臨床診斷中,由于左心功能衰竭癥狀不明顯,確診難度大,易發生誤診或漏診,從而耽誤患者治療時機,因此,在詢問患者病史時需特別留意,檢查時心室是否擴大、心音是否變化是否正常等,并以胸部X 線片、心電圖、心臟彩超輔助檢查,對患者病情進行明確確診,提高診斷正確率,使患者在確診后能在第一時間得到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據相關研究顯示,無創呼吸機在治療COPD 合并左心衰竭患者中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基于以上背景,我院進一步對無創呼吸機在治療COPD 合并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相關研究與探討,具體論述如下。
對我院2016 年1 月~2020 年3 月所收治的128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且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病理證實為合并左心衰竭。平均分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與觀察組增加無創呼吸機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34:30,其中77 歲患者19 例,78 歲患者9 例,80 歲患者22 例,81 歲患者7 例,82 歲患者7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35:29,其中76 歲患者16 例,77 歲患者11 例,78歲患者17 例,80 歲患者24 例,81 歲患者6 例,所有患者臨床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等急危重癥患者;(2)患有精神類疾病或以上障礙患者;(3)不配合或拒絕本次研究患者。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措施,積極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患者止痰祛咳、解痙平喘、強心等處理,并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抗生素藥物使用頭孢曲松鈉3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采用靜脈滴注方式,聯合左氧氟沙星3g 注射液進行靜脈注射;解痙平喘藥物使用二脛丙茶堿0.5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進行靜脈滴注;止痰祛咳使用氨溴索霧化吸入;并根據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不良反應等情況,對藥物進行了相對應的調整。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無創呼吸機治療,對患者口腔內異物進行清潔,如舌頭下,鼓腮內側等,清理完成后使用面罩進行輔助通氣,設置為呼吸模式,頻率為12~18 次/min,氧流量為4~7L/min,呼氣壓力為4~18cmH2O,吸氣壓力為8~20cmH2O,氧氣濃度控制在45%左右,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節。
觀察所有患者24 小時內的血氣變化情況、血流指標以及肺功能評分進行數據統計,將所得研究數據整理分析。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24 小時內的血氣變化各指標與對照組患者血氣各指標相比,改善較好且數據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均得到顯著改善,較治療前舒張壓以及收縮壓相比,改善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舒張壓以及收縮壓相比,數據差異存在明顯差異,P<0.05。詳情見表2。
表1 血氣變化對比()

表1 血氣變化對比()
?
表2 血壓變化對比()

表2 血壓變化對比()
組別 例數 舒張壓(mmHg) 收縮壓(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4 110.63±8.71 75.78±6.28 161.98±14.55 121.04±7.21對照組 64 112.58±8.64 89.94±776 12.35±0.79 138.82±9.27 X2 值 2.967 4.803 1.559 5.218 P 值 >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VC、FEV1 評分優于對照組,數據亦存在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VC、FEV1 評分對比()

表3 兩組患者FVC、FEV1 評分對比()
FVC(L) FEV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4) 1.24±1.24 1.54±0.27 51.17±7.39 62.82±6.36對照組(n=64) 1.27±0.11 1.41±0.12 52.02±4.15 57.27±3.22 X2 值 2.84 2.62 4.79 4.31 P 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壞境的污染,越來越多的人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老年人居多。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各項機能有所衰退加上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導致發病率久久居高不下,如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治療效果較差會引起其他嚴重并發癥[4],例如慢性呼吸衰竭、自發性氣胸、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對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應做到盡早發現和診斷,進行早期治療,會有很好的預期效果,具有長期慢性咳嗽、咳痰、胸悶、呼吸急促的患者應考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患者行肺部檢查,使用支氣管舒張劑后FEV1、FVC<70%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必備條件。并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發展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后第三大因,此病容易反復,不易治愈,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活動受限,勞動能力下降,嚴重時會累及心、肺、腎、支氣管等器官的損害,會引起呼吸衰竭,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據相關數據顯示[5],呼吸機是目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方式之一,可以有效的改善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左心衰竭主要原因有:(1)患者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從而影響患者心室循環以及結構,促使患者心室衰竭;(2)心肌長期處于慢性缺氧狀態,導致心肌收縮功能下降,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間,促使了右心室擴大,從而影響到了心室間隔運動,導致左心室舒張功能下降;(3)肺部感染細菌毒素等有害物質對心肌造成進一步的損傷,從而加重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病死率或病殘率。
呼吸機是一種人工代替患者自主呼吸進行機械通氣的設備,可以達到控制呼吸、增加肺通氣量、改善呼吸功能、減少心臟工作負荷等效果。呼吸機分為有創呼吸機和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通常急危重癥監護室運用的頻率較高,無創呼吸機多用于呼吸科普通病房,治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無需建立人工通道,多用面罩或鼻塞方式進行治療,具有安全、便捷等特點,從而更為健康持久的幫助患者穩定病情,改善肺功能。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情況與對照組相比更加顯著;治療后,兩組患者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均得到顯著改善,觀察組血壓改善較好;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VC、FEV1 評分優于對照組,數據亦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左心衰的老年患者正確應用無創呼吸機治療。不僅能提高患者血氣各指標,同時亦能改善患者肺功能,使患者生命體征得到進一步提高,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