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萌,何瓊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廣州510630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為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而導致的急性傳染病,為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所上升。本文報告了1例以發熱、消化道出血、淋巴結腫大和焦痂為表現,同時合并EB病毒感染,伴心肝腎等多器官功能損害的恙蟲病,經多西環素和抗病毒治療,臨床癥狀緩解。
患者女性,58歲,來自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長期在當地務農,因“反復發熱1周,黑便1 d”于2020年6月5日入院。1周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為39.0℃,無畏寒寒戰,無鼻塞流涕,無咳嗽咳痰,無胸悶胸痛,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無全身肌肉酸痛。患者自行先后服用“999感冒靈、小柴胡顆粒、布洛芬”后體溫可下降至正常,但仍反復發熱。1 d前患者無明顯誘因排黑色軟便,共排5次,每次量約100 mL,伴頭暈乏力,無腹痛腹脹,無惡心嘔吐,無嘔血或嘔吐咖啡樣物史。既往否認“肝炎”病史,有蚊蟲叮咬史,否認老鼠等動物接觸史和咬傷史,近期無旅游外出史。體格檢查:體溫39.6℃,脈搏137次/min,呼吸24次/min,血壓116/59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飽和度82%,貧血貌,營養中等,全身皮膚黏膜蒼白、無黃染,四肢皮膚蒼白,末梢溫暖,未見蜘蛛痣及肝掌。左頸部和左腹股溝區可觸及腫大淋巴結,大小約1.0~1.5 cm,無壓痛,活動度可,邊界清,無黏連,余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肺可聞及濕啰音。心率137次/min,心臟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腹部平坦,未見胃型、腸型及蠕動波,未見腹壁靜脈曲張,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
入院初步診斷:(1)急性消化道出血;(2)發熱查因:肺部感染?流行性出血熱?風濕免疫性疾病?入院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0.94×109/L,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8.31×109/L,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5.91%,淋巴細胞百分比16.12%,血紅蛋白70.70 g/L,血小板計數118.40×109/L,紅細胞計數2.29×1012/L。生化全套: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80 U/L,丙氨酸氨基轉換酶88 U/L,γ-谷氨酰轉肽酶107 U/L,堿性磷酸酶263 U/L,腺苷脫氨酶26 U/L,總蛋白48.4 g/L,白蛋白21.0 g/L,總膽紅素13.6μmol/L,結合膽紅素7.9μmol/L,尿素11.11 mmol/L,肌酐118μmo1/L,甘油三酯5.22 mmol/L,乳酸脫氫酶549 U/L,肌酸激酶440 U/L。超敏C反應蛋白111.43 mg/L。降鈣素原3.532 ng/mL。肌紅蛋白116.1 ng/mL。高敏肌鈣蛋白-I:0.075 ng/mL。DIC全套:D-二聚體定量>20 000 ng/mL,纖維蛋白降解產物71.54μg/mL。腫瘤八項:癌胚抗原2.28 ng/mL,糖類抗原CA-125 38.1 U/mL,β-微球蛋白12.14 mg/L。糞便潛血試驗陽性。尿常規:尿蛋白0.5 g/L,酮體0.5 mmol/L。艱難梭菌抗原檢測和艱難梭菌毒素檢測、肥達及外斐試驗、血培養、真菌D-葡聚糖、類風濕因子、抗“O”等未見異常。肝膽胰脾及泌尿系彩超:肝大小正常,肝實質稍致密聲像,膽脾胰雙腎未見異常。雙側胸腔積液聲像。心臟彩超:LVEF 70%,左房增大,左室舒張功能降低。胸部CT平掃:右肺上葉鈣化灶,雙側胸腔積液,雙肺下葉膨脹不全;甲狀腺雙側葉不均勻密度改變。
入院后患者仍反復發熱,最高體溫可達40.2℃,經驗性予莫西沙星和拉氧頭孢聯合抗感染4 d后體溫下降不明顯。同時予禁食、擴容、申請血漿和紅細胞輸注,補充白蛋白和利尿等對癥治療。同時積極尋找感染源,不排除病毒感染可能。EB病毒DNA:1.65E+005 copies/mL。登革熱病毒抗體IgM和IgG、登革病毒核酸、流行性出血熱、巨細胞病毒IgM抗體、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輪狀病毒、腺病毒、巨細胞病毒DNA、病毒全套均為陰性。2020年6月9日夜間患者出現胸悶氣促,根據胸部CT結果,考慮胸腔積液所致,為改善患者氣促癥狀,予在超聲定位下行右側胸腔穿刺置管抽液術,并完善胸水常規、生化、培養和脫落細胞學檢查。胸水常規:紅細胞計數2 200×106/L,白細胞計數245×106/L,單核的細胞86%,李凡他試驗陰性。胸水生化:腺苷脫氨酶6 U/L,總蛋白19.4 g/L,乳酸脫氫酶187 U/L。胸水培養及脫落細胞學未見異常。2020年6月10日感染科會診后考慮患者為農民,有明確蚊蟲叮咬史,查體右臀部可見一皮膚焦痂(圖1),大小約1.5 cm×1.5 cm,邊界清晰,未見明顯滲血滲液。結合患者有發熱和淋巴結腫大,且已出現心肝腎功能損害,診斷為恙蟲病(重癥)合并EB病毒感染,改用多西環素治療(劑量100 mg/qd,用藥當日首劑加倍),同時予抗病毒治療。

圖1 右臀部皮膚焦痂
患者經多西環素治療后體溫逐漸下降至正常,胸悶氣促癥狀明顯好轉。2020年6月13日復查相關指標。血常規:白細胞計數4.74×109/L,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12×109/L,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4.9%,淋巴細胞百分比47%,血紅蛋白59 g/L,血小板計數207×109/L,紅細胞計數1.96×1012/L。血生化: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30 U/L,丙氨酸氨基轉換酶26 U/L,γ-谷氨酰轉肽酶35 U/L,總蛋白63.2 g/L,白蛋白31.7 g/L,總膽紅素11μmol/L,結合膽紅素4.9μmol/L,尿素1.62 mmol/L,肌酐80μmo1/L,肌酸激酶43 U/L。超敏C反應蛋白6.08 mg/L,降鈣素原0.034 ng/mL。心梗三項:肌紅蛋白60.3 ng/mL,高敏肌鈣蛋白-I 0.037 ng/mL。D-二聚體定量2 670 ng/mL。擬安排患者完善胃腸鏡檢查以了解消化道損傷情況及復查胸部CT,但患者及其家屬強烈要求出院,予辦理自動出院。出院后1個月電話隨訪患者,患者無發熱、排黑便等癥狀,焦痂已愈合,在當地醫院復查相關結果未見異常。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恙蟲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1],且廣東省為我國的重點疫區[2-3],夏秋季多發。但由于恙蟲病無特異性表現而容易導致誤診、漏診和延遲診斷,一旦發展為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因此臨床醫師應加深對恙蟲病的認識。
恙蟲病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傳染病,傳播媒介為恙螨幼蟲,傳染源為鼠類。恙蟲病的潛伏期為4~20 d,通常為10~14 d。恙蟲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可表現為發熱、焦痂、潰瘍、皮疹、淋巴結腫大、頭痛、腦膜炎、肝脾腫大、急性呼吸暫停綜合征、肝腎衰竭等[4]。其特征表現為發熱、焦痂或潰瘍、皮疹和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發熱,通常為起病急驟,持續高熱,可達39℃~41℃。焦痂對該病具有診斷價值[5-7],典型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0.5~1.0 cm,周圍紅暈,一般不痛不癢,痂皮脫落后形成潰瘍。多數患者只有1個焦痂,少數患者可有多個焦痂。皮疹為暗紅色斑丘疹,直徑0.2~0.5 cm,無皮膚瘙癢,先出現于軀干,后蔓延至四肢。淋巴結腫大也是恙蟲病的重要臨床表現,多為焦痂附近的淺表淋巴結腫大,一般大小如蠶豆至鴿蛋大,有疼痛及壓痛,移動度可,無全身淋巴結腫大。
雖然恙蟲病的總體死亡率較低[8],但若患者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會導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而發病8天后才診斷的病人的死亡率會足足升高2倍多[1],且年齡超過40歲的恙蟲病患者死亡率更高[1]。因此臨床醫生對就診的有焦痂的發熱病人,特別是夏秋季節,應注意排除有無恙蟲病可能。臨床考慮恙蟲病可能性大時,可予多西環素診斷性治療[9]。
本例患者表現為持續高熱、左頸部和左腹股溝區淋巴結腫大及消化道出血,但患者對自身皮損認識不清,且臨床醫生未詳細查體,造成此次正確診斷的一定延遲,因此臨床醫生應重視全身體格檢查。其次患者在未明確診斷前自行服用NSAIDs藥物,可能造成了消化道出血,對初步診斷有一定的干擾。入院后查炎癥指標均升高,提示感染,予廣譜抗生素經驗性治療無效,考慮病毒感染可能性大。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傷寒等傳染病抗體、病原體和滴度檢測均為陰性,查體發現患者左頸部和左腹股溝區淋巴結腫大,右臀部可見一皮膚焦痂,結合患者有蚊蟲叮咬史,高度懷疑恙蟲病,考慮患者肝腎和心臟功能已出現損害,立即予多西環素治療。患者同時合并EB病毒感染,加用抗病毒治療。經上述治療2 d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左頸部和左腹股溝區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焦痂出現愈合傾向,肝腎功能明顯好轉,臨床證實了恙蟲病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