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鳴毅 ,彭明宇 ,李 紳 ,龔海培 ,胡雅靜 ,3
自1896 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發展至今,奧運會受到了世界戰爭、政治干預、經費赤字等因素的影響。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1],奧運會已成為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等高度關注的全球重大活動。尤其是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實施“TOP計劃”以來,舉辦國及舉辦城市將其作為促進舉辦城市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外交、城市形象塑造的契機[2]。為了適應奧林匹克運動多元化的全球治理格局,國際奧委會正在以聯合國《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準則,進行與之相匹配的外部改革和遵循全球體育治理規律的內部改革,以助推奧林匹克運動全球化發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3]。北京2022 年冬奧會是展現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和生態文明的一次歷史性契機。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通過北京2022 年冬奧會賽時階段對首都形象的充分展現及賽后對“冬奧遺產”的利用,將為北京建設“一流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奠定一定的基礎。
本研究以《奧林匹克2020 議程》與奧運會改革為切入點,梳理歷屆現代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發展的影響特征,試圖從體育產業驅動奧運城市發展、城市建設規劃驅動現代奧運會舉辦地的城市化進程、奧運城市的“遺產”開發與傳承角度分析奧運城市的發展脈絡,以期為促進北京2022 年冬奧會舉辦地建設得出啟示。
在奧林匹克運動的全球治理背景下,國際奧委會作為負責奧林匹克公共事務的非政府組織,引導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體育組織、跨國企業等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發揮奧林匹克運動在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在2013 年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巴赫的倡導下,國際奧委會開始實施《奧林匹克運動改革計劃》,2014 年12 月8 日《奧林匹克2020議程》[4]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公布于世。該項改革列舉了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員等14 個核心問題及40 條建議,其中列出了奧運會申辦程序、可持續發展與奧運遺產、奧運會分化、奧運會項目的設置、奧運會組織管理5 個條款建議,均與奧運會的申辦、籌備和賽后可持續發展相關[5]。在2018 年平昌冬奧會開幕前,國際奧委會第132 次全會正式推出辦奧“新規范”,總共118 項改革措施將《奧林匹克2020議程》諸多構想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對此前提出的建議進行了補充,同時更為具體地提出了未來奧運會改革的條款[6](見表 1)。
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被列入《奧林匹克2020 議程:奧運會新規范》重點內容。《奧林匹克2020 議程:奧運會新規范》從一座城市申辦奧運會、奧運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奧運會設項及組織管理[7]等方面,制定了有關降低候選城市或主辦城市籌辦奧運會的成本、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及奧運會后期對主辦城市發展的影響等具體改革措施,其體現了奧運會的改革方向,且體現了奧運城市塑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城市建設規劃的長期性。國際奧委會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建議,更有利于奧運會舉辦城市從奧運會申辦和舉辦過程中得到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有效驅動。在《奧林匹克2020議程:奧運會新規范》中提出了“7 年聯合承辦歷程”的規劃。該規劃是指國際奧委會和舉辦國組委會共同制定一個新的“3+4 奧運會工作規劃”,前3 年重點在考察與配置資源、公共設施建設等戰略規劃方面,后4年重點圍繞奧運會細節工作展開,此規劃避免舉辦城市因申辦或籌辦奧運會而產生的大量重復性建設,從而增加舉辦城市的經濟負擔,且有利于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對主辦城市進行長效規劃,使奧運會成為舉辦城市發展的新動力。同時,為了奧運會后期可持續發展,國際奧委會重點圍繞競賽、場館、奧運村、媒體、能源、交通、安保、醫療服務、票務、住宿等16 個方面考察舉辦國奧組委節約開支、調整和優化需求的效果。2)可持續發展性。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國家奧委會籌辦奧運會的重要理念[8]。在首屆新加坡青奧會舉辦時,國際奧委會就提出減少新建體育場館等低碳辦賽的建議[9]。在《奧林匹克2020 議程:奧運會新規范》中提出了更為細致的節約辦賽要求,例如舉辦城市提供適合的體育場館,對現有體育場館的合理利用,提出賽后體育場館利用方案,售票渠道和方案,節約型能源的利用等。同時,奧運會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的發掘、運用和傳承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體育組織發展、體育與社會發展、文化和創新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環保、經濟發展和舉辦城市民眾的體育意識增強等。3)影響的廣泛性。在媒體數字化和服務業聚集發展的背景下,電視媒體賦予奧運會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電視媒體在全球的傳播速度、廣度和深度極具衍生性,例如,2008 年北京奧運會有超過15 億電視觀眾,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電視收視率創歷史之最。國際奧委會改革議程中始終將以奧運會改革促進奧林匹克運動全球化作為改革目標,包括商業融合、媒體報道渠道拓展、奧運會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減少籌辦奧運會對舉辦城市在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影響,使奧林匹克精神成為影響人的健康行為的一種理念,并使奧運會成為全球性無與倫比且不可替代的盛會。

表1 《奧林匹克2020 議程》與奧運會改革措施體系
審視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歷程,“奧運城市”這一概念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最終成了奧運會政策制定時的核心要素。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和各國城市建設,奧運會和舉辦城市以雙向驅動之勢相互影響,一方面,憑借奧運會的聚集和發散效應促進舉辦城市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奧運會以促進舉辦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向集約型、大眾化、融合化方向改革。由奧運城市的發展歷程可見(見表2),奧運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小規模體育設施的建設,大規模城市聚集發展,以及大規模城市集約型、環保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奧林匹克運動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奧運會對舉辦地的城市化、國際化、產業發展影響深遠。奧運城市的發展歷程可分為3 個階段:奧運城市發展理念萌芽階段,國際奧委會對“奧運城市”概念的認識轉變階段,奧運會舉辦地城市化的綜合效益產生階段。
1)奧運城市發展理念萌芽階段。現代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發展的影響得益于國際奧委會主席顧拜旦,他提出了奧運會理念、儀式、賽事和場館建設融為一體的現代奧運會發展思路。1908 年倫敦奧運會新建的“白城體育館”成為現代奧運史上標志性的建筑物。1910年國際奧委會制定了“現代奧林匹亞”的“奧運模式”,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促進奧運會與運動、文化和藝術融合發展。顧拜旦于1928 年在瑞士洛桑提出了舉辦城市應以奧運會為契機建設大規模的體育場館,促進城市商業發展的理念[10]。在歐洲一些國家發展工業的背景下,該理念促進舉辦城市以建設體育場館等方式加速城市產業的發展,并帶動了舉辦國政府對奧林匹克運動的關注。在顧拜旦的推崇下,奧運城市形成了以大規模體育場館建設促進城市發展的理念。

表2 現代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發展歷程
2)國際奧委會對“奧運城市”概念的認識轉變階段。1908—1960 年期間奧運會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舉辦城市體育設施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在此期間奧運會舉辦城市多是歐美國家,奧運會舉辦城市建設的理念與這些城市發展理念相一致。奧運場館建設受希臘風格和古羅馬風格建筑的影響,1972 年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基拉寧提出,應創建具有奧運會特色和舉辦城市特點的體育建筑,同時,奧運會舉辦城市不應過多投入巨額資金用于城市建設。1970 年后,國際奧委會提出了較為保守的舉辦城市發展理念,以及奧運會應與世界環保理念相一致,制定促進舉辦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籌辦規劃。
3)奧運會舉辦地城市化的綜合效益產生階段。在薩馬蘭奇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期間,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引入《奧林匹克贊助計劃》,且實現盈利。奧運會成為對舉辦城市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產業,世界各國爭相承辦、競爭激烈。例如,澳大利亞悉尼申辦奧運會可追溯到20 世紀70 年代,悉尼用了近20 年才獲得奧運會舉辦權。從奧運會的短期效應來看,國際奧委會和舉辦城市共同完成一屆奧運會,更為重要的是長期效應(如圖1 所示),對奧運城市產生的直接影響是建設的體育場館、奧運村、官員村、媒體村、主媒體中心、國際廣播中心將會成為舉辦城市的地標性建筑,間接影響是交通基礎設施、住宿與服務、公共基礎設施、娛樂文化設施及其他設施的建設都將通過奧運會擴大規模,對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經濟發展等方面將產生發散性的后效應。

圖1 奧運會舉辦地城市化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奧運產業是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核心,與奧運會相關的體育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形態。1984 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實施“TOP 計劃”以來,推動了奧運會本體產業和奧運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據相關研究顯示,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1988 年漢城奧運會、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 年悉尼奧運會分別為當地創造了2.3 億美元、1.6 億美元、5.4 億美元和4.5 億美元的經濟效益[11]。一方面,通過奧運會贊助、奧運會賽事的電視轉播、奧運會現場的商業性文化活動、奧運會展、奧運會門票銷售、奧運特許商品、奧運會知識產權轉讓等形成了奧運會本體產業[12];另一方面,奧運城市旅游、文娛表演業等相關產業也得到發展。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在奧運會舉辦地城市化過程中,奧運城市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整體效益也隨之發展,呈現經濟規模擴大化、產業結構優化和整體效益提升的特征。由此,奧運會本體產業是產業體系,奧運城市的相關產業對其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具有發散性的刺激效應。具體體現如下。
1)城市基礎設施增加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從長期效應來看,通過奧運會促進舉辦城市的體育場館等公共活動空間、交通設施等增加,且出現數量聚集性增長、功能融合和服務面廣的特征。這類公共設施的數量增多、建設規模加大和服務功能顯著增強,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而其使用率越高建設成本就越低。更為重要的是,奧運會帶動的旅游等服務業體現了“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國際奧委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 年全年巴西共接待外國游客66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了4.8%,旅游業在2016 的收入總額為 62 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 6.2%[13]。
2)非體育領域產業集群產生的外部效益劇增。從產業集群角度來看,奧運會能給諸多產業的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世界各國和舉辦國的企業在爭相把握奧運會帶來的發展契機。如圖2 所示,從1964 年至2012年期間奧運城市投資總額可見,自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到2008 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城市投資額明顯增加。尤其是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投資總額在歷屆奧運會中最高,且是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的 32 倍[14],可見,因奧運會的舉辦,來自非體育領域的外部產業集群對奧運城市產生的外部效益劇增。

圖2 1964—2016 年夏季奧運會直接投資情況
3)促進奧運城市勞動力就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全球化,而奧運會又帶動了商品貿易、會展業等業態由舉辦國向全球發展。這就更加彰顯了體育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由此形成的新業態能夠促進舉辦城市更多人就業。尤其舉辦奧運會是一個需要申辦、籌辦和賽后發掘“奧運遺產”的近20 年的漫長過程,將帶動服務業規模擴大和提質升級,例如,30 多年前的漢城奧運會在建筑業就新增了30 萬個就業崗位[15]。里約奧運會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里約奧運會新增就業崗位工資總額占里約經濟增長的82%[16]。由此可見,奧運會的舉辦對奧運城市的勞動力就業具有重要作用。
奧運會的申辦、籌辦和賽后場館使用的全過程會融入城市建設規劃中,一座城市在申辦奧運會時要依據城市基礎設施提出符合奧運會舉辦條件和適合舉辦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特點和賽后發展的整體規劃,在獲得奧運會舉辦權后需要逐步實施。在城市建設規劃的驅動下,奧運會成了促進舉辦地城市化進程的歷史性契機。例如,2012 年奧運會舉辦城市——倫敦在2004 年制定了《倫敦規劃》。該規劃以打造世界級“奧運公園”及其配套設施,以及將斯特拉特福德打造成為全球性交通樞紐為核心任務,在此基礎上建設奧運場館等設施。此外,還開發了倫敦中心與斯特拉特福德東部之間(倫敦東)的一大片工業廢棄地[17],以加強倫敦的建設。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奧運會是具有體育屬性、聚眾特點的一次性社會特殊活動。促進舉辦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所有奧運城市建設的目標[18]。本文從直接相關、主要間接相關和次要間接相關3 個層次分析奧運會促進舉辦地城市化進程的要素:1)從舉辦城市需求角度而言,為了舉辦奧運會,建設體育場館、奧運村、官員村和媒體村等是舉辦城市最直接相關的需求。對此類建筑物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布局、賽時功能、賽后利用等均需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統籌安排,交通和旅游等配套設施建設是主要間接相關需求,以及將舉辦城市文化特點和奧運會主題元素融入奧運會“硬件設施”和相關活動中是次要間接相關需求。2)從奧運會促進舉辦地城市化進程來看,可將與奧運會相關的主要建筑物分為體育場地及設施、綜合型建筑物、住宅樓和辦公樓。這類建筑物作為奧運會賽事保障的組成部分,是歷屆奧運會舉辦國在舉辦城市建設規劃中的重點。而機場服務、酒店服務、醫療服務等作為奧運會賽事服務中的非體育服務,通過服務奧運會能實現提質升級,為奧運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奠定基礎。由于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舉辦城市的自然環境要求不斷提高,奧運城市在籌備奧運會的過程中對城市環境、旅游景點等的環保問題也在加大治理力度。同時,在公園、廣場、道路等公共活動空間中也會增加奧運會元素,奧運會成了促進城市“再生”的一次契機[19]。3)從奧運會對奧運城市的影響來看,體育與娛樂設施的增加,會議的增多,房地產業的發展及商業投資的增加是最為直接的效益,并貫穿于奧運會的賽前、賽時和賽后全過程。為籌備奧運會而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建成的生態環境、建成的城市地標建筑等也是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的影響。顯然,由于奧運會舉辦城市舉辦奧運會產生的相關需求與舉辦地城市化進程高度相關,所以奧運會舉辦地的“硬件設施”建設和“軟件更新”會促進舉辦地的城市化進程(見表3)。

表3 奧運會舉辦地的城市化進程分析
“奧運遺產”主要包括奧運會有助于舉辦國的人民、城市或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國際奧委會和奧運會舉辦城市對“奧運遺產”的關注度在逐漸提升。例如,英國文化、傳媒和體育部及倫敦政府圍繞2012 年倫敦奧運會的“遺產”傳承分別制定了相關發展規劃,英國政府建設以奧運公園、提升國家全球地位、促進城市“再生”、服務周邊國家或地區等制定“遺產”規劃。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看,英國文化、傳媒和體育部以“打造體育強國”“激勵年輕人”為主題制定了《賽后遺產振興計劃》。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英國代表團獲得27 枚金牌,而2012 年倫敦奧運會“打造體育強國”的“遺產計劃”是主要原因。倫敦政府圍繞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就業、志愿服務等提出《文化遺產承諾》的發展計劃[20]。顯然,“奧運遺產”的發掘和傳承已成為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2020 議程:奧運會新規范》中將“奧運遺產計劃”作為評估奧運會申辦城市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以下7 個方面。
1)體育組織的發展。體育組織的發展被視為體育社會化的重要體現,一座城市以舉辦奧運會來帶動舉辦城市各級各類體育組織的發展,例如,全國性或地方性體育社會組織、商業性體育組織等,這些體育組織以不同方式參與奧運會籌辦,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能提升其自治能力,并可持續地致力于提高舉辦城市居民體育參與率,可成為奧運會舉辦國實施惠民政策的組織紐帶,由此體現奧運會舉辦國的體育治理優勢,這將為奧運會后期繼續為舉辦城市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發揮作用奠定基礎。
2)體育促進社會發展。奧運會的聚眾和發散效應將引起城市經濟、文化等一系列有關民眾日常生活的社會存在的全新變化。尤其是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奧運會的循環經濟、低碳環保、生態文明等理念與城市發展理念相一致,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活力增強是對城市發展具有積極效應的“文化遺產”。
3)大眾體育活動的開展與創新。奧運會引領民眾參與健身活動是歷屆奧運城市都曾提出的理念。例如,2008 年北京奧運會提出“全民健身與北京奧運”的理念[21],以北京為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以奧運會為主題的全民健身活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訓練場館均設在北京相關高等院校,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京高等院校體育場館及設施的現代化水平,為北京大學生及北京市居民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和北京市的各單位舉辦體育活動提供了現代化的一流體育場館及設施,既解決了賽后體育場館利用的難題,也豐富了我國“奧運遺產”的內涵。再如,2012 年倫敦奧運會以社區為中心,以青少年體育組織為紐帶,提出了《社區體育激活計劃》[22],通過大眾體育活動發揮“奧運遺產”的作用[23]。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籌辦過程中,北京2022 年冬奧會組委會和北京市政府等都將“綠色奧運”理念貫穿北京2022 年冬奧會全過程,以充分考慮奧運會后更有利于開展多樣化的冰雪運動、拓寬冰雪運動資源的供給渠道為原則,集約性地完善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冰雪運動場地及配套設施。
4)文化與創新產業。奧運會是以體育為載體的文化體育活動,賽前、賽時和賽后均會有各類會展、論壇等文化活動,尤其是賽后對舉辦城市的多元文化融合、文化傳承等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現代奧運會也成了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契機,新能源設備成為奧運場館建設的創新元素,VR 技術已融入到賽事文化活動中,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更是賽事運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文化創意貫穿于奧運會場館建設、景觀設置、奧運會標志設計之中,等等。
5)城市發展。奧運會新建場館及設施的賽后利用是國際奧委會評價奧運城市長期規劃的重要指標,奧運場館、辦公樓、媒體中心等將是奧運會后為舉辦城市后續發展留下的重要“遺產”。尤其是這些基礎設施冠以奧運會的文化符號后,可成為具有奧運文化象征的城市地標性建筑。
6)環境保護。對舉辦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來說,奧運會是對其進行翻新、維修、完善和美化的契機,尤其是基于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環保的要求,城市污水處理、道路兩側綠化、公園廣場與體育場館建設中使用節能型材料是環保理念的體現,也是賽后為奧運城市發展留下的“遺產”。
7)經濟價值與全球知名度。奧運會后期舉辦城市的經濟產值會出現增長[24],主要源于奧運會為舉辦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集中建設的契機。此外,奧運會的全球知名度與經濟價值對于舉辦城市的文化、互聯網等相關產業在賽后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5]。
北京將成為全球第一座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無論從北京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而言,還是從北京2022 年冬奧會將為北京乃至周邊城市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機遇的角度,體育促進城市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如圖3 所示,可持續發展理念全方位貫穿于中國奧林匹克運動乃至全球奧林匹克運動的治理中,本文借鑒往屆冬奧會舉辦城市的有關經驗,認為應從增強國際影響力、完善城市設施、提升冰雪運動競技水平、傳承“冰雪文化遺產”4 個維度促進奧運城市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強調,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提出2035 年建成體育強國的遠景目標。在中國建設“體育強國”的背景下,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要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體育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26],以國家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27],彰顯中國體育的新發展理念。2020 年 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時強調要全面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28]。同時,國際奧委會的《奧林匹克 2020 議程》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從保護環境和可再生資源延展到多個方面。由此,北京2022 年冬奧會也要將以上理念融入到冬奧場館建設、賽事組織建設、賽會服務等各個方面。

圖3 將北京塑造為奧運城市的路徑
當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治理是提升中國體育在國際體壇的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通過舉辦北京2022 年冬奧會向世界展現中國體育治理成就。在國際經濟、文化等多元化的背景下,北京2022 年冬奧會的舉辦將對提升中國在國際體壇中的影響力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把握2022 年冬奧會契機,促進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將“綠色、共享、開放、廉潔”作為北京2022 年冬奧會的辦賽理念。將建設集約型場館設施、向全球共享賽事成果、實現開放的交流及廉潔制度貫穿至北京2022 年冬奧會籌辦工作全過程。聯合國于2018 年12 月3 日將“體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列為《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第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鼓勵各成員國將體育作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工具,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包容性和諧發展,其核心理念是最終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國際奧委會也提出了奧運會的可持續發展改革措施,包括傳承賽事“遺產”等。顯然,聯合國、國際奧委會的理念與中國政府的奧林匹克運動治理理念高度契合。
國際奧委會公布的《奧林匹克2020 議程:奧運會新規范》中提出的奧運城市體育治理現代化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以簡化申辦程序和申辦城市的風險評估來減少申辦成本、奧運會可持續發展、減少奧運會運行與管理成本、奧林匹克運動合作伙伴效益最大化。在北京2022 年冬奧會籌辦過程中,北京的城市建設已不再僅局限于交通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而是從全面、立體化和賽后效益的角度將北京塑造為奧運城市,促進北京地區的城市建設。
1)將北京塑造為奧運城市對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具有全面提升的重要意義。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是我國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北京2022 年冬奧會是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優化配置區域資源、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要使“奧運城市”的建設在北京的文化、科技創新和國際交往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使奧運城市的建設促進北京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國家休閑運動旅游區”和“奧運新城”的建設。同時,以北京2022 年冬奧會為契機,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促進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在2022 年冬奧會后轉型升級,打造以健康服務、康養、休閑、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城市群”。
2)從城市“硬件設施”建設到“軟件更新”實現立體式發展。北京2022 年冬奧會共計有25 個競賽場館和訓練場館分布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3 個賽區,場館分布原則主要是2008 年北京奧運會11 個“遺產性場館”可直接使用,北京中心城區其他場館可再循環使用[29]。在北京2022 年冬奧會場館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同步推進交通路網、通信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并要將普及青少年冰雪運動、塑造中國在國際體壇的國家形象、融入高科技作為重點工作。體育運動對于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重要性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在北京冬奧場館建設過程中,應當圍繞青少年冰雪運動普及、青少年冰雪運動后備人才培養與梯隊建設及冰雪運動教育功能來增強冬奧場館及設施的適用性。
3)將北京塑造為奧運城市要從籌辦、賽時和賽后全過程規劃賽后效益。北京2022 年冬奧會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圍繞冬奧場館的可持續使用、低碳理念的可持續實行及冬奧文化的可持續傳承,促進2022年冬奧會產生賽后效益。北京2022 年冬奧會組委會充分考慮了賽后在交通一體化、環境聯防聯治、產業互融互促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延慶賽區新建的奧運村將對賽后延慶冰雪旅游產業發展奠定“硬件設施”基礎,發揮奧運村的賽后效益。再如,在“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北京2022年冬奧會組委會發布的《北京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旨在倡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將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體系及低碳管理核算標準作為北京2022 年冬奧會低碳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以此使北京2022 年冬奧會成為中國展現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重要窗口。
自中國運動員楊揚獲得冬奧會金牌以來,我國冰雪運動項目競技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速度滑冰、花樣滑冰等項目已躋身世界頂級水平,截至2018 年平昌冬奧會,我國運動員共獲得62 枚冬奧會獎牌。我國冰上項目和雪上項目的發展還不平衡、整體參賽水平還不高、冰雪運動教練團隊還有待強化、冰雪運動項目訓練器材與運動裝備等科技含量還有待提高、中國冬季運動項目單項體育協會在冰雪運動項目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中的地位有待提高,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北京2022 年冬奧會競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北京2022 年冬奧會是以奧運健兒參賽的表現來傳播正能量的,北京2022 年冬奧會在體育人文素養和奧林匹克精神方面產生的后效益不可估量。
北京2022 年冬奧會是我國冰雪運動項目競技水平提升的歷史機遇期。為了補齊我國競技冰雪運動項目的短板,國家體育總局采取以國際合作、科技攻關、對標國際標準等方式,促進我國備戰冬奧競賽項目的競技成績提高。2018 年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2022 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實施綱要》《2022 年北京冬奧會參賽服務保障工作計劃》等。這一系列文件圍繞北京冬奧會訓練和參賽工作構建了全過程制度保障。當前,一方面,對于短道速滑等冰上項目而言,要了解2018 年平昌冬奧會各競賽項目的競爭格局和我國備戰與參賽的不足,制定我國冰上項目備戰策略。2018 年平昌冬奧會閉幕至2021 年剛3 年多,我國短道速滑項目應構建2022 年北京冬奧會的立體式備戰體系,包括:對冬奧會各參賽國的參賽形勢研判、中國冬季運動項目體育組織的人才培養、中國冰雪運動項目重點運動員的訓練與新運動員的培養、科技助力冬奧備戰等,以此帶動中國滑冰項目發展[30]。另一方面,就雪上項目而言,以空中技巧項目為主,采取立體化備戰策略;其他弱項繼續采取跨項和跨界選材,增加參賽運動員的數量規模,以創新求突破。雪上項目是我國冰雪運動的短板,運動員后備力量不足并缺少大賽經驗,在“北京冬奧周期”,備戰應突出空中技巧項目,進一步鞏固參賽運動隊的優勢,且增強沖擊冬奧金牌的競技實力。對于其他雪上項目,要敢于跨界選材、創新訓練模式。同時,用于備戰北京2022 年冬奧會的科技產品將在北京2022 年冬奧會之后轉向應用于全民健身服務領域,將成為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也將是有助于促進北京2022 年冬奧會后奧運城市建設的重要遺產。
隨著冰雪運動與旅游、互聯網、文化產業等融合發展,2017 年我國冰雪產業規模已達3 976 億元,2020 年冰雪產業總體規模達到6 000 億元[31]。從奧運產業發展形勢來看,如果要通過北京2022 年冬奧會進一步促進我國冰雪產業發展,那么我國冰雪運動場地與器材及設施等“硬件”就要提質升級,逐步形成由冰雪運動休閑業、冰雪運動競賽表演業、青少年冰雪運動培訓業構成的產業鏈。
1)加強冰雪運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冰雪運動休閑業發展。據北京2022 年冬奧會組委會的公告可知,北京2022 年冬奧會有8 個新建場館、5 個改造場館、1個臨建場館、25 項配套基礎設施(含交通項目7 項、水利項目4 項、市政項目14 項)和3 項其他配套設施項目,共計42 個“冬奧工程”項目已于2018 年底開工建設。北京2022 年冬奧會期間,要將張家口崇禮區、北京延慶區打造成特色冰雪運動休閑產業區域,2017 年冬季和2018 年冬季,前往崇禮區的滑雪者達到130萬人次,比2016 年增長近30%[32],冰雪運動休閑產業就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冰雪運動與旅游、體育特色小鎮、城市體育綜合體等相結合的多樣化需求為主,因此,在商業、住宿、餐飲、旅游等方面要逐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由此,還要培育一批具有“冬奧符號”的企業,在賽后圍繞冰雪運動培訓、冰雪體育賽事、冰雪場館服務等實現冰雪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同時促進冰雪運動競賽表演業發展。現階段,我國冰雪體育賽事主要分為專業競技類賽事和大眾娛樂類賽事。2017 年中國舉辦了76 項專業性競技類賽事和120 項大眾娛樂類賽事,其中不乏頂級職業聯賽[33]。而且《北京市“十三五”體育發展規劃》也提出了積極舉辦精品冰雪賽事,引進高水平國際冰雪賽事,打造“冰球名片”,以及積極培育“一區一品”區級冰雪活動,開展冰雪嘉年華和群眾冰雪健身體驗活動[34]。北京2022 年冬奧會應使冰雪體育賽事與文娛表演業實現融合發展,從而促進冰雪運動競賽表演業的發展。
3)以奧運健兒的“榜樣效應”推動冰雪運動普及。北京2022 年冬奧會也將是一堂生動的“冰雪運動課”,中國的冬奧健兒對普及冰雪運動項目將具有“榜樣效應”。北京申辦冬奧會時提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愿景,2018 年5 月《“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 年)》頒布實施。由此,應進一步提升北京地區冰雪運動培訓的專業化水平、改善冰雪運動場館設施條件、保障冰雪運動培訓質量和冰雪運動場地安全等。在京津冀區域的中小學實施《冰雪運動文明觀賽等文化普及計劃》,創建“冰雪運動特色學校”、校外冰雪運動活動中心和青少年冰雪運動俱樂部等,向青少年普及北京2022 年冬奧會知識,以此實現賽后對北京2022 年冬奧會的“冰雪文化遺產”的傳承。
奧運城市是現代奧運會的舉辦主體,奧運會的舉辦對奧運城市的城市建設規劃會產生直接影響,而且奧運場館及設施的賽后可持續使用、“奧運遺產”的充分發掘等也與奧運城市的城市建設規劃息息相關。北京2022 年冬奧會將是中國與各參賽國分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發展成就的契機,將北京塑造為奧運城市是北京2022 年冬奧會賽后效益的重要體現。因此,在中國2035 年建成“體育強國”的背景下,借鑒國際上奧運城市建設的有益經驗,把握北京2022 年冬奧會契機,增強中國在國際體壇的影響力、提高中國冰雪運動項目的競技成績、促進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和北京的城市建設、傳承北京的冰雪運動文化遺產,以及促進中國冰雪運動的普及與冰雪產業的發展。