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美伶
(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甘肅蘭州 730030)
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導致的心肌局部缺血性壞死,患者表現為持久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且伴血清心肌酶增高、心電圖改變[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治療方式,同溶栓相比,介入治療的血管再通、降低病死率、減少再狹窄、減少出血并發癥、減輕殘余狹窄程度等效果更好,且可顯著改善預后,縮短住院時間[2]。因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一種侵入性治療方法,且急診介入治療的時間窗短,病情兇險,致使圍手術期可能出現一些嚴重并發癥,因此要做好護理干預措施。
對2018 年4 月至2020 年3 月來我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6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組(雙盲法)研究,乙組和甲組,各33 例。在甲組中,女13 例、男20 例。42~74 歲/(52.19±3.71)歲。11 例患者是前壁心肌梗死、22 例患者是下壁心肌梗死。在乙組中,女14 例、男19 例。43~72 歲/(52.21±3.63)歲。10 例患者是前壁心肌梗死、23 例患者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基線資料P>0.05。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排除標準:存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禁忌癥的患者;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
乙組以常規護理為主,做好術前準備、疾病介紹、介入治療介紹、術中保暖、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用藥指導等。
甲組以整體性護理為主,即:
(1)術前準備,根據醫囑做基礎護理,按患者癥狀以及體征,及時建立靜脈通路、吸氧,遵遺囑給予患者擴張冠狀動脈、保護心肌等藥物,并適時止痛、鎮靜。完善檢查、介入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心電監護,準備搶救藥品、設備。
(2)術中護理,囑患者排尿,協助患者上臺,經親切和藹語言來分散患者注意力,避免談論不利于患者病情或與工作無關的話,準備妥當,密切觀察心電示波變化,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做好保暖措施。
(3)術后護理。①基礎護理,繼續吸氧、靜滴藥物,半臥位或者平臥位。術后抗凝,特別是置入支架的患者,因抗凝藥物可能繼發出血,所以在抗凝治療期間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出血跡象存在與否,便于及時處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肢體膚色和溫度、意識狀態,重點監測血壓變化。床邊備臨時起搏器、除顫機、搶救藥物等。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造影劑排除,仔細記錄患者24h 內出入量。②穿刺部位護理,穿刺置管時可能損傷血管,股動脈穿刺可能導致腹膜后出血,橈動脈穿刺可能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特別是繼續應用肝素后,穿刺局部更易出血。所以,術后早期應密切觀察患者穿刺局部的包扎敷料滲血與否,皮下瘀斑、血腫形成與否,局部加壓時,密切觀察加壓效果,適時放松、加壓。早期觀察足背動脈搏動良好與否,特別是穿刺肢體皮膚的顏色、溫度、疼痛、濕度、感覺等,利于早期發現栓塞致使遠端肢體的供血、靜脈回流出現障礙。③并發癥,介入治療后早期為并發癥高危階段,比如心律失常等,因此要持續心電監護,強化巡視,確保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心律失常并進行處理;腹膜后出血以及骨筋膜室綜合征并不常見,但是一旦發生就很處理,所以要做好基礎護理,且置管要準、要穩,禁止暴力操作,密切觀察早期征象,確保可早期發現,盡量降低發生率、減輕并發癥程度;穿刺部位血腫和滲血,嚴密病情監護,強化巡視,確保及時發現穿刺部位和周圍皮膚的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低血壓大都在術后四到六小時發生,如血壓下降、嘔吐、惡心、胸悶、胸痛、大汗、呼吸困難、心悸等出現要立即報告給醫生,并補充血容量,嚴格遵醫囑泵入升壓藥;患者術后要絕對臥床休息,床上進行二便,術前未進行相應的練習準備,而發生尿潴留,需留置導尿;出血,預先給予患者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等,消化道出血者要禁食,并監測其血壓、凝血時間,積極補充血容量,按實施情況適當的停用抗凝藥物。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統計兩組的下床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視覺模擬評分量表評估,10 分滿分,分數越低則疼痛越輕);統計兩組的心律失常、出血、尿潴留、低血壓、血腫等并發癥;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護理滿意度做評估,100 分滿分,<60 分是不滿意、60-85 分是較滿意、>85 分是很滿意[3]。
SPSS24.0 軟件,(%)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t 檢驗,P<0.05 則存在統計學差異。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小于乙組(X2=7.7591,P=0.0053)。

表1 比較甲乙兩組的并發癥[n(%)]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下床時間短于乙組(t=14.03525=,P=0.0000);甲組排氣時間短于乙組(t=17.2717,P=0.0000);甲組住院時間短于乙組(t=7.5039,P=0.0000);甲組疼痛評分小于乙組(t=10.4322,P=0.0000)。
表2 比較甲乙兩組的臨床指標()

表2 比較甲乙兩組的臨床指標()
?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護理總滿意度大于乙組(X2=5.1207,P=0.0236)。

表3 比較甲乙兩組的護理滿意度[n(%)]
臨床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急性心肌梗死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應用已比較成熟[4]。但是因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有創性的一種診療措施,再加上患者術中、術后使用抗凝藥物,且基于急性心肌梗死自身特點和發病突然等,導致患者出現焦慮、緊張等心理,進而致使術中、術后易發生并發癥,嚴重并發癥會影響治療效果、術后康復,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5]。所以,要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的護理,減少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術后康復。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并發癥大都是可以預見的,護理人員除了要配合醫師做好常規手術準備之外,還應積極評價可能致使并發癥發生的因素,且密切的觀察以及護理管理[6]。使用抗凝藥物可能導致出血,因疾病因素、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操作可導致患者心律失常,同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操作可能導致腹膜后出血、骨筋膜室綜合征等發生,因此護理人員要針對上述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和護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細化護理管理,做好規范化基礎護理,護理人員要持續學習疾病、治療等有關知識,從而掌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圍手術期的各項護理流程以及重點關注問題,尤其是術后針對性護理,從而提高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安全性,確保患者康復。
總之,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實施整體性護理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減輕疼痛,促進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