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強 何春輝 崔明珠 王樂成 羅 睿
(沈陽農業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110866)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高校分布全國各地,在我國農業科技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柱作用。為了進一步適應未來農業科技的發展需要,爭創新一流農業大學,從本世紀初開始,全國性的農業高校呈現調整、合并、擴充等大規模發展態勢,使之與國家或地方的隸屬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調整后的我國農業高校辦學規模和科研實力顯著提升。近年來,基于不同目的國內外高校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排名較多,也制定了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然而無論何種指標評價體系,學術影響力都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因素。學術影響力反映的是高校被學術界關注度、認同度、引用度的高低。因此對高校學術影響力進行客觀公證、全面的綜合評價,已成為了解學科發展態勢和高校核心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
筆者以文獻計量學指標為依據,采用綜合評判方法,對我國農業高校學術影響力進行測評,并對測評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綜合評判指標體系也稱評判因素集合,是評價論域上的一個模糊子集,一般可用x表示。筆者參照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的基本科學指標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5],該指標也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適用于大學、科研機構學術影響力研究的重要指標。該評價體系分為4項指標①科研生產能力;②科研影響能力;③科研創新能力;④科研發展能力。在學術影響力的意義上,上述4項指標主要歸結到兩個方面,一是論文數量,二是論文質量。論文數量包括國內論文數和國際論文數、基金論文數。論文質量主要是指論文被引用的情況,是反映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這一點早已被國際公認。被引用情況包括被引論文數量、被引頻次、單篇最高被引頻次、H 指數等,其中單篇被引頻次和H 指數是科技績效與創新能力的指標[6-7]。由此,反映農業高校學術影響力的評判因素集合可以寫成:

其中x1發文總量,x2國際論文數,x3基金論文數,x4被引論文數,x5被引總頻次,x6單篇最高被引頻次,x7H指數。
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筆者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8]。
1.2.1 確定論域M
論域即研究對象,我國高等農業院校集合,用大寫字母M表示。論域中每一元素(每一高校)用小寫字母mi表示,整個論域可寫成
M={m1,m2,…,mn}(n為論域中元素的數目,也稱高校的數目)
1.2.2 建立評判矩陣R
R的數學意義是從評判因素集合到評語因素集合上的一種模糊關系。在本例中它是論域M中每個農業高校mi與評判因素集合在質量相關度上的集中反映。具體表達式可寫成:

式中r代表本文中農業高校文獻計量指標集合x的具體統計結果,k為綜合評判指標數。
1.2.3 配置指標權重A
指標權重所反映的是每一單項指標對綜合評判結果的重要程度,也是每一單項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大小。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筆者共提出發文總量等7項指標。因此,指標權重集合可以寫成:

根據以往的引文分析評價實例并參考借鑒文獻[9-10],通過對實際統計結果的反復多次驗證,最終給出各指標權重為:①發文總量為0.15;②國際論文數為0.16;③基金論文數為0.18;④被引文獻數為0.18;⑤總被引頻次為0.2;⑥單篇最高被引為0.02;⑦H指數為0.11。
則指標權重A為:

1.2.4 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根據模糊數學理論,通過模糊變換,我們最后得到農業高校學術影響力綜合評判模型為:

式中A為指標權重集合。R為評判指標集合,也稱模糊變換器,每輸入一組權重A,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綜合評判結果。
以中國知網(CNKI)和Web of Science 數據平臺為數據來源,統計2014—2018年連續5年7項綜合指標中每個單項指標的累計數據。
CNKI 工程是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的信息化建設項目,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動,始建于1999 年6 月。至今CNKI 已經發展成為集期刊雜志、博碩論文、會議論文等海內外文獻資源為一體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網絡出版平臺,數據全面,可靠性強,為文獻計量學研究提供重要保證。
Web of Science 是美國ISI 公司基于WEB 開發的產品,包括三大引文庫(SCI、SSCI 和A&HCI)和兩個化學數據庫(CCR、IC),以ISI Web of Knowl?edge 作為檢索平臺。美國科技信息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著名的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歷來被公認為世界范圍最權威的科學技術文獻的索引工具,能夠提供科學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收錄或引用的數量,已被世界上許多大學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
進入CNKI 主頁,利用文獻檢索中的高級檢索:⑴以作者單位名稱(模糊)為檢索入口,時間限定在2014—2018 之間,統計我國農業高校連續5年發表論文總量(x1);(2)分組瀏覽進入基金,統計出各高校基金論文數量(x3);(3)利用引文檢索中的高級檢索,以被引單位名稱(模糊)為檢索入口,出版年限定在2014—2018之間,分別統計出被引文獻數(x4)、被引總頻次(x5)、單篇最高被引頻次(x6)、H指數(x7)。
進入Web of Science 數據平臺,以各高校地址名稱作為檢索入口,時間自定義為2014—2018 之間,分別統計出我國40 所農林高校連續5 年發表外文論文數量(x2)。
在統計時域內,共涉及具有學術評價意義的我國農林高校40 所(根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2019中國農林類大學排名),即綜合評判論域M中的元素數目n為40 所,由此可見,R是一個7×40 維(7項指標,40所農林高校)模糊綜合評判矩陣。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2014—2018年40所農業高校產出論文及被引用情況
將論域M中的40 所農業高校可先按綜合評判指標體系X中某一單項指標x1的大小由左至右進行排序(也可以按其它方式排序,本文按產出論文數量x1的大小排序),即M={m1},m2,…,mn。并將各指標統計結果按x1,x2,x3,x4,x5,x6,x7的順序分別代入相對應m1,m2,…,mn中,組成7×40 維的綜合評判矩陣R。最后把各項指標權重集合A與模糊評判矩陣一并代入綜合評判模型B。為了充分利用信息,采用加權平均型算子(·+),輸入電子計算機,得:


根據B值的大小,對40 所農業高校學術影響力進行綜合排名,見表2。

表2 40所農業高校學術影響力排名
表2 比較客觀地反映出我國農業高校學術影響力的基本態勢。為了便于進一步比較,將排名結果分成4個區,每個區10所農業高校,即一區為1~10名,二區三區分別為11~20名和21~30名,四區為31~40名。在一區內,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三所國家重點院校學術影響力優勢明顯,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中勇立潮頭,起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其中中國農業大學產出的中、外論文數、總被引頻次、單篇被引頻次和H指數5項指標名列首位,排名榜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金論文數、被引文獻數2項指標名列首位,但外文數量很少,屈居總排名第二位。南京農業大學各項指標實力均衡,名列第三位。華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兩所老牌國家重點院校各項指標實力不相上下,排名第四、第五位。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也是在同類院校中佼佼者,湖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科研生產能力增強,多項指標數量占優,一躍挺進我國農業高校第一集團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林業大學外文文獻數量、被引文獻數量兩項指標占優以及四川農業大學外文文獻數量、總被引頻次兩項指標占優,排在二區的前列,緊隨一區之后。
院校層次和辦學規模是決定學術影響力的兩個最主要因素。一般情況而言,高校規模越大,層次越高,專家學者就越多,相應的承擔各級各類課題越多,培養的學科人才越多,產出的文獻量越多,高校學術能力及學術影響力就大。由表2不難看出,學術影響力排在前十位的院校中,8 所為“985”或“211”院校,而非“985”“211”的湖南農業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在40 所農林院校中辦學規模相對也是較大的。
通過對40所農林類高等院校學術影響力的比較研究,筆者認為:學術能力和學術影響力是不均衡的,“985”和“211”院校與普通院校之間存在差距。7 項指標中發文總數排在前十位的有7 所為“985”“211”院校,被引文獻數排在前十位的有8所為“985”“211”院校,被引總數等排在前十位的有9所為“985”“211”院校,篇均被引和H 指數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有6 所為“985”“211”院校。建議:第一,普通高校縮小與“985”“211”高校差距,除了制定完善的科研管理政策外,人力資源才是學術影響力創造主體,通過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打造頂尖的科研團隊,積極培養學科帶頭人,進而提高科研水平,全面提高高校學術影響力。第二,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保持傳統學科優勢,帶動弱勢學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