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東
山東省五蓮縣人民醫院風濕科,山東日照 276800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該病臨床表現包括多系統損害、多器官損害等[1],截至目前,該病誘發機制尚不明確,發病機制相對復雜,而B 細胞在該病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規治療主要采用細胞毒藥物、糖皮質激素等[2],針對重癥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部分難治性患者治療而言,治療效果不理想。近年,隨著醫療行業的發展,B 細胞清除治療被應用于臨床中,利妥昔單抗可以和B 細胞膜表面的CD20 抗原結合,利用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及誘導凋亡等方法,全面清除B 細胞,進而實現免疫抑制[3]。該文主要針對該院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接收的60 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采取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該試驗60 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均為該院接收,按照隨機數表法為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0 例)中,男、女分別有20 例和10 例;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18 歲和54歲,平均(33.56±2.27)歲;患病最短時間和最長時間分別是3 個月和 9 年,平均患病時長(4.54±1.26)年;其中,狼瘡性腎炎、全血細胞減少、間質性肺炎和心肌損傷并發心包積液分別有 19 例、1 例、6 例和 4 例。觀察組(30 例)中,男、女分別有18 例和12 例; 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19 歲和52 歲,平均(33.49±2.31)歲;患病最短時間和最長時間分別是 4 個月和 9 年,平均患病時長(4.59±1.32)年;其中,狼瘡性腎炎、全血細胞減少、間質性肺炎和心肌損傷并發心包積液分別有 17 例、1 例、7 例和 5 例; 在臨床資料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具備正常溝通、表達、理解能力;了解試驗內容并簽署相關文件。排除標準:具有精神疾病史和心理障礙;合并腎、心、肝器官功能障礙;具有利妥昔單抗藥物過敏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礙。
入院后,60 例患者均接受靜脈注射250~500 mg 醋酸潑尼松龍 (國藥準字H20023134) 與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持續給藥 3 d 后,調整藥物,晨起服用 0.5~1 mg/(kg·d)潑尼松片(國藥準字H36020638)。
觀察組:小劑量利妥昔單抗(BS20020058),靜脈滴注,100 mg/次,平均 7 d/次,接受連續 4 周治療,利妥昔單抗靜脈滴注前30 min 靜脈滴注5 mg 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41021924),肌肉注射 25 mg 苯海拉明 (國藥準字H22025638)和 25 mg 非那根(國藥準字 H31021490)。
對照組: 在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中添加400~600 mg 環磷酰胺(國藥準字 H32020857),靜脈注射,1 次/月。
對兩組治療效果、外周血B 細胞水平變化、SLEDAI評分、BILAG 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狀況進行對比。療效判定[4]:①完全緩解:血小板、紅細胞及白細胞水平均正常,尿蛋白全部消失,SLEDAI 評分低于5 分;②部分緩解:尿蛋白每日低于 3 g,SLEDAI 評分在 5~14 分;③無效:病情加重,SLEDAI 評分在 14 分以上。(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00%=治療總有效率。
應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對比Table 1 Comparative treatment effect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外周血B 細胞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外周血 B 細胞水平變化比較[(±s),×109/L]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peripheral blood B cell levels[(±s),×109/L]

表2 外周血 B 細胞水平變化比較[(±s),×109/L]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peripheral blood B cell levels[(±s),×109/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 值P 值0.56±0.12 0.53±0.16 0.822 0.415 0.21±0.05 0.06±0.03 14.090<0.001
兩組治療前SLEDAI 評分和BILAG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終點,觀察組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SLEDAI 評分和 BILAG 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LEDAI score and BILAG score[(±s),points]
組別SLEDAI 評分治療前 隨訪終點BILAG 評分治療前 隨訪終點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 值P 值18.92±6.15 19.03±6.75 0.066 0.948 10.28±3.16 5.13±1.35 8.209<0.001 16.28±4.05 16.31±4.25 0.028 0.978 9.83±2.04 6.02±1.23 8.760<0.001
對照組中,3 例感染,3 例嘔吐,2 例心臟驟停,不良反應發生率是26.67%;觀察組中,1 例感染,1 例嘔吐,無心臟驟停,不良反應發生率是6.67%;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很容易對機體多個系統和臟器造成損傷[5],其主要是因為機體免疫系統紊亂,導致B 淋巴細胞功能異常亢進,致使機體內部形成許多致病性抗體,最終損傷了全身組織[6]。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傳統治療過程中,常用藥物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該類藥物在控制病情發展、延緩疾病發展速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于難治性及重癥患者而言,治療效果不理想,而且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生率[7-8]。
利妥昔單抗屬于嵌合鼠/人的單克隆抗體,其可以與B 淋巴細胞表面的CD20 抗原結合,同時因為補體或者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利用誘導調控等方法將B 細胞全面清除,將免疫抑制作用充分展現出來[9-10]。該試驗中,患者病情相對嚴重,在基于糖皮質激素治療后,分別予以兩組環磷酰胺與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根據該試驗結果分析,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90.00%)比對照組(66.67%)高(P<0.05);可見,予以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方法,可顯著減輕患者臨床病癥,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外周B 細胞水平變化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比對照組低(P<0.05);由此分析,小劑量利妥昔單抗的應用,可進一步改善患者外周血細胞水平; 該試驗結果,與劉向梅[11]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是68.75%和90.63%,觀察組比對照組高(P<0.05);參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外周血B 細胞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周,觀察組比參照組低(P<0.05)。在 SLEDAI 評分和 BILAG 評分方面,兩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比對照組低 (P<0.05); 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是6.67%,對照組是26.67%,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低 (P<0.05)。由此分析,小劑量利妥昔單抗藥物使用安全性較高,其可以避免不良反應的出現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
根據試驗結果分析,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治療過程中,予以患者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肝腎功能、血常規及尿常規等,同時該方法有助于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及早改善患者外周B 細胞水平,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11-13]。
綜上所述,予以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方法,除減輕患者臨床病癥,改善外周血B 細胞水平、SLEDAI 評分和BILAG 評分外,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