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鋒 張亞芹 孟祥羽 楊加琳 蔣宏博
1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皮膚科,吉林長春,130000;2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陜西西安,710000;3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皮膚科,山東青島,266000
皮膚僵硬綜合征(stiff skin syndrome, SSS)是一種少見的結締組織疾病,特征性表現為皮膚僵硬,可伴有關節活動受限、多毛和色素沉著。多在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我科門診收治1例8歲皮膚僵硬綜合征患兒,其皮損呈單側分布,伴有色素沉著和多毛,但無關節活動受限,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患者,男,8歲?;颊哂覀却笸取⒂彝尾考坝已科つw觸之僵硬,硬如木板,不能捏起,未觸及結節,伴有輕度多毛和色素沉著(圖1)?;純?月齡時右側大腿伸側開始出現淡紅色斑,表面毳毛增多、增粗,家長未予重視。1歲時,患者同一部位的皮膚觸之僵硬,皮損逐漸發展至右臀部和右腰部,右小腿皮膚未變硬但出現色素沉著?;颊咭话銧顩r良好,無發熱,無吞咽困難,無雷諾現象,無關節腫痛和活動受限。其就診前未接受任何治療。
患者既往無外傷史,有手術史。患者出生后第6個月因腸套疊行外科手術?;颊甙l育良好,智力正常。患者的父母非近親結婚,其母親在懷孕期間無特殊藥物服用史,足月行剖宮產且過程順利。其家族無類似疾病史。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紅細胞沉降率和尿常規正常,尿液中無黏多糖排泄物增加。自身抗體檢查示ANA、抗Scl-70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抗著絲點抗體、Jo-1抗體陰性。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補體水平在正常范圍內。肝功能、腎功能、肌酶、免疫球蛋白實驗室檢測均正常。
右側腰部及腿部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皮下脂肪層增厚回聲減低,較厚處31 mm,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因患者年紀尚小且肌電圖檢查疼痛感明顯,患者未完成全套肌電圖檢查?,F有結果顯示右股神經波幅降低,考慮患者有局部肌肉硬化。
取右側大腿皮損組織活檢示:表皮角化過度,基底層色素增加,真皮中層膠原纖維增粗、致密,呈均質化,無炎細胞浸潤,毛囊附屬器未見異常(圖2)。阿新藍染色呈陽性(圖3)。在征得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情況下,采集患兒及父母的外周血樣本,對患者外顯子組序列進行分析,但未發現突變基因。

圖1 右大腿、臀部和腰部的皮膚觸之僵硬,伴有輕度多毛和輕度色素沉著 圖2 表皮過度角化,基底層色素增加,真皮中層膠原纖維增粗、致密,呈均質化,無炎癥細胞浸潤,毛囊附屬器未見異常(HE,×40) 圖3 在膠原纖維之間可見黏多糖沉積(阿新藍,×100)
治療:給予患者氟芬那酸丁酯軟膏外用(日2次)和香菇菌多糖(1片/次,日1次)口服治療。觀察治療1個月,患者皮損無明顯變化?,F患者已放棄治療,隨訪失聯。
討論1971年Esterly和McKusick首次定義皮膚僵硬綜合征[1]。其臨床特點為出生時或嬰兒期出現局限性皮膚硬化,硬如木板或石頭樣硬化,可伴有關節活動受限、輕度色素沉著和多毛。它好發于臀部和大腿等筋膜豐富的部位[2]。2002年耿松梅報道了國內首例皮膚僵硬綜合征患者[3]。2016年Myers等[4]提出皮膚僵硬綜合征分為泛發性SSS和節段性SSS。節段性SSS呈節段性分布,以單側性為主[4]。節段性SSS和廣泛性SSS具有共同的病理診斷特征(真皮中膠原纖維增粗、致密,無炎細胞浸潤,無附屬器萎縮,筋膜增厚),但相對于廣泛性SSS具有發病年齡較晚,功能受限較輕,且未發展成廣泛性皮膚病等特點[4]。
患者右側大腿及腰臀部皮膚腫脹僵硬,皮損跨過髖關節,但無關節活動受限。皮損處伴有色素沉著和多毛,但無萎縮。患者一般狀態良好,自身免疫抗體檢查均為陰性,血常規正常,無雷諾現象。肌電圖檢查結果示可能有肌肉受累。病理結果顯示附屬器未見缺如,無炎癥細胞浸潤,膠原纖維增多呈均質化。因為SSS少見,所以初診時極易漏診,從而導致標本未見筋膜。SSS患者病理可見筋膜增厚[2,4]。Jablonska等[5]認為 SSS 包括兩種變型: 一種是由黏多糖代謝異常引起的局限性皮膚黏多糖沉積; 另一種是膠原代謝異常引起的先天性筋膜營養不良。Esterly等[1]認為SSS是一種局限性黏多糖病,pH值為2.5的阿新藍染色顯示膠原纖維間存在酸性黏多糖沉積。這與本病例相符。皮膚血管增生和真皮下回聲增強是硬斑病進展最敏感的超聲信號[6]。而患者超聲結果與硬斑病表現不符。綜上所述,患者確診為節段性SSS。
節段性SSS需要與線狀硬皮病相鑒別。線狀硬皮病的皮損常沿Blaschko線呈線狀或帶狀分布。早期以皮膚腫脹、硬化為特征,后期以萎縮為特點。典型臨床表現為單側線狀或帶狀分布的皮膚及皮下組織萎縮硬化。皮損下方的肌肉和骨骼亦可受累,皮膚萎縮硬化影響關節活動功能。在萎縮處皮膚常出現明顯的色素沉著,與萎縮斑一致呈線狀分布。組織病理學特點早期常見淋巴細胞浸潤在血管周圍,非炎癥晚期以膠原纖維化為主,真皮中膠原纖維增多,附屬器減少甚至是消失,無黏多糖沉積。除此之外,SSS還應與Becker痣、嗜酸性筋膜炎、結締組織痣等相鑒別。
典型SSS臨床表現無內臟、肌肉、免疫或者血管受累。通過復習文獻,我們知道SSS除了典型臨床表現外,還可能伴有胃食管反流、幽門狹窄、腹股溝疝、骨質疏松、鎖骨發育不良、特應性皮炎等特殊臨床表現[7,8]。針對上述臨床現象,Jablonska等[5]提出了皮膚僵硬綜合征具有高度異質性這一觀點。此后食管功能障礙、腸梗阻、疝囊樣改變、伴發帶狀皰疹和低免疫球蛋白水平等不尋常的臨床表現相繼被報道[9-11]。本例患兒在6個月時發生腸套疊,這可能也是SSS的一種特殊臨床表現。這可能和肌肉受累有關,永久性的肌肉收縮和進行性的肌肉僵硬,致使腸蠕動失去正常的節律性或形成痙攣[2]。
廣泛性SSS已有家族病例和血緣關系的相關報道[1,2,7,12,13]。Loeys等[13]研究指出,存在于 15q21.1的纖維蛋白-1(FBN-1)基因突變與SSS有關。Fibrillin-1參與調節轉化生長因子-β2(TGF-β2)的合成,TGF-β2異常引起微纖維糖蛋白過度生產和沉積,可能參與SSS的發病過程[13]。節段性SSS發病是否與基因有關尚不明確。所以我們對患兒及其父母進行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但未發現突變基因。Maillet-lebel等[14]對其節段性SSS患者行基因檢測,也未發現FBN-1突變。對此,作者提出鑲嵌突變是一種可能性。2020年,陳敏等[15]收治一節段性SSS患兒,對患兒進行家系調查,發現該家系4代27人中有3人患病(2男1女),采集所有患者及其母親的外周血進行基因檢測,但未發現致病基因的突變位點,基因檢測亦為陰性,作者推測泛發型 SSS 與節段型 SSS 可能存在不同的遺傳機制。節段性SSS的遺傳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節段性SSS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其發病機制是否與基因有關需要更多的臨床案例支持。目前臨床上出現應用氯沙坦或麥考酚酸酯治療SSS的案例,但并未得到診療指南推薦。所以,對SSS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及時診斷和早期治療,疾病早期進行康復鍛煉,可以有效防止關節攣縮所導致的活動受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