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紅,陸英楠,李素芬,東明
(1 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2; 2 大連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遼寧大連116024)
高效熱防護是超燃沖壓發動機可靠運行的核心問題。碳氫燃料作為冷卻劑的再生冷卻可以吸收機體釋放的熱量,從而有效地解決該問題[1-3]。再生冷卻通道中,碳氫燃料處于超臨界條件下,其熱物性隨著壓力和溫度變化劇烈改變,通道內熱物性高度不均勻[4-6]。熱物性決定換熱機制,引起復雜的換熱問題[7-9]。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超臨界壓力下碳氫燃料的換熱問題已有一定的報道。Dang 等[10]對RP-3 航空煤油換熱研究發現,邊界層流體湍動能異常下降是傳熱惡化的原因。Hua 等[11]認為正庚烷的傳熱惡化與流速的“M”型異常分布密切相關。Huang 等[12-13]觀察到豎直圓管RP-3 航空煤油兩種類型的傳熱惡化現象,闡述了兩種傳熱惡化的機理,即熱加速作用和類膜態沸騰換熱機制。李良偉等[14]探究了碳氫燃料的跨臨界換熱惡化過程,熱物性劇變是傳熱惡化的原因,降低邊界層熱物性梯度是避免換熱惡化的有效措施。Pu 等[15]分析了RP-3 航空煤油起始加熱段的傳熱惡化機制,該傳熱惡化源于密度變化和強浮升力的綜合作用。Zhu 等[16]闡述了RP-3 航空煤油流阻和換熱的耦合關系。Chen 等[17]提出浮升力引起正癸烷的傳熱惡化現象,高流速下薄的邊界層有利于抑制該問題。Cheng 等[18]闡述了湍流條件下水平圓管RP-3 航空煤油換熱的直徑效應,結果表明,浮升力和熱加速是傳熱惡化的原因,隨著直徑增大,高熱通量下管頂部傳熱惡化加劇,而管底部換熱基本不受影響。Xu等[19]和黃世璋等[20]分別考察了內螺紋管和波紋管內碳氫燃料的強化換熱機制。Sun等[21]研究了浮升力對RP-3航空煤油水平流動換熱的影響,浮升力在高熱質比且大管徑時發揮作用,引起通道內表面傳熱惡化和熱流重新分配。Hu 等[22]考察了浮升力對水平方通道內RP-3 航空煤油換熱的影響,討論了浮升力誘發的二次流問題,獲得了浮升力影響判別準則。Sun 等[23]探究了不同加熱模式下方通道內RP-3 航空煤油的換熱機制,觀察到不同型式的二次流現象,隨著通道熱導率提高,壁面熱傳導的影響致使內壁面熱流重新分布,浮升力顯著減弱。這些研究雖獲得了超臨界壓力碳氫燃料換熱的基礎認知,而周向非均勻加熱條件下水平圓管內碳氫燃料的換熱機制,如浮升力的作用機制,熱通量的分配機制,二次流的特征、換熱預測等問題,還鮮見報道。
本文對周向非均勻加熱水平圓管內超臨界正癸烷的換熱開展了模擬研究,探究了換熱特征和換熱機制,分析了運行參數和通道材料的影響,實現了換熱關聯式預測,研究成果可為再生冷卻系統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圖1給出了水平圓管物理模型。圖中,g為重力加速度。圓管外徑3 mm,內徑2 mm,總長度800 mm。進口絕熱段為150 mm,保證進口流動的充分發展;出口絕熱段為150 mm,避免出口效應的影響。中間加熱段為500 mm,采用管頂部加熱(top heated,TH)和管底部加熱(bottom heated,BH)兩種加熱模式。進口為質量流速邊界,給定質量流速和進口溫度。出口為靜壓邊界。進口和出口的圓環壁面設定為絕熱邊界。固壁和流體的界面通過溫度和熱通量相等來耦合實現。周向角的研究范圍為0°~180°,不同加熱模式周向角的具體位置見圖1。

圖1 水平管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horizontal tube
設定如下模擬參數范圍:
cp——比定壓熱容,kJ·kg-1·K-1
(2)質量流速(G)為1200~1800 kg·m-2·s-1;
(3)進口溫度(Tin)為600 K;
(4)熱通量(q)為800~1200 kW·m-2。
如果我完成注冊,我的個人信息就被這個品牌所掌握。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需要我的這些信息,他們獲得了這些信息之后又會干些什么?但他們愿意以兩折的優惠獲取這些信息,不會平白無故。這些未知因素和不確定性,讓我感到可能有潛伏的風險。按照我的理解,我與這個品牌的關系非常簡單:他們生產符合我需求的產品,我付錢獲取他們的服務,如此而已。
流體區域求解連續性方程、動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以及湍流方程。
連續性方程:

湍流模型選取RNG k-ε 湍流模型,并結合增強壁面處理以解決湍流換熱問題[24-26]。

能量守恒方程: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日漸興起,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的要求逐漸增強,客觀形勢的發展要求清政府審時度勢,正確處理國際事務,廣開貿易渠道。但是,由于清政府對世界形勢茫然無知,對發展海外貿易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判斷,加之頑固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導致閉關鎖國政策的出臺。清朝閉關政策主要表現在限制商品出口、限制外商活動、對外國商船實施“引水”(領港)制度及實行行商制度等。

式中,ρ 為密度;u 為流速;cp為比定壓熱容;T 為溫度;μe為有效動力黏度;Ke為有效熱導率;δij為克羅內克符號;xi、xj、xk表示坐標。
動量守恒方程:

式中,k 為湍動能;ε 為耗散率;ak和aε為湍流Prandtl 數;常數項C1ε=1.42,C2ε=1.68,C3ε=0.0845;Gk和Gb依次為源于剪切力和浮升力的湍流產生項;Rε為附加項。
固體區域求解如下熱傳導方程:

以正癸烷作為研究工質,其臨界壓力和臨界溫度分別為2.1 MPa 和617.7 K[27],超臨界壓力下正癸烷的熱物性參數(密度、比熱容、熱導率和動力黏度)取自文獻[27]。圖2 給出了三種壓力下密度和比熱容隨溫度的變化情況。可以發現,隨著壓力增大熱物性隨溫度變化趨緩,比熱容峰值減小,對應的擬臨界溫度提高。四種熱物性參數通過分段線性形式加入Fluent 14.5,實時線性插值獲取。
2.3 社會因素 涇河川道是彬州梨原主產區,但近年來隨著城鎮開發、交通路網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梨園面積不斷縮減,從東邊新民鎮早飯頭村至西邊涇河西區大佛寺村,沿涇河川道梨園已難得一見。煤礦周邊群眾多選擇進礦務工,收入相當可觀,遂逐漸放棄梨園管理。還有一些鎮為增加群眾收入,推廣坡臺地中藥材種植,收益近2 000元/畝,且管理、采收方便,相比之下梨園生產費時費工,效益還低,群眾自然不愿栽梨。

圖2 超臨界條件下正癸烷熱物性隨溫度的變化情況Fig.2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variations with temperature of n-decane at supercritical conditions
基于結構化“O 型”網格劃分計算域,對流體域近壁面網格進行了加密,保證壁面處第1 層網格無量綱距離y+<1,前3 層網格滿足y+≤5,這樣可以確保近壁面流場的計算精度。固體域劃分了10層網格,對內側網格也做了加密。計算域進行網格無關性分析,制定表1 所示的五種網格方案,計算結果表明,選取網格方案為(截面網格數量×軸向網格數量)2800×800 時,截面網格數量和軸向網格數量繼續增加,對出口溫度Tout和出口流速uout基本沒有影響,滿足計算結果與網格的無關性。管截面網格劃分情況見圖3。采用Fluent 14.5 雙精度分離求解器求解控制方程,通過二階迎風差分格式離散控制方程,壓力和流速的耦合通過SIMPLEC 算法處理,隱式Gauss-Seidel 進行迭代,連續性方程的收斂標準為10-5,其他控制方程的收斂標準設定為10-7。
基于兩種方案驗證RNG k-ε 湍流模型的有效性。方案一:實驗工質為RP-3 航空煤油,水平圓管外徑為2.2 mm,壁厚為0.17 mm,管加熱長度為550 mm[28]。方案二:實驗工質為正癸烷,豎直上升圓管外徑為3.0 mm,壁厚為0.5 mm,管加熱長度為760 mm[6]。圖4 給出了管內壁溫度(管上母線Top 和管下母線Bottom)沿管軸向(l 為局部加熱長度,di為管內徑)的計算結果與實驗數據的比較情況。圖中,數值計算得到管內壁溫度的變化趨勢與實驗數據符合良好,相對偏差落在±5%的范圍,說明選取的湍流模型和數值方法有效且合理。

圖3 管截面網格Fig.3 Mesh configuration in the cross section

表1 網格無關性分析Table 1 Grid-independence analysis
本節研究中,圓管熱導率為20 W·m-1·K-1。運行參數:質量流速為1200 kg·m-2·s-1,外表面熱通量為1200 kW·m-2,壓力為3 MPa。考察兩種加熱模式不同周向角下的換熱特征和換熱差別。

圖4 數值模型驗證Fig.4 Validation of numerical model
圖5給出了管頂部加熱和管底部加熱兩種條件下管內壁溫度、管內壁熱通量和傳熱系數沿管軸向的變化情況。由圖5(a)可以看到,兩種加熱模式下管加熱中心線位置(周向角為0°)的管壁溫度相同,從l=0.075 m 處開始管壁溫度陡增,出現傳熱惡化問題。該壁溫極值相比圖4 并不顯著,主要是因為質量流速、熱通量、進口溫度等運行參數的差別,以及通道內徑和加熱模式的不同。隨著周向角增大,管壁溫度下降,兩種加熱條件下出現壁溫差別,管底部加熱的管壁溫度高于管頂部加熱的情況。周向角越大,壁溫差別越突出。圖5(b)的結果表明,兩種加熱條件下管內壁熱通量沿軸向和周向均呈非均勻分布,說明浮升力致使內壁面熱通量出現了重新分配。周向角為0°和30°時,管底部加熱的熱通量高于管頂部加熱情況;周向角為60°時,兩種加熱條件下熱通量基本相同;周向角為90°和120°時,管頂部加熱熱通量高于管底部加熱情況;而周向角為150°和180°時,兩種加熱條件下的熱通量再次趨于相同。內壁熱通量沿管軸向非恒定,傳熱惡化是其奇異性變化的主要原因。通過圖5(c)可以發現,周向角為0°~60°時,兩種加熱模式下傳熱系數相近,均出現了傳熱惡化現象。周向角增大,頂部加熱時換熱轉化為強化換熱,底部加熱時仍為傳熱惡化,換熱差別主要源于重力與加熱模式耦合出現的不同浮升力作用機制。

圖5 內壁溫度、內壁熱通量和傳熱系數的軸向分布情況Fig.5 Axial distributions of inner-wall temperature,innerwall heat flux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圖6給出了管截面溫度分布情況。由圖可以看到,固體域和流體域沿重力方向均出現了溫度分層現象。P1和P5位置,因主流溫度遠離擬臨界溫度,熱物性變化平緩,浮升力較弱,兩種加熱條件下具有相近的溫度分布狀況。P2、P3和P4位置,兩種加熱條件下溫度分布存在顯著差別。浮升力作用下頂部加熱時流體溫度中心向下偏移,等值線呈扁橢圓形。而底部加熱時流體溫度中心向上拉伸,等值線呈長橢圓形。溫度分布決定密度和流速的分布狀況,影響換熱性能。
在此過程中,主要包含三部分,分組、分配任務、時間安排等等。小組內部規定為6人,主要承擔的任務是搜集資料,整理材料,制作PPT,編寫對白,展示成果。所選擇的小組成員與具體任務分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決定,小組成員之間輪流承擔不同人物。PBL教學模式的成功實施,主要是由學生是否可以承擔新型任務所決定,必須確保可以承擔求知者和合作者的雙重身份。基于分科教學下開展英語口語PBL教學模式之前,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幫助學生了解PBL授課模式的具體流程、任務分配、成員角色、應盡責任等,從而保證課堂教學能夠正常有序開展。
圖7給出了P2位置流體域密度和流速的分布情況。由圖可以看到,接近壁面處流體密度低于120 kg·m-3,已經跨越擬臨界點,屬于低密度類氣態流體。這些低密度類氣態流體向管中心膨脹,厚度不斷增加,相當于厚的蒸氣膜覆蓋在管內壁面上,加大了傳熱的熱阻,出現類膜態沸騰傳熱惡化機制。其類似于亞臨界壓力下兩相流的膜態沸騰傳熱惡化問題。管底部加熱低密度流體分布的范圍更大,壁溫要高于管頂部加熱的情況。密度決定流速,致使管底部加熱時高流速范圍相比管頂部加熱情況更大,且出現畸變。
圖8 為二次流速度[usec=((ux)2+(uy)2)0.5]的分布情況。流體溫度分層導致密度的不均勻性,出現明顯密度分層。由圖8(a)可以看到,頂部加熱時高溫低密度流體位于管頂部表面,浮升力作用下頂部熱流體沿中垂線向下流動,底部冷流體沿管壁向頂部流動,形成二次流現象。二次流速度沿管軸向先增大后減小,最大二次流速度位于P2位置,其最大值位于兩側接近壁面。同時可以觀察到,二次流渦中心從近壁向管中心靠攏,P3處位于中垂線位置。隨后,二次流流向頂部,不再從中垂線往下流。圖8(b)結果表明,底部加熱時二次流流速比頂部加熱時要大,最強二次流也出現在P2位置。高溫低密度流體在底部時更容易沿側壁上流,因此,底部加熱時二次流更強,二次流速度更大,致使高溫流體的周向分布范圍更大,周向傳熱惡化范圍也更寬。底部加熱時二次流流線與頂部加熱時差異性較大,起初渦中心處于中垂線下半部,隨后其移向兩側并聚向頂部。
Grashof 數Gr 和Reynolds 數Re 是 描 述 流 動 換 熱情況的兩個關鍵無量綱數,其定義如下[24]:
圖10(a)給出了不同熱通量下周向角0°位置管內壁溫度Twi,0和壁溫差ΔTwi(即Twi,0-Twi,180)的軸向分布情況。圖10(b)為相應管內壁熱通量qi,0和熱通量差Δqi(即qi,0-qi,180)的軸向分布情況。質量流速為1200 kg·m-2·s-1,壓力為3 MPa。可以看到,通道外表面熱通量減小,內壁溫度和內壁熱通量銳減,壁溫差和熱通量差下降,這是吸熱需求減小的效果。


圖6 管截面溫度分布情況Fig.6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t tube cross sections

圖7 P2截面密度和軸向流速Fig.7 Density and axial velocity at P2 cross section
式中,ν 為流體運動黏度;下角標b 和w 分別表示主流和壁面。
? Henke,Das Recht der Wirtschaftssubventionen als oeffentliches Vertragsrecht,1979,S.23.
圖9 給出了兩種加熱條件下Grashof 數和Reynolds 數的軸向分布情況。可以看到,Grashof 數沿軸向先增大后減小,其峰值與通道內壁溫峰值相對應,該位置浮升力最大,說明傳熱惡化與浮升力作用密切相關。不同加熱模式下Grashof 數基本相同,說明兩種情況下浮升力大小相同,換熱差別的原因是浮升力和熱流傳導的耦合機制不同,引起二次流強度的不同。Reynolds數沿軸向先增大后保持恒定,兩種加熱條件下并無差別。這主要是因為加熱模式基本不影響通道平均內壁溫、平均內壁熱通量和主流溫度,僅決定熱通量和壁溫的局部分布情況。

圖8 管截面二次流速度Fig.8 Secondary flow velocity at tube cross sections

圖9 Grashof數和Reynolds數的軸向分布情況Fig.9 Axial distributions of Grashof number and Reynolds number
Pr——Prandtl數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高達100%。豬(包括家豬和野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易感宿主,且無明顯品種、日齡和性別差異,其他動物不感染該病。
圖11給出了不同質量流速下Twi,0、Twi、qi,0和Δqi的軸向分布情況。熱通量為1200 kW·m-2,壓力為3 MPa。質量流速提高,兩種加熱模式內壁溫度均下降,頂部加熱時壁溫差減小,底部加熱時壁溫差先減小后增大。質量流速提高,頂部加熱時內壁熱通量和熱通量差均增大,底部加熱時兩者均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變化特征。周向角0°位置內壁熱通量的異常變化由傳熱惡化引起,質量流速提高或外表面熱通量下降(即降低熱質比)均起到抑制傳熱惡化的作用,熱通量及其差值的奇異性變化減弱,底部加熱時熱通量的變化還取決于二次流的作用機制。
盧志文:我比較提倡教育家辦學。教育應該由懂教育的人辦,改革學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公辦學校本質上是“教育局辦學”,學校辦學自主權的獲得源于體制;民辦學校中,學校的辦學制度是一種法律,校長作為經理進行考察。中國經濟的繁榮奇跡,是從解放企業和企業家開始的,中國教育的繁榮也將從解放學校和校長開始。只有每個細節都被激活了,機體的生命力才會旺盛。體制是一種結構,變革體制是以結構謀功能,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用,所以體制創新是一種結構創新,盡管都是碳原子,但彼此的組合方式不同,形成的物質也千差萬別。

圖10 熱通量對Twi,0、ΔTwi、qi,0和Δqi軸向分布的影響Fig.10 Effect of heat flux on axial distributions of Twi,0,ΔTwi,qi,0 and Δqi

圖11 質量流速對Twi,0、ΔTwi、qi,0和Δqi軸向分布的影響Fig.11 Effect of mass flux on axial distributions of Twi,0,ΔTwi,qi,0 and Δqi

圖12 壓力對Twi,0、ΔTwi、qi,0和Δqi軸向分布的影響Fig.12 Effect of pressure on axial distributions of Twi,0,ΔTwi,qi,0 and Δqi
圖12 給出了不同壓力下Twi,0、Twi、qi,0和Δqi的軸向分布情況。質量流速為1200 kg·m-2·s-1,熱通量為1200 kW·m-2。由圖可以看到,運行壓力增大,壁溫線性增大,不再突增,對應范圍壁溫差減小;因為傳熱惡化不再出現,內壁熱通量及其差值的奇異性變化也不再出現。
圖13 給出了不同工況下周向角0°位置傳熱系數的軸向分布情況。基準工況:質量流速為1200 kg·m-2·s-1,熱通量為1200 kW·m-2,壓力為3 MPa。改變熱通量為800 kW·m-2,探究熱通量的影響;改變質量流速為1800 kg·m-2·s-1,討論質量流速的影響;改變壓力為5 MPa,分析運行壓力的影響。可以看到,通道外表面熱通量減小、質量流速增大、壓力提高均使傳熱惡化減弱。同時,兩種加熱模式的換熱差別減小,說明浮升力的影響被削弱。

圖13 不同工況下傳熱系數的軸向分布情況Fig.13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xial distribution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通過二次流強度Se 定量描述二次流對換熱的影響,其定義如下[29]:

式中,A為流體域的圓截面面積。
圖14為二次流強度沿管軸向的分布情況,工況與圖13相同。由圖可以發現,二次流強度沿管軸向先增大后減小,其峰值滯后于二次流速度峰值出現的位置。同時可以看到,底部加熱時二次流強度高于頂部加熱情況,說明底部加熱時浮升力作用更顯著。一方面,浮升力導致內壁熱通量隨著周向角增大異變為先增大后減小,總熱流量相同條件下熱流被重新分配。另一方面,高溫熱流體分布的周向角范圍擴大。故底部加熱時始終為傳熱惡化問題。頂部加熱時浮升力較弱,高溫流體分布的周向角范圍小,隨周向角提高由傳熱惡化逐漸轉化為強化換熱,這就是兩種加熱條件下不同的周向換熱機理。通道外表面熱通量減少、質量流速增大、壓力提高均使二次流強度峰值減小,二次流減弱。

圖14 不同工況下Se的軸向分布情況Fig.14 Axial distributions of S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本節討論通道材料(熱導率,K)對換熱的影響機制。通道熱導率范圍通常為20~100 W·m-1·K-1[30]。運行參數:質量流速為1200 kg·m-2·s-1,外表面熱通量為1200 kW·m-2,壓力為3 MPa。
圖15 為兩種管熱導率下Twi,0、Twi、qi,0和Δqi的軸向分布情況。基準工況的通道熱導率設定為20 W·m-1·K-1,探討高熱導率(100 W·m-1·K-1)對換熱的影響。圖15(a)表明,通道熱導率提高,管加熱中心線位置內壁溫度整體減小,而對壁溫突增和傳熱惡化基本沒有影響。同時,周向壁溫差隨通道熱導率提高也大幅下降,加熱模式對壁溫分布的影響減弱。通過圖15(b)可以發現,通道熱導率提高,管加熱中心線位置內壁熱通量和周向熱通量差下降,而加熱模式對熱通量分布的影響增強。說明通道熱導率影響固壁熱傳導過程,縮小壁溫和熱流周向差別。

圖15 管熱導率對Twi,0、ΔTwi、qi,0和Δqi軸向分布的影響Fig.15 Effect of tube thermal conductivity on axial distributions of Twi,0,ΔTwi,qi,0 and Δqi
圖16 給出了兩種管熱導率下周向角0°位置傳熱系數的軸向分布情況。由圖可以看到,通道熱導率提高,傳熱系數增大,也擴大了兩種加熱模式的傳熱系數差別。

圖16 不同管熱導率下傳熱系數的軸向分布情況Fig.16 Axial distribution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under different tub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nditions
圖17 為不同管熱導率下二次流強度沿管軸向的分布情況。由圖可以發現,通道熱導率提高,二次流強度增大,同時縮小了不同加熱模式的二次流強度差別。
基于換熱關聯式獲得對通道周向平均換熱的預測,對于再生冷卻通道設計極為重要。其他參數相同的條件下,通道外表面不同的加熱模式影響周向參數的分布狀況,對周向局部位置換熱的影響較為突出,而對周向平均換熱僅有微弱的影響。因此,建立統一的換熱關聯式便可實現周向平均換熱性能的預測。

圖17 不同管熱導率下Se的軸向分布情況Fig.17 Axial distributions of Se under different tub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nditions
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提出如下換熱公式:
考慮變工況特性的微能源系統優化規劃:(二)優化模型及方法//田立亭,程林,李建林,郭劍波//(20):17

式中,Pr 為Prandtl 數,Pr=μbcpb/Kb;下角標av 表示取7 個周向角位置的平均數值。適用的參數范圍:Re≥3.6×104,Pr≤3.5。
圖18 給出了由擬合公式得到周向平均Nusselt數(Nuav.emp)與數值結果(Nuav.num)的比較情況。由圖可以看到,兩者的相對偏差基本落在±15%的范圍,滿足熱防護設計的工程應用。

圖18 平均Nusselt數擬合公式值與數值結果的比較Fig.18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Nusselt number from fitted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erical data
本文開展了頂部加熱和底部加熱水平圓管內超臨界壓力正癸烷對流換熱的模擬研究,獲得了如下結論。
(1)通道內壁面存在傳熱惡化現象,高溫流體類膜態熱阻是該傳熱惡化的原因。通道加熱中心位置傳熱惡化最為顯著,兩種加熱模式浮升力作用不同,二次流型式也不同。底部加熱二次流強度比頂部加熱更強,高溫流體周向分布范圍更大,傳熱性能弱于頂部加熱情況。
純粹“人工智能創作”結果的這兩個層面的屬性產生的條件不同,意義和價值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加以區分,以便更準確地界定其不同的法律保護方式。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創作結果的雙重屬性,我們得以區分數據的所有權與數據所體現的有價值表達的知識產權,并進一步區分這兩個不同層面的權利保護方式。[16]當然,這兩個層面的屬性也存在密切聯系。數據層面的屬性是表達層面的存在基礎,表達層面則是數據層面的價值來源。數據層面的計算結果只有在蘊含于其中的獨創性表達被挖掘出來之后才具有市場價值,因此其價值在于其作為挖掘對象所蘊含的表達,未經挖掘的原始數據并不能因為蘊含于其中的有價值表達而獲得版權法保護。
(2)二次流可以擴大周向的參數差別,提高運行壓力、降低熱質比、采用高熱導率通道均起到抑制二次流強度的作用,縮小了周向的壁溫和熱通量差別。
(3)建立換熱關聯式,實現了通道周向平均換熱的預測。預測公式計算結果與數值數據的相對偏差落在±15%的范圍。
符 號 說 明
以意大利山洪預警系統為例,歐盟一些國家所建設的山洪預警系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可視化的便于操作的平臺;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塊,包括服務器優化計算分析模塊,實時數據接收和存儲模塊,雷達數據管理和處理模塊;綜合形成預警信息的決策信息生成系統。在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中,歐盟非常重視基礎工作,例如建立相對比較詳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數據庫,開展降雨與流量的耦合監測和分析,進行山洪災害事件現場調查和數據整編入庫等。
(1)運行壓力(p)為3~5 MPa;
d——直徑,m
G——質量流速,kg·m-2·s-1
A——面積,m2
h——傳熱系數,kW·m-2·K-1
K——熱導率,W·m-1·K-1
l——加熱長度,m
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工作不夠重視,使得單位不能很好地貫徹和落實國家傳達的各項政策。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對國家政策中的核心的理念理解不夠深入,進而在單位內部控制建設上產生消極的態度,不能很好地發揮內部控制的真正作用。
Nu——Nusselt數
本節主要探究運行參數對換熱的影響機制。圓管熱導率保持20 W·m-1·K-1。
UPS的配置應根據發信臺設備的用電功率以結合其他因素做精確計算后進行配置,經統計,目前發信臺正在運行的設備及所需功率如表2。
p——壓力,MPa
q——熱通量,kW·m-2
Re——Reynolds數
T——溫度,K
u——流速,m·s-1
ρ——密度,kg·m-3
下角標
av——平均值
阿什河流域內土壤飽和導水率與土壤儲水能力的空間數據如圖3、圖4所示。阿什河流域東部森林分布區土壤飽和保水率大、土壤儲水能力相對較強,具有很強的下滲性,加之土壤儲水能力較強,對流經河岸植被緩沖帶的地表水體的滯留能力也較強;對地下水而言,飽和導水率越大,流經河岸植被緩沖帶的地下水流速也相對較大。而阿什河流域西部地區土壤飽和導水率與土壤儲水能力較弱,對地表水阻流作用較小,但對地下水的滯留時間相對較長。
b——主流
emp——經驗值
num——模擬值
in——進口
sec——二次流
wi/i——內壁/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