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義
(西村鄉衛生院中醫科 陜西省宜君縣 727200)
夏秋季吐瀉是發病率非常高的一種兒科疾病,數據統計顯示,<5 歲的兒童其患此病的概率高達20%,每位兒童每年平均會發病4 次左右,8 月、9 月、10 月、11 月四個月份的發病率較高,其致病因素多,主要和兒童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受到輪狀病毒感染引起[1],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等臨床癥狀,具有發病突然的特點,需及時治療,否則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如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等,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臨床采取傳統西醫治療,但療效欠佳,有相關研究顯示,應用五苓散加減治療后,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此次將我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2 月診治的100 例小兒夏秋季吐瀉患者為對象,分析五苓散加減治療小兒秋季吐瀉患者臨床效果,詳細數據見正文部分。
從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夏秋季吐瀉患兒中選出100 例(收治時間: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2 月),采取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為50 例/組。納入標準:(1)符合夏秋季吐瀉診斷標準,具體參考《中醫兒科學》(新世紀教材2 版)[2];(2)接受血尿常規檢查;(3)每天吐瀉次數在五次以上,大便呈蛋花湯樣,無黏液和膿血;(4)伴發發熱、惡心、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5)血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數目正常;(6)便常規檢查結果中未顯示有紅細胞和白細胞以及致病菌。排除標準:支氣管哮喘者;其他重大器官病變者;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1~5 歲,平均(3.61±0.82)歲,病程:1~4 天,平均病程(2.14±0.45)天;實驗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1~6 歲,平均(3.56±0.85)歲,病程:2~5 天,平均病程(2.55±0.36)天。本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兒家屬都知情本次研究內容,組間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西醫治療。進行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狀態,予以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1 次/天,10~15 毫升/kg 每次,靜滴,予以西咪替丁注射液,10~15 毫升/kg 每次,每天1 次,靜脈滴注;西咪替丁注射液10~20 毫升/(kg·d),每天1 次,靜脈滴注;蒙脫石散,口服,小于1 歲者,每次1 克,每天3次,1~2 歲者,每次1.5 克,每天3 次,大于2 歲者,每次2 克,每天3 次,補液鹽,口服,30-50 毫升/(kg·d),在4~6 小時內服完,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口服,每次2 片,每天3次,連續治療7 天。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五苓散加減治療,方藥如下:茯苓12 克、澤瀉18 克、豬苓12 克、白術12 克、桂枝8克、生曬參3 克、生甘草6 克。發熱者去除桂枝,加葛根9 克以解肌退熱,升清止瀉;大便色黃有臭味者,加黃芩6 克、黃連3 克以苦寒清熱燥濕;偏寒者,加干姜3 克以胃中散寒止瀉;食積者,加雞內金6 克、焦山楂9、神曲9 克以消食導滯;大便稀而量多者,加車前子9 克以利尿止瀉;惡心、嘔吐者,加陳皮6 克、半夏3 克以燥濕化痰止嘔;腹痛甚者,加木香6克、赤芍9 克以理氣活血止痛。水煎分服,1 歲每次服兩小勺(每勺10 毫升),2 歲每次服3 小勺,3 歲每次服4 小勺,往后每大1 歲增加1 勺,依次類推;3 歲以內每天服4 次,大3 歲者每日服3 次;每天1 劑,服湯藥至吐瀉停,再增加二、三服。
對比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改善時間(退熱時間、止瀉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惡心、嘔吐)。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經過治療后體征、癥狀均消失,且大便性狀和次數恢復正常,則為治愈;經過治療后,體征基本消失,癥狀明顯減輕,大便次數減少,性狀趨于正常,則為顯效;治療后體征好轉,癥狀緩解,大便情況明顯改善,即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判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統計處理軟件:SPSS21.0。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 數據所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實驗組更高,為96.00%。

表1 治療效果例(%)
實驗組退熱時間(1.12±0.24)d、止瀉時間(1.16±0.18)d、住院時間(5.22±1.33)d 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對比([),d]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對比([),d]
?
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對比,組間對比,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中醫學認為:小兒素體稟賦較弱,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小兒吐瀉屬于中醫學中“霍亂”病的范疇,多發于夏秋季節。其病因多由外感寒、暑、濕、疫癘之邪;或內傷飲食,生冷不潔,傷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職,清濁相干,水濕內停,氣機逆亂所引起,因此中醫認為脾虛為本,而濕濁之邪為標,主張以健脾化濕為主要治療原則。
針對小兒吐瀉,目前尚未發現特效藥,通常實施對癥治療,不良反應多,短期療效雖好,但容易反復發作。五苓散出自于《傷寒論》,五苓散加減方藥中茯苓、豬苓可淡滲利水;澤瀉可利水滲濕、通利小便、導水下行;白術可健脾燥濕;桂枝辛溫解表、化氣行水;加人參可益氣健脾;灸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具有和胃健脾,利水止瀉的功效,恢復體內水液正常輸運。且隨癥加減,分而治之,更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和整體治療的優勢,可鞏固機體正氣,不易復發。有熱者加黃芩、黃連以清熱燥濕,厚腸止瀉。現代藥理學表示,白術、茯苓可增加網狀內皮的吞噬作用,提升抵抗力;白術可促進胃腸分泌,利于消化;澤瀉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豬苓兼具增強免疫、利尿功能;桂枝具有顯著的抗病毒、抗炎、解熱鎮痛的作用,黃芩、黃連具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因此,該藥方均可明顯增加患兒排尿量,促進患兒體內水濕從尿液內排出,從而達到利小便止瀉的目的[3]。
此次分析五苓散加減治療小兒夏秋季吐瀉患者臨床效果評價。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6.00%),組間對比,P<0.05;實驗組退熱時間(1.12±0.24)d、止瀉時間(1.16±0.18)d、住院時間(5.22±1.33)d 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對比,組間對比,P>0.05。充分表示五苓散能調節患兒脾胃功能,促進腸道濁液的排出,改善患兒吐瀉的臨床癥狀。說明,應用五苓散加減治療后,提高臨床療效,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且用藥安全性較高,達到較好的應用目的。高杰芳學者在《五苓散加減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體會》中表示[4],應用五苓散加減治療后,其總有效率:94.29%、退熱時間:(1.63±1.12)d,高杰芳學者在《五苓散加減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體會》中的研究數據與本文相似,此次研究存在一定的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五苓散加減治療小兒夏秋季吐瀉患者臨床療效確切,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且用藥安全性較高,因此值得后續臨床中不斷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